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救助"模式、喘息服务...创新现代民政建设 江苏发展有"温度"
来源:微讯江苏 发布日期:2019-01-29浏览次数:

过去一年,围绕让"发展成果有更多的民生含量",全省各地积极创新民政工作,破解民生难题。在一件件难事急事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江苏百姓的民生幸福指数不断升高,江苏发展的"温度"也更暖人心。

创新"急诊救助"模式 撑起困难群众"保护伞"

当群众遇到因病、因灾、因祸等急难情形时,怎样才能求助有门、及时受助呢?宿迁泗阳县创新"急诊救助"模式,将临时救助制度前置,先救急、后解难,实现补漏托底。城厢街道龙门居委会的村民王恒根,身患肺积水多年,享受低保救助。去年7月,他的家中因电线短路失火,造成财产严重损毁。村干部第一时间为他申请了临时救助,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之后王恒根又拿到保险理赔金,修缮了家里的房子。对遭遇急难问题的困难群众,先通过临时救助予以帮扶,再根据致困原因转专项救助,确保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救助,今年"急诊救助"模式将在全省推广。

江苏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副处长林莉告诉记者“ 以前存在‘一谈救助只认低保’的现象,但申办低保有严格的准入条件,而且需要办理周期,一些急难问题不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而‘急诊救助’模式,把临时救助制度前置,先救急,并根据致困原因转介专项救助,通过机制创新、流程再造、制度重组,形成完整的"救助链",实现救助无死角、不漏底。

居家养老喘息服务  提高照护质量

不仅用创新思路提升救助实效,江苏省还以试点示范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为了让长期照顾重度失能老人的家属得到"喘息",南京市去年率先推出"喘息服务"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为重度失能老人每年免费提供15天的"全托"服务。南京市民杨大爷四年前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老伴汤小霞身体也不好,为了照料失智的杨大爷,她身心俱疲。最近汤小霞申请了喘息服务,将老伴送到专业的养老机构托管15天,老伴受到了更专业的照护,自己也能暂时喘口气。从去年8月份"喘息服务"在南京街镇、社区试点以来,已有600多位老人享受了服务,成熟后将逐步推广。

推广惠民成果 兜牢民生底线

回首2018年,江苏省民政建设创新成果丰硕:救助实效进一步提升,无锡、苏州等地实施了低收入居民医疗自费支出救助、家庭常态性帮扶、重特大疾病托底生活救助专项保险等政策。深入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建成省级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实现"房子、车子、票子"等资产信息在线查询核对的全覆盖。连云港、淮安等地精准救助、阳光扶贫成效明显。此外,康复养老产业的集群融合发展、聚力破解因病返贫的"126"精准医疗救助等模式也兜牢了民生保障底线,今年江苏省将更好地将惠民成果推广,让更多人享受到创新、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