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构建智慧救助体系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发布日期: 2020-12-11 17:04   来源:常州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常州市深入推进温情社会救助改革,以建设智慧大救助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快信息化和大数据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实现困难帮扶需求的精准对接,切实把保基本民生工作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一是一体化集成,救助更加便捷高效。在已有民政救助管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平台,迭代升级建设智慧大救助服务平台,实现“一门受理、一网通办”,有效解决社会救助制度碎片化、管理分散化、信息壁垒化问题。平台受理14个救助部门的29项在线业务,形成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受灾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等专项救助在内的综合性业务系统,并将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嵌入“我的常州”APP,实现救助事项“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集成民政、教育、人社、住建、工会等部门的政策和数据,方便群众集中查询对照,推进救助对象、资金数据库建设。规范已上线部门的救助项目管理服务,编制社会救助标准,使救助流程有规可依、救助政策有章可循、救助标准有据可查,推动全流程、全业务阳光运行。

二是智能化研判,救助覆盖更为精准。智慧大救助服务平台对接申请救助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历史救助资源数据库,打通数据链条,实现救助方式的智能筛选研判,提高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和精准度,让困难群众救助政策应享尽享。“一键联办”。群众登录“我的常州”APP或者扫描“常州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二维码进入救助平台后,只需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等基础信息,反映诉求即可一键申请救助,系统通过智能研判选择最适合困难群众的救助项目,自动精准匹配,结果推送至相关救助部门进行办理。“政策找人”。平台与医保系统对接,通过对医疗费用较高对象自动预警,主动发现因病致贫对象,并向多部门推送,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数据赋能”。充分运用救助大数据,实时监控汇聚分析全市救助项目、救助对象、救助资金、居民反馈、业务推送、部门办理、警示预警等指标,为政策优化和制度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三是社会化动员,救助服务更加多元。积极引导培育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促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深度参与社会救助,实现政府救助兜底保基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促提升的良好互动。创新公益参与方式,实施“党建引领公益益事一起来”“社会救助领头雁计划”等一批公益创投项目,今年以来市级层面投入2700万元,重点投向由社区网格员排摸的帮扶济困、扶贫协作项目。研发公益慈善项目,创新“慈善超市”常州模式,引入33个“红色合伙人”,实现了“慈商互哺”“善社同行”,连续4次入选全国公益慈善城市百强榜,每年近1500万元善款用于助孤助残助学等救助帮扶。搭建公益对接平台,在救助服务平台设置“社会参与”模块,搭建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参与救助的供需对接平台,供给端建立“党建引领社会救助服务联盟”,打包发布服务项目,需求端建立困难家庭“微心愿”发布制度,供爱心组织和个人认领。

四是制度化运行,救助更加常态长效。积极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救助协作机制创新,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制度,为构建大救助格局提供坚强保障。健全统筹协调机制。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办公室建立季度例会制度,定期分析救助平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由各单位认领,明确具体措施,提升服务水平。2019年底成立常州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承担社会救助全流程跟踪、业务培训等职责,打造联动部门、衔接上下、精准服务的中心枢纽。优化联动核对体系。加强民政、人社、公安、住建、市场监管、金融等部门互联互通,围绕27个大项特征信息进行数据交换,大力推行身份证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一证一书”即可申请救助,实现困难群众“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研究制定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流程等规范性文件,固化形成常态化核对制度,在全国处于前列。完善制度支撑保障。出台深化临时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行以保障绝对贫困对象为基础向相对贫困对象拓展的救助改革,全面建立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拓展临时救助对象,优化简化办理流程。完善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等制度,加强社会救助政策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益慈善及商业保险的统筹规划、有效衔接,更大力度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