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专场
发布日期: 2018-10-12 17:44      浏览次数:    字号:【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节目。本场发布的主题是“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民生问题发表重要论述。他指出,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去年底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说,人民生活高质量,要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体现在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把富民产业作为最大民生支撑,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民生普惠,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任务,把公共安全作为最大民生底线,把生态作为最大民生关切,全省民生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下面,我们从10个方面对江苏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回眸。


(一)强基层、䃼短板、托底线,加快建设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陈巍(省发展改革委就业与收入分配处处长):大家好!“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这是一个对不少人还略显陌生的词。我先来解释一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底线”。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紧接着基本公共服务成为地方民生工程的核心词汇。“十三五”开局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创新民生发展思维,建立了大于国家清单的省级清单。


  【配音】2016年,江苏制定实施《江苏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17年,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江苏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基本公共服务涵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10大领域共87个服务项目。与国家清单相比,江苏增加了环境保护和公共交通两个领域,还设置了“12345”在线服务项目,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渠道。


  陈巍:加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举措,是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江苏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挥标准化的统一、规范、优化、协调等作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


  【配音】江苏省统计局公布了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百姓满意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017年,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百姓满意度75.2分,比上年提高了0.6分。各大体系中满意度较好的是基本公共文化体育和基本公共交通。13个设区市中比全省满意度高的有无锡、宿迁、南通、苏州、常州等5市。


  陈巍:公共服务“看得见、摸得着”、功能配置“可量化、可持续”、配置标准按“人”不按“地”,江苏8000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与日俱增。百姓获得感提升的背后是政府的大力投入。


  【配音】江苏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重点支出增幅均高于财政支出总体增幅。经费投入重点向经济薄弱地区、薄弱环节和重点人群倾斜。2018年,安排养老保险相关补助资金66亿元,各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支出16.3亿元,就业创业补助资金12亿元,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相关补助资金3亿多元。累计安排城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资金补助113亿元。今年1-7月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86亿元,增长9.1%,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3.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2.4%,住房保障支出增长43.3%。全省民生支出525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77.4%。


  陈巍:目前,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规范基本形成,服务提供和享有有规可循、有责可究,基本公共服务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覆盖城乡、普惠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各领域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将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标准化、便捷化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创新创业热潮持续涌动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 


  陈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形势下关于就业创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乡民众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配音】从1978年到2017年,全省从业人数由2777.72万人激增到4757.8万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构成由69.7:19.6:10.7调整为16.8:42.9:40.3,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陈健:江苏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带动就业、重点群体帮扶、就业技能提升、就业失业监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和公共就业服务强基“七大行动计划”,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覆盖城乡各类群体、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就业服务体系,全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稳中有进。


  【配音】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07万人,年均新增1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多百分点;累计扶持96.4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409.3万人。


  陈健: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自主择业,再到新时代的主动创业,40年间,无论从就业观念、就业方式、就业质量到就业服务,江苏就业市场的变化可以说覆地翻天。一浪高过一浪的创业创新热潮,在江苏大地上渐次掀起,不仅创造了众多新业态和大量新岗位,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配音】江苏出台了新形势下就业创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等114条政策和创新举措,着力打造江苏就业创业政策“升级版”。围绕健全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制定并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聚焦大学生、农民、科研人员、城镇失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六大群体”,推进创业政策拓展、创业能力提升、创业载体建设、创业服务优化、创业氛围营造,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推动创业向大众化、发展型、全领域转变。十八大以来,全省扶持成功创业人数和带动就业人数年均增幅分别达24%和19%。2017年,江苏被国务院通报表扬为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地区。


  陈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江苏用扎实的政策为创新创业者鼓劲,用丰富的资源为创新创业者加油,用贴心的服务为创新创业者助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在江苏蔚然成风。


  【配音】江苏充分利用高校创业园、农业示范园、电商创业园、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等各类资源,在全省建成2716家各具特色的创业载体,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创业孵化、创业培训等服务,累计入驻企业达18.95万户,孵化成功率超50%。深化创业型城市建设,南京等6个市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所有市县均达到省级创业型城市标准。突出品牌化,开展“创响江苏”系列活动,评选表彰江苏省大学生“十大创业标兵”和“十佳创业项目”。


  陈健:社会保障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安全网。江苏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制度完善、全民覆盖、待遇提升、优质服务”四项行动计划,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步入新时代,这张社会保障网正越织越密、越扎越牢,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配音】江苏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大病保险制度,率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开展社保扶贫工作,全面实现省内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017年末,主要险种参保率提高至97.7%,五项基金累计结余5537.07亿元。


  陈健:不仅是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待遇水平也在稳步提高。2017年底,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失业保险金水平分别比2012年提高50.7%、78.6%和65.7%,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不少于470元,比2012年提高95.8%;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5%和70%左右。


  陈健: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让人民群众有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江苏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制度,精细服务,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三)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徐子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刚才的视频,是9月3日开学第一天,江苏各地小学生上学的情景。根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秋季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有91.5万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们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


  【配音】1978年,全省中小学教育实行“522”学制,即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中小学毕业生达不到应有的文化知识水平。从1980年开始,为缺乏质量保障的中小学教育“消肿”,恢复“633”学制或“533”学制。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1996年,全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07年,全省城乡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从2011年开始,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2015年,经国家教育督导评估认定,全省所有县(市、区)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要求,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县(市、区)基本达标的省份。


  徐子敏: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巨大。1978年,全省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6%,初中入学率为90%。当时的课程基准低,办学条件差,学生辍学流失多,质量难以保障。到2017年,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实现了100%。


  数字的背后反映着教育发展的深刻变化:我们的校舍越来越宽敞明亮,实验室、功能性教室不断升级,更多教师走进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优质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高中阶段教育不仅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


  江苏职业教育不断创新发展,构建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拓宽了职教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我们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专业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7年,全省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83%,就业质量也不断提升。


  【配音】江苏新认定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22所、优质特色职业学校4所、职业学校智慧校园29所和现代化实训基地64个。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认定现代化专业群123个,遴选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25个。在全省13个设区市中有9个建有职教园区,吸纳32个省级以上职业教育集团,江苏的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已经实现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徐子敏: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2017年,达到56.7%。高等教育已从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迈向普及化。


  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配音】1978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35所,招生3.41万人,在校生6.05万人。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全省先后有11所院校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2015年,中央部署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前,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2所高校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3所高校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43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3所高校的10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同类学科前1%,进入机构数和学科数继续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二,7所高校的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同类学科前1‰,进入机构数和学科数均位列全国第二。2017年,全省普通高等院校总数达167所,招生52.11 万人,在校生 194.46 万人。


  徐子敏:江苏高校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我省为大学毕业生构建了大数据智慧就业平台,给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了准确便捷的通道,全省建立了6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高校毕业生年终总就业率连续13年保持在95%以上。


  聚焦重点难点热点,聚力体制机制改革,江苏教育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智慧健康,让百姓看病越来越便捷 


  兰青(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大家好!说到智慧健康,大家听起来可能觉得很“高大上”。那今天,咱们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聊聊什么是智慧健康,它能给咱们老百姓看病带来什么样的便利。


  【配音】近日,张家港市民赵女士来到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产检,两周前,她在市妇保所做了唐氏筛查。她尝试使用张家港卫生计生委提供的“电子健康档案向公众开放”的惠民服务,看到手机信息里显示,自己的检查报告已经出来了。上午10点,赵女士来到离家较近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取报告。


  赵女士:“建卡的时候,选择在就近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的卡,但是其中有一项唐氏检查,要去城东的妇幼保健所才能检测到,中间的路途比较远。”


  如果在以前,赵女士的唐氏筛查报告出来后,会由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进行汇总,然后再下发到孕妇建卡的医院。由于流程相对繁琐,通常情况下,孕妇见到检查报告,需要1个月周期。而如今,借助互联网技术,张家港市所有公立医院与妇保所,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


  赵女士:“这个时间上,只要7到10天就能出来了。”


  依托信息化手段,接下来张家港市医疗系统将进一步拓宽跨院共享内容。市卫计委信息科科长刘浩哲:“更多的推动检验检查报告实现医院之间共享,能够实现居民在手机上面,方便查询这些检验检查报告。”


  赵女士的经历,是改革开放40年,江苏医疗卫生事业巨变的有力证明,也是“智慧健康”逐渐走进江苏寻常百姓家的缩影。


  兰青:近年来,江苏省从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出发,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努力打造“智慧健康”,让百姓看病更方便,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公平可及。


  【配音】江苏省把建设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医疗信息平台作为重中之重。目前省级和13个设区市已建立“智慧健康”信息实体平台,96个县(市、区)建成69个实体平台、27个虚拟平台。2017年,省平台已归集各地上传70多亿条信息,3.4亿人次门诊和2200多万人次的住院信息,有效整合了健康医疗大数据。全省160家三级医院、300多家二级医院已普遍建成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超过50%的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3级以上。


  兰青:省市县三级智慧健康信息平台的建立,有效串联起各级医院、各级疾控部门以及各级公共卫生机构所有的医疗资源,为百姓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整合式的医疗服务,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提供了有效支撑。


  兰青:“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针对大医院普遍存在的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缴费时间长、问诊时间短“三长一短”问题,目前江苏省内各大医院普遍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方式,简化再造服务流程,将候诊、缴费、取药、医技检查检验报告查取等服务,通过网站、APP、微信公众号、院内自助设备等方式向患者主动推送,为患者及时提供有关医疗服务信息,方便患者灵活安排就医时间和流程,减少就医等候时间。


  【配音】在大医院排队挂号,曾是不少患者觉得最糟糕的体验。如今,挂号的体验变了。在无锡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多台自助服务终端设备一字排开,市民可以轻松自主地实现挂号、缴费、取单等自助服务功能。医院还推出“掌上人医”APP、微信公众号,市民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进行预约挂号、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就诊队列、检索历次就诊及结算记录等。


  兰青:而在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上,信息化成为江苏的有力武器。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不足的问题,依托市县中心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建立起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病理等诊断中心。面向辖区内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开展集中读片、出具诊断报告、培训交流、医学咨询等基本业务,实现了基层检查、三级医院诊断的模式。目前,87%的县区已经实现了这几大中心的建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同质化服务。同时省级还投入4800万余元实施危重疾病远程会诊系统建设,使专家随时对基层诊断和治疗进行远程指导。


  【配音】前不久,张家港市民薛先生因为肾部疾病在该市合兴医院做了腹部CT,结合患者需求及对复杂疾病诊断的精准性,该院放射科医师姜龙飞通过医院远程会诊平台,向苏大附一院放射科专家提出会诊申请。半小时后,一份关于肾上腺瘤的诊断报告就被发送到姜龙飞的电脑里。


  兰青:如果说信息化手段,让优质医疗资源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则让“智慧健康”建设如虎添翼。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探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领域的研究应用,大力开展智能诊断、慢病智能化管理等实践,不断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服务效率实现倍增。打造智慧健康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便民惠民,提高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今后,江苏将在智慧健康上持续发力,努力使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更高效,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坚实的保障。


(五)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 



  沙维伟(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推动了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40年间,江苏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回顾这40年,江苏养老服务业共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第一个时间段为1978年—1998年,这是江苏省老年人福利事业社会化开启阶段。


  【配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全社会范围老龄化程度较低,家庭养老观念深入人心,养老尚未以服务业的业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当时的养老机构,也仅限于城市社会福利院和农村乡镇敬老院,收住对象也仅为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人员,是作为一种社会救济救助的制度设计存在的。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江苏于1986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从那一年开始,全省各福利事业单位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开办自费寄养服务。1989年,省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大力发展城乡社会福利事业”。20世纪90年代初,全省养老福利事业单位普遍进行整顿,完善以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由此开启养老服务由救济型向社会福利型、单纯供养型向供养与康复相结合的转变。


  沙维伟:第二个时间段为1999年—2008年,是江苏省老年人福利事业社会化发展阶段。


  【配音】1999年开始,我省各级政府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截至2008年,公办养老机构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家增加到158家,民办养老机构由92家增加到432家。养老床位方面,全省共建成各类床位5.98万张,其中公办养老床位2.54万张,民办养老机构3.44万张。


  沙维伟:进入21世纪后,多种养老模式逐渐凸显,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这些概念为人熟知后,“居家养老”一词又跃至眼前。以2003年南京市鼓楼区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网”为开端,江苏省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逐步展开。


  第三个时间段为2008年至今,是江苏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这10年,我们坚持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智慧养老服务,全省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配音】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日间照料中心总数达296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总数达7186个。全省110.99万老年人享受到各类居家上门养老服务,其中一半以上为政府购买服务。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全省养老床位增加26.2万张,达到63.7万张,其中全省建成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数39.87万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3%。


  沙维伟:智慧养老服务发展迅速,各地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有效衔接。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家特殊的养老院。2007年,全国第一家“虚拟养老院”——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在苏州市姑苏区诞生,为高龄、空巢、特困老人提供上门居家生活照料服务。何为“虚拟”?通俗来说,就是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人们在家就能享受到各项养老服务。姑苏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现有17个连锁服务站点,承接12个日间照料中心运作,在全区实现了80周岁以上老人全覆盖,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苏州模式”。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虚拟养老院96家,基本保障全省信息化养老服务“县县通”。


  在过去五年间,江苏出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医养融合等20多部政策文件,省人大出台《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实现养老服务省级立法。


  【配音】201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政府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养老产业投资、管理、运营。今年,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明确15项老年人照顾服务的重点任务,涉及老年人生活、照护、就医、福利、教育、维权等各个方面。


  沙维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江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养老投入,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使“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老有善养”跨越,让老年人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六)高质量民生设施建设支撑高品质生活水平 


  杨洪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大家好!民生设施是提高城乡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直接影响城乡居民对改革发展的获得感。下面,我重点围绕水、电、气等民生设施的建设变迁,展现江苏改革开放40年民生事业发展的脉络。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大力推进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供水供气供电设施建成投运,实现了从供应不足向适度超前的深刻转变。


  我们先来看看供水设施的发展变迁。请看一组新老照片。70年代,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大多依靠井水以及零星分布的公共供水点,所以井边洗衣、公共水龙头边洗菜淘米,是当时街头巷尾最常见的生活场景。而如今,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都能源源不断流出清澈、安全、优质的自来水。


  【配音】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镇供水事业迅速发展。1980年,全省城市水厂仅40座,县城水厂61座。为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改善生活条件,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实施了城乡统筹区域供水战略,以城市供水系统为基础,将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村供水与城市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居民喝上洁净的饮用水。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建成区域性大型水厂157座,城乡统筹区供水乡镇达1390个,全省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达99%,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9.18%,城乡供水总服务人口达到7274万人。


  杨洪海:一连串的数字和一系列的变化背后,承载的是供水事业发展带给江苏群众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和品质提升。同样,供气事业的变迁则是民生设施翻天覆地变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配音】上世纪60年代,江苏人做饭、取暖大多是柴火、烧块煤或蜂窝煤炉,那时候,燃气为何物,对于一般老百姓和社会大众无异于天方夜谭。


  直到70年代初,燃气才慢慢走入千家万户。但是限量供应的煤气瓶平时是舍不得用的,日常家里做饭仍旧是烧块煤或蜂窝煤,只是家里如果来了客人时才会点燃煤气灶。


  90年代开始,管道液化石油气迅速发展,城市气化率几乎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1998年,全省燃气气化率达90%左右,县城气化率达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进入新世纪后,江苏省各城市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气源厂改造、新建以及煤气输配和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了各城市供气能力,到2017年,全省城市燃气供应能力增加到114.7亿立方米,城市供气人口增加到2940.15万人,城市燃气提高到99.5%。


  杨洪海:从过去烧柴火,到如今用上清洁安全的管道天然气,绿色能源融入城乡发展,走进千家万户。当然,走入千家万户的,还有电力。经济要发展,电力须先行。老百姓用电量的变化,是直接反映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又一个重要指标。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学生挑灯夜读的图片。可以看出当时一些地方还在使用煤油灯。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多数家庭来说,电灯是唯一的“家用电器”,江苏居民人均用电量也只有约300度。那时,江苏电网还不够坚强,居民生活用电非常紧张,还经常停电。改革开放后,江苏加快电网建设,通过多轮城乡电网改造,陆续实现用电“村村通”“户户通”,并在全国率先解决“低电压”“卡脖子”等老大难问题。截止2017年底,江苏人均用电量约7300度,对比40年前翻了20多倍,户均设备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翻了近10翻,实现了不限电、少停电、用好电。40年间,江苏城乡百姓用电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等电”已成为历史,家家户户都在享受着电所带来的美好生活。


  【配音】2018年,江苏电力推出高端电网建设、能源变革发展、清洁绿色用能等6大主题20条便民服务举措。包括故障平均修复送电时间缩短10%、停电次数下降5%、新房用电一次到位等,让全省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保障电力供应,今年将构建坚强的省域特高压交直流网架,优化完善500千伏和220千伏主干网架。投资120亿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省农村户均容量从目前的4.25千伏安提高至4.5千伏安,充分保障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农村新兴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引领能源消费电气化,力争实现节约标煤44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60万吨。推动绿色出行,加大公交、出租、环卫、物流和公务用车充电设施建设比例,年内全省新建充电桩1870个,全省城区建设三公里充电圈,其中南京和苏州城区建设两公里充电圈,保障电动汽车“城市内畅行无阻,城市间出行无忧”。


  杨洪海:水、电、气等民生设施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新时代,随着民生设施的更加完善,人民“隐形财富”在不断增长,老百姓也将从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七)百姓畅行,交通发展更有温度 


  金凌(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大家好,下面由我来发布。


  从主要依靠步行,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长时间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开就能叫到网约车……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居民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运输服务取得了巨大进步。空前便捷的出行方式,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变迁、进步的缩影。回顾江苏这40年来的城市交通建设,有几件大事让人印象深刻。


  【配音】1989年:全省建成第一条城市隧道——南京富贵山隧道,北起龙蟠路,南至北安门街,东线长474.94 米,西线长454.9米;


  1997年:南京太平南路设置了全省第一条公交专用道;


  2005年:南京地铁1号线全长38.9公里,沿南京主城中轴线南北贯通,是全省第一条城市地铁;


  2009年:南京长江隧道是全省第一条跨长江城市快速路隧道,2013年成为国内首个获“鲁班奖”的过江隧道工程;


  2013年: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至江苏昆山花桥,昆山境内有三站,是全国第一条跨省地铁。


  金凌:进入新世纪的江苏,除了公路相对发达之外,其他运输方式发展还比较滞后,在此背景下,江苏积极探索建立大交通管理体制。2007年10月,以全省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为标志,正式拉开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序幕。


  【配音】“十一五”期间,全省水运、铁路建设完成投资分别是“十五”的6.4倍、17倍,其中,水运建设投资2006年首次突破1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总和。“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水运、机场建设完成投资分别是 “十一五”的1.6倍、2.6倍,其中,水运建设投资2013年突破200亿元。


  金凌:江苏公路建设上的大手笔投入,带来了公路事业的大发展。如今全省公路总里程15.8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88公里、一级公路14234公里,占总里程的9.0%,一级公路里程及面积密度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中,江苏均获全国总分第一。


  金凌:2010年7月1日, 随着沪宁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江苏迈入了快速出行时代,成为全国率先通高铁的省份。


  【配音】截止2017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791公里,实现设区市全联通。其中,高速快速铁路1569公里,高速快速铁路网实现沿江8市全覆盖,长三角核心区(沪宁杭)形成“一小时高铁圈”。预计2020年,江苏将形成“北接陇海、南跨沪宁、西联京沪、东启江海”的“三纵四横”快速铁路网,基本实现以轨道交通为客运主骨架的“两小时江苏”。


  金凌:航空运输业历来在改革开放中扮演“先行者”的角色,而机场正是加快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配音】1997年7月1日,一架波音747从南京禄口机场腾空而起,直抵香港,结束了江苏没有现代空港的历史。这家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从200万到1000万用了12年,而从1000万到2000万只用了7年;2015—2017年,客流量每年分别净增近288万、319万、346万,三年实现“三级跳”,架起江苏直接通往世界的空中桥梁。截止2017年底,江苏共开辟航线501条,国际及地区航线103条,初步构建起通达全国、连接国际四大洲的航线网络。


  金凌:多年来,水运发挥的作用十分突出,在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至2017年底,全省共拥有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3081公里,居全国之首。全省港口综合通过能力19.7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数490个、亿吨大港数8个,分别是连云港、南京、镇江、苏州、南通、江阴、泰州、淮安,均居全国第一。


  40年弹指一挥间,江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初步形成了立体交通新格局,也不断改变着江苏人的出行方式。


  【配音】江苏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同时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鼓励发展毗邻公交、微循环公交、大站快车、通勤班车等特色公交服务。目前,江苏推出空巴联运、高铁接驳、城际快车等多种定制、联程客运服务。江苏交通一卡通已率先实现县(市、区)全覆盖,跨市刷卡量居全国首位。江苏加强对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监管,引导巡游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有序发展。


  金凌:2017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明确,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20年,我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久的将来,江苏将跨入枢纽化布局、零距离换乘、无缝隙衔接的立体交通新时代,由“城到城”变“门到门”“出城如串门”,百姓出行将更顺畅、更舒适。


(八)江苏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 


  蔡恒(省农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大家好!今天我将以“农民增收”为关键词,说一说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钱袋子”的变化。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照片里十几本笔记本,都是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的民情日记。从村里账上的1760元到如今总资产值超亿元,日记本里数字的变化,记录了东林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过程,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村民生活的巨变。40年来,江苏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农民收入迅猛增长,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配音】1978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55元,1992年,达到1060.7元,实现从百元向千元的突破;2011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805元。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58元,是1978年的123.6倍。江苏成为全国农民收入水平最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蔡恒:“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江苏全面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开展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率先发展乡镇企业,较早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破除了农业农村发展制度性障碍,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带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形成城乡互促互进、工农协调发展的特色。


  【配音】南京江宁区石埝社区的李光猛,出生于1957年,15岁就从事农业生产。2002年,他把村民不愿种的385亩地包下来,从事粮食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4月,李光猛成立光猛家庭农场,承包地扩大到500多亩,先后购置价值100多万的新型农业机械,2016年,农场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自己富裕了,老李并不满足,还要带动其他农户一起富。他雇佣了5位年龄偏大、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还与12户低收入农户建立季节性雇工关系,每年支付25万元工资。他还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每年为近万亩土地开展社会化服务。


  蔡恒: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富民摆在江苏发展全局突出位置,把农民增收作为检验“三农”发展最过硬的成果和最直接的体现,先后出台农民收入倍增行动、富民增收“33条”、农民持续增收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做好农民增收“加减乘除法”。加:调结构转方式,加快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步伐,向“一亩三分田”要效益;减:减贫减负、节本增效,探索农业产业扶贫新路径、新机制;乘:科技强农、产业融合,充分发挥农业园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引领作用;除:全面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破除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和束缚。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全省各地努力下,江苏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中亮点频现。农业综合产能保持稳步提升,粮食总产稳定在700亿斤左右,蔬菜总产达5600万吨,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超69%。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全国领先,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7%,高标准农田比重达59%,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3%。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额364亿元,创意休闲农业综合收入420亿元,休闲农业综合发展指数全国第一。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9万元,增幅持续保持快于经济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配音】南京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地处苏皖交界地,面积约5.9平方公里,人口约1200人,农家乐经营户150余家。过去的石塘村因为位置偏僻,很多村民依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近年来,石塘村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先后成立7个合作组织,入社社员近900人,实现由分散经营向联合经营的转变。尤其是富余房屋资产合作社,将无法从事农家乐等经营业态的28户农户86间约4216平方米的空余房屋折合成资产入股,由村集体运营,所得收益分红。两年来分红50多万元,平均每户2万元。2016年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超4.5万元。


  蔡恒:以农富农,产业富民。2017年,省农委面向经济薄弱地区加大农业产业富民推进力度。结合12个省重点帮扶县(区)资源条件和农业产业实际,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先进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争取每个省重点帮扶县都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和“一村一品一店”特色村、1-2个农业特色小镇。去年会同省财政厅,下拨1.02亿元省重点帮扶县农业产业富民专项资金,按每个县(区)850万元标准,支持帮扶县发展75个农业产业富民项目,撬动社会资本0.97亿元,项目投资总额达1.99亿元。截止2018年8月底,75个项目中63个已完工,带动2000多户低收入农户和40多个经济薄弱村增收。


  把握系统化思维,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将“农民收入新增万元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0项重点工程之一,明确未来五年,通过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改革富民,加快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走出具有江苏特色的农民增收路,开创江苏“新乡土时代”。到2022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比2017年再增加1万元。


(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蒋灵(省扶贫办扶贫开发处处长):下面,我来介绍我省扶贫开发有关情况。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近年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其中宿迁市的发展变化很具有代表性。


  【配音】建市于1996年的宿迁,是我省贫困面最广、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2014年12月,被国家确定为扶贫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6个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2015年初,宿迁市提出了“电商就业扶贫”思路,打造了“一村”培育“一品”(特色农产品),“一品”做响“一店”(网店),“一店”致富“一片”的“一村一品一店”特色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在电商就业扶贫发展模式下,宿迁市大力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全市低收入农户开设网店达5600家,26万低收入人口在电商发展中受益。2017年11月,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现场会在宿迁市召开,宿迁电商扶贫经验得到全国推广。


  蒋灵:从全省重点的帮扶对象到全国有名的“电商”名城,宿迁的发展让人刮目相看。当然,除了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外,宿迁还是国家级的扶贫改革试验区,在其引领下,全省各地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深化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完善精准帮扶方式方法、探索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等方面,因地制宜,总结推广了很多适合省情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一批独具江苏特色的创新成果。


  【配音】徐州市为低收入人口代缴新农合医保个人参保费用。连云港市实施大病特惠保。淮安市率先建立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低收入人口精准扶贫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盐城市拓展深化扶贫资产收益到村到户机制等等。


  蒋灵: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省人大、省政协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及时提出议案、提案。去年以来,省纪委把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整治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重点,推动市县建立运行“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保障。


  【配音】如何“识真贫、真扶贫、扶真贫”,帮到根上、扶到点上,充分发挥“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作用,实现资金使用、对象识别、责任落实、过程监管、绩效评估公开透明,促进“廉洁扶贫”。淮安推行“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一年来,甄别出一部分不符合要求的扶贫对象,摸清了一直以来模糊不清的扶贫资金家底及资金流向,初步解决了贫困户“不掉队”、资金“不流失”、干部“不能腐”等“扶贫难题”。淮安先行先试的“阳光扶贫”答卷提供了扶贫监管的新路径,得到中央纪委和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蒋灵:在推进“十三五”扶贫开发中,江苏着力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着力加强作风建设,着力强化督查考核,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综合脱贫效应,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深化重点片区和黄茅革命老区整体帮扶,确保“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实现脱贫目标。


  蒋灵: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江苏围绕缓解相对贫困机制,积极推进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在健全贫困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两个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全面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突出脱贫攻坚“两个重点”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江苏脱贫攻坚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推进力度之大、社会氛围之浓前所未有,全省呈现出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协作扶贫的生动局面,凝聚起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


  主持人:感谢10位发布人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解读。随着本场网络发布的结束,围绕“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的6个发布专场就告一段落了。下面,我们将走进江苏13个设区市,由各市新闻发言人带领大家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各市取得的突出成就。您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首场南京专场的精彩内容可以先睹为快!感谢收看本期节目,我们下期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