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三个突出”构建“弱有所扶”大救助体系
发布日期: 2019-01-21 16:30   来源:张家港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为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张家港市深入研究和探索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弱有所扶”工作新机制,通过构建“一体系、一中心、一平台”因病致贫精准帮扶体系,率先打破“收入标准”、“户籍门坎”限制,将社会化救助对象从传统的绝对贫困人口向相对贫困人口扩展,形成了“弱有所扶”张家港救助新格局。

一是突出“救急难”,五道防线释放叠加效应。聚焦因病支出型、新市民、低收入群体,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建立金字塔形的帮扶政策体系,着力在患病和贫困之间构筑“隔离墙”。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础性保障机制;构建大病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的普惠型保障机制;针对十六类人群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开展村级医疗互助,通过“老百姓出一点、村里出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由第三方平台运作,对患病村民进行补助;慈善项目帮扶,创设慈善项目,通过设立冠名基金和专项基金,帮助患病困难家庭走出困境。

二是突出常态化,“中心+平台”实现救助“五精准”。传统的社会救助工作由各部门分别实施,呈现“碎片化”特征。张家港市不断优化机制、创新载体,着力解决力量分散、资源分散等问题,在苏州大市范围内率先设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扎口救助资源,让困难群众“最多跑一次”。建立社会救助管理平台贯通市、镇、村三级,推动实现救助管理“五精准”(精准识别对象、精准使用资金、精准选定项目、精准整合力量、精准实现救助)。300名村社区民政干事、960名专职协管员和4000余名信息员立足一线,对全市困难人群情况排查摸底、登记造册、动态更新,打通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是突出项目化,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双轮驱动。注重救助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因势利导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的新机制,实现救助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人文化。一方面,实施精神帮扶。今年将精神帮扶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投入400万元开展关爱服务,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由专业机构协助目标人群解决或改善“生活环境、家庭关系、个人心理、就业”等问题;另一方面,实施专业服务。在锦丰镇试点了委托专业社会组织运行社会救助关爱中心的基础上,梳理出4大类21个社会救助关爱项目,涵盖困境儿童、长者服务、健康障碍等方面,吸引25家专业社会组织承接。同时,实施专业评估。聘请社工专家、高校教授对项目进行监测和指导,专业评估机构对救助项目开展督导、评估等工作,确保项目服务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