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联动闯新路 精准帮扶见实效——无锡市梁溪区广瑞路街道创新推进城市社区精准扶贫 | |||||||
| |||||||
2017年,广瑞路街道将民政、残联等各条线的扶贫助困阵地、资金、人员、项目资源进行整合,投资130多万元腾出便于生产、运输的400平米一楼的用房和200平米的院内广场建成慈善爱心工场。工场以社区残疾人、低保户、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以“干一天活、管一顿饭、发一笔钱、享一份乐、帮一个家”为发展目标,以技能培训、社区就业、指导创业为主要方式,聚焦社区精准扶贫,变民政部门单打独斗为相关部门综合施策、变长期“输血”导致依赖为恢复“造血”增强自信、变政府部门简单“授鱼”为社会组织系统“授渔”,吸引10家公益社会组织、200多家爱心企业、12名专业社工参与其中,积极探索“三社联动”助力困难群体社区增能增收的常态化运转新模式,努力实现扶贫资源集约化、工场运转社会化、内部管理企业化、社工服务亲情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目前,工场已建立产品包装室、纸袋制作室、编织工作室、缝纫工作室等五个辅助就业阵地,吸引近80名困难居民参与社区就业,每日可折叠纸盒10000个、整理毛巾5000条、加工纸袋4000个、缝制拖鞋1000双、编织手工艺品100件,发展成熟后,每年可为困难群体增收40万元。现将工场运转的主要特色汇报如下: 一、对接资源,三社联动。 阵地解决好后,资源对接是工场运转最关键环节,而“找好活”、“找员工”、“找买家”则是制约社区辅助就业发展的三个“老大难”。各地的辅助就业点普遍存在好活儿不愿送社区、差活来了没人干、公益产品没人要的现象,大部分阵地演变成应付检查的道具,实际上并没有给困难群体带来多少收益,更远远谈不上精准扶贫。 1、千辛万苦“找好活”。广瑞路街道委托梁溪区爱瑞坊社会工作室负责工场的日常运营管理,充分发挥三社联动机制的作用,敢于直面难题,寻求破解之道,通过社会组织和社区爱心人士广泛链接辅助就业资源,与全市五家辅助就业项目调配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走访联系扬州、温州以及无锡本地相关企业数十家,尝试辅助就业项目十大类二十余个,最终成功找到了一批收入合理、操作简单、保障有力的社区辅助就业项目,确保困难居民来了“有活可干,有钱可赚”,健全人收入每天不少于50元,残疾人每天收入不少于20元。 2、千方百计“找员工”。为了鼓励困难群体参加辅助就业、自食其力,街道与区民政局联合明确辅助就业收入不计入低保户收入核算范围的政策。但一些困难居民长期存在“等、靠、要”思想,依靠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度日,不愿辛苦就业。工场通过各社居委对所有低保户、残疾人以及就业困难人员进行逐一摸排,找出有一定就业能力的困难居民,邀请参加尝试辅助就业,而实际效果并不理解,真真留下的不足10%,大部分以操作难、收入低、身体差等为借口,坚决不肯参加。对此,工场专业社工依托公益服务项目在留下的员工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和精心细致的个案服务,稳心留根,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劳动的幸福。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员工逐步稳定,产能不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这让那些当初放弃参加的人后悔不已,又重新要求加入。最终,工场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有空闲时间、有一定工作技能的低保户、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积极参与辅助就业。 3、千言万语“找买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广瑞路街道已经培养出了50多名擅长开展手工编织的困难妇女队伍,但产品的销售一直举步维艰,偶尔义卖的收入只是杯水车薪,难以实现理想的“宅就业”。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广瑞路街道专门培育了一家专做公益产品推广销售的社会组织——益缘仁心公益服务社,其成员主要来自于销售行业的义工,能说会道、善于推销是他们的特长,此外还在大润发广瑞路店设立爱心义卖专柜,由社会组织实施常态化、市场化爱心义卖,日均销售收入超过500元,单点全年义卖收入超过5万元,成功建立了一条比较稳定的公益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了一批有技能的社区困难居民实现“宅就业”。目前,该社会组织正通过区民政、残联、文明办等部门积极联系设立景区常态化义卖点,进一步打开销售渠道,并根据市场需要改进产品质量,组织困难居民在家中根据统一要求实施订单式生产。 二、就近扶助,精准帮扶。 工场根据每一位员工的身体状况、综合素质、技能特长、就业能力、个人意愿等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帮扶方案,在社区就近就便参与就业、创业,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做到人尽其能。 1、鼓励参与辅助就业。工场积极引导街道辖区内各类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困难居民在家中或社区参与辅助就业,实现增能增收:一方面组织40多名身体行动不便或需在家照顾老人孩子者参加手工编织、串珠等“宅就业”项目;另一方面组织40多名愿意走出家门的困难居民在家门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社区辅助就业项目。 2、择优推荐正式就业。对于具有正式就业能力的困难居民,工场采用“骑驴找马”的策略,先帮助其在社区参加辅助就业解决眼前生活困难,并重点加强培养和指导,促进其尽快适应正式就业的节奏,同时主动联系辖区的物业公司、沿街商铺、老年食堂、家政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其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一年来,工场已经推荐8名员工参与正式就业,每年可增收超过25万元。 3、大力支持自主创业。通过店面租金减免、免费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工场一名胃癌康复期的困难妇女员工在广丰新村社区开办便民小店,提供缝纫修补、手工编织品销售等服务,年收入近5万元;指导帮助工场多个唐宝员工家庭筹集40万元在广瑞一村社区现代之星楼宇开办无锡首家蜜糖天使餐厅,增加10个残疾人、残疾人家属以及困难居民就业岗位,并通过各大媒体的广泛宣传使其成为无锡的网红爱心餐厅,客流量日益增加,正式开业后日均营业额突破2000元,逐步实现收支平衡。 三、因人施策,社工介入。 作为工场运转的具体管理者,社工的专业化、个性化、系统化服务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1、以亲情引领强化归属感。工场鼓励有条件有时间的残疾人、低保户、刑释解教人员亲友参与辅助就业,用亲情引领、照顾、鼓励、帮助他们持之以恒参与辅助就业,于是工场内出现了夫妻档、朋友档、婆媳档、母女档、母子档、奶孙档等各类互助合作小组,此举既减轻了管理者的负担,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加了大家的归属感、幸福感。 2、以精准分组提高生产力。经过一年的试点,工场社工准确把握每个员工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脾气秉性、技能特长,将所有人员分配到不同的工种、不同的班组、不同的房间,确保同一班组、同一房间的员工能够彼此接纳、相互包容,并在此基础上推荐出大家认可的工作室负责人,对内部生产以及运转秩序实施企业化管理。如此精准分组,有效减少了内部各类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以专业服务增加自信心。工场社工每年都针对员工的实际需要组织申报精准帮扶相关市、区公益创投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趣味运动会、文艺联欢、欢乐年会等特色活动和心理疏导、子女代管等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需求,通过专业的社工服务,帮助每一位困难居民挖掘自身潜力,树立自信,走出贫困的阴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通过辅助就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找到实现目标的合适路径,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 四、社会融入,化解矛盾。 残疾人、低保户等社区弱势群体既是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社会各类矛盾纠纷的根源。工场的“三社联动”机制运转用亲情化服务成功破解了各类由弱势群体引发的矛盾纠纷,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1、当好“老娘舅”,寻找各方利益“平衡点”。工场建设初期,管理松散,残疾人、低保户、待业妇女、刑释解教人员一起参加辅助就业,由于各群体习惯迥异、性格不合引起的矛盾频发。每月月初都会因为账目记载、工资核算、质量问题等引发残疾员工与健全员工之间、生产方与供货方之间的各类矛盾,争吵不断,致使各工作室负责人更替频繁,工场管理举步维艰。如今工场社工在深入实践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民主协商建立了相应的规范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明确了各方管理责任和利益分配方案,既保证了供货方的产品质量,又激发了中介方的筹货热情;既保证了管理者不吃亏,又要保证了生产者有积极性。 2、办好“庇护所”,充当弱势群体“保护伞”。工场在各方社会力量的帮助支持下,已成长为一个有温度、有爱心、低成本、零盈利的特殊企业,更是一个社区各类特殊困难群体工作生活的温馨港湾,在这里没有歧视、没有偏见,有人关心、有人照顾,每个人都自食其力,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在工场,残疾人不再会因长期关在家中休养而郁郁寡欢,低保户不会再因想打零工改善生活而偷偷摸摸,刑释解教人员不再会因无聊而再次误入歧途。 3、争当“引路人” ,勇做社区和谐“催化剂”。在工场参与辅助就业人员大部分因为残疾、重病、服刑、生子等原因长期未参与就业,一时间无法适应正常就业的节奏。工场按件计酬,工作时间自由,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过渡缓冲阵地,为他们正式走向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准备。工场对于表现出色的员工实施奖励和优先帮扶,推荐收入更高的正式就业岗位,尽早帮助他们真正摆脱贫困,同时也将有限的辅助就业岗位让给更需要的困难居民。工场的成功运转,使得盯着社区缠访闹访、要钱要物的少了,愿意参加辅助就业自食其力的多了。 新的一年里,工场将通过社会组织在公益产品的连锁化义卖销售、工场分支辅助就业点建设、高收益辅助就业项目遴选、困难群体社区正式就业岗位开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尝试,努力让更多的困难居民精准脱贫,共奔小康。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