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向善 我们在行动 | |||||||
| |||||||
项目实施起始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0月 项目实施地点:海门市偏远、贫困社区 在海门市扶贫工作中,各类社会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供服务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满足不同成因、不同状况扶贫对象的脱贫需求和技能提升要求,协助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海门市张建伟环保志愿者协会通过开展多项技能学习、结对扶持、社会融入等,知识扶贫、生活扶贫、精神扶贫等多种方式共同推进,以自我增能为着力点,推动服务对象转变贫困观念,丰富服务对象日常生活。同时,通过集体技能学习,改变其社会隔离现状,增进其与他人的社会沟通交流,增强贫困居民的社会化功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推动他们产生脱贫内生动力,实现精神脱贫。 一是增加公众认知,促进公民参与。将“自我约束”与“公众监督”相结合,在社区调研、社区照料、社区关爱以及个案、小组和社区服务等专业服务的基础上,发现和培养扶贫志愿者领袖,发现和培养扶贫专业志愿者和团队,组建“扶贫梦想工坊”,对领袖人物和优秀团队开展拓展培训,结合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伦理及工作方法,提高志愿者团队专业服务能力。并且通过公开宣传,增加公众对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意义和作用的认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更多的公众关注、理解、认同和支持,甚至引导更多人加入到社会组织中,为社会贡献热情和力量;同时,可以通过外界公众的更高关注,激励、鞭策社会组织在开放的社会“舞台”上,展示更美的一面。 二是倾注更多关注,挖掘更大潜能。将扶贫知识、技能、资源和意愿充实到扶贫力量中,汇聚脱贫攻坚的合力,针对社区困难群众难集中的情况,项目人员和志愿者进行1对2、1对3的结对扶持。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负责下,协调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上门关怀、义诊宣传、心理疏导等服务,陪伴困难群众(尤其是高龄独居老人),并帮助他们做一些简单家务(如做饭、洗衣服、打扫家庭卫生等),根据服务对象具体情况对接街镇社区服务资源及政策资源,协助服务对象争取社区的各类帮助。 通过结对帮扶项目,一对一、一对三的脱贫帮扶,贫困居民的心声得到表达与传递,感受到来自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怀与帮助,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转变了消极的生活心态,对自身资源有了新的认识,社会参与与社会融合增强。并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个案管理,帮助服务对象对接社区资源,享受社区服务,争取福利政策。 三是促进互勉互助,激发主体活力。将贫困人口的“内力”汇入政府社会的“外力”,通过社会组织进行大量的沟通交流工作,动员群众自己“动”起来,告别“等”、“靠”、“要”的被动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贫困人口的整体才智,团结协作,直面贫困,想办法、做事情,保持强劲的“内部动力”,自主对抗贫困;同时,积极响应和配合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外部力量,共同努力战胜贫困。 本项目通过环保酵素制作方法及过程进行教授,利用身边的厨余垃圾制作环保酵素,宣传垃圾分类减排理念,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会获得感,增强服务对象与社区的互动能力。通过组织人员现场培训制作包子,点心,提高失业待岗贫困家庭的再就业能力,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在传统节日,组织服务对象制作传统面点,并代表社区赠送给社区特殊人群(高龄老人、残疾人等),传递关爱。通过组织服务对象学习编织手工,编制产品,赠与社区特殊人群,表达社区对特殊人群的关爱,并通过手工工作,提升服务对象的社区贡献和社区居民对其的认可,增强其与社区的互动能力。 四是抓好关键人群,做好分类扶贫。作为对政府精准扶贫的有益配合,本项目在分类扶贫工作中确保对不同群体扶贫的精准。例如,可针对女性贫困人口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转变她们的观念,树立摆脱贫困的精神状态,乃至行动起来用智慧和劳动创造财富、告别贫困。再如,在扶贫中关注儿童贫困问题,配合政府的整体扶贫规划,针对贫困儿童制订扶贫方案,借助其他资源推动贫困儿童群体的脱贫为提高两个社区的贫困居民的生活水平。针对社区内贫困对象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海门文化的同时拓宽了服务对象的眼界,增强了服务对象与社会的接触,提升其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