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日报】扬州“好地名”注解“好地方”
发布日期: 2020-12-26 14:58   来源:扬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烟花三月路、春风十里路、碧云路……上周末,上海游客马先生带着家人乘坐高铁来扬旅游,出租车驶出连淮扬镇铁路扬州东站,沿途路牌引起了他的注意。“扬州是个好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这些路名就可见一斑。”马先生赞叹道。

“今年我市新添了207处地名,一批历史地名在新时代‘复活’了。”市民政局地名处处长冯静说,地名因描述地域历史和文化而形成,向人们提示着当地自然环境变迁、人类历史演进等信息,是文明的见证。“遍布扬州大街小巷的历史地名,就像是一部活的史笺,是‘好地方’的最好注脚。”

激活记忆 “使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提起扬州,不少游客都会想到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次扬州东站周边道路命名时,‘烟花三月’便成为新路名,代替了原先的‘站东路’。”冯静介绍说,“烟花三月路”在连淮扬镇铁路扬州东站的东侧,南至文昌路、北至新万福路,是一条与连淮扬镇铁路平行的南北向道路。

在今年我市新命名的地名中,像“烟花三月路”这样有着文化意蕴的还有很多。江都区宜陵镇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宜陵原名东陵,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时,宠姬宜妃逝去,葬于此,当地遂更名为“宜陵”,迄今已有1300余年。今年,宜陵镇新建一条南起宜陵车站、北至宜陵闸的新路,便命名为“东陵路”。

邗江区竹西街道也集中“复活”了一批老地名,有四相街、簪花街、松桂街、禅智路、白鹭街等。我市地名文化学者韦明铧告诉记者,白鹭街的名字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发生在京杭运河扬州段黄金坝一带的“白鹭香”典故,告诫人们不义之财不可取、不善之事不可为。此处现为商业街区,用此典故命名街道,既是对商家诚信经营的提醒,也可彰显竹西好人文化。

“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冯静说,千百年来,地名世代相传,是地方文化最古老、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扬州一直在为保护地方文化而努力,让古代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活化,让历史地名在城市建设中沿用。

安放乡愁 老地名留住消失的村庄

地名是社会变迁的“活化石”,也是看得见的乡愁。如今,扬州许多消失的村庄以路名、街名、站名的方式被保留下来,既留住了“根”,也传承了“脉”。

水部楼,也叫水鼓楼,是高邮城区的一处地名。当年一有河水漫溢、河堤倒塌等汛情,便有司守者在此处敲鼓提醒大家避险。上世纪六十年代,水部楼被拆,从此消失。近年来,高邮不仅重建了水部楼地标建筑,同时在行政区划中恢复水部楼社区。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古津路的命名,是因为紧挨着古扬子津;邗江区槐泗镇肖梅路,则因该路途经原来的肖梅村而得名……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加快,许多郊区的村庄因拆迁而不复存在。为了留住乡愁,我市尽量将这些村庄的老名字,通过新建小区或道路命名的形式再现。 “有老地名的尽量使用老地名,如果没有的话,新地名采词则要反映当地自然、人文和地理特点,展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冯静表示。

创造转化 历史地名焕发出新活力

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是缺少内涵的城市。对一座古城来说,老地名是她记忆的一部分。

前不久,《扬州市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公布,又有276个历史地名进入保护名录。其中,最古老的地名出现于商周,如仪征的神墩、赵墩、郭山、龙埂,宝应的双琚,高邮的周邶墩,江都的竹墩等;而汪曾祺笔下《大淖纪事》中的大淖河,也成了历史地名。

“为了更好地保护扬州古城,我市新修订了《扬州市地名管理办法》,并于2017年正式实施。新修订的《扬州市地名管理办法》增加了对扬州历史地名保护的条款,要求建立历史地名档案,并规定了实体消亡的历史地名就近使用制度。即地理实体消亡的历史地名,可以就近在现存或者新建的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中使用。”冯静表示,我市历史地名保护工作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此外,我市还设立了地名保护专项资金,通过多种形式让地名文化“活”起来,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全社会对保护地名文化的自觉意识。市地名保护专家黄继林深有感触地说,我市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艺术性表现,激活历史记忆,让老地名在新时代焕发了新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