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救”你我 一点而“救”——“智慧救助”为兜底保障贡献江阴方案(江阴市民政局)
来源:江阴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0-06-24浏览次数:

江阴简称“澄”,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县之首,2017年7月,江阴被正式确定为江苏省首个县级集成改革试点地区,形成了“1+5”集成改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正是江阴集成改革“5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江阴以改革为契机、以创新为动力,从县域治理中群众需求最迫切的兜底保障问题入手,全力打造“智慧救助”服务平台,全面实施“互联网+”社会救助,初步创成了“澄”“救”你我、一点而“救”的智慧救助服务品牌。

一、强化集聚集成,谋求科学高一筹的顶层设计

江阴改革瞄准的是传统社会救助领域存在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信息壁垒、资源分散、服务缺位等问题,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开展以“1+N”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救助”,让困难群众求助更便捷、救助更精准。

“1”就是一个救助中心。江阴在省内率先建成县级社会救助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建设打造线下实体机构和线上“智慧救助”服务平台,对接需求与服务、政策与标准、项目与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中心的平台作用和集聚效应。

“N”就是多项内容集成。包括项目的集成,整合了原先分散在教育局、人社局、民政局等部门的60个救助项目,由社会救助中心进行受理转办,方便群众“一门求助”;数据的集成,逐步推进救助对象、救助资金、救助政策数据库建设,提高对象识别、资金使用、政策制订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资源的集成,通过职能部门和社会资源的整合集聚,根据困难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匹配不同的救助项目和资源,提供差异化救助;监管的集成,依据救助相关的40条资金线对救助数据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定期开展检查比对,落实督促检查和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二、聚焦痛点难点,攻坚精准有力度的兜底救助

开展社会救助集成改革,重点就是解决救助过程中的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江阴市以“智慧救助”服务平台为媒介,创新实现困难群众需求和各类救助资源之间的有效对接,不断增强社会救助的维度和温度。

一是“网络+网格”自助救。将社会救助需求主动发现列入网格化管理日常巡查类任务,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基层基础作用。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网格化管理平台)和社会救助平台后台系统对接,由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群众救助需求,主动协助困难群众向社会救助中心递交申请。

二是“智能+预警”主动救。与医保局数据实现实时无缝对接,设定系统预警线,对城乡低保、特困人员、重度残疾等困难群体发生的大额医疗支出在第一时间进行预警,由村、社区工作人员对预警信息进行上门核实,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进一步提高了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是“需求+资源”定制救。以社会救助入户调查工作为基础,客观评估困难家庭实际需求,逐步完善困难家庭一户一档,建立困难对象需求数据库。社会救助中心借助“智慧救助”服务平台的资源库,将社会救助资源、服务与困难对象实际需求进行有效匹配和对接,通过“鼓动青春·特殊学生融合”、“绿动我心·残疾人增能”、“童伴·关爱新市民子女”等30多个公益慈善项目承接服务,进一步满足了困难家庭在物质帮扶以外的生活、教育、医疗、心理等服务需求。

四是“分类+量化”深度救。江阴市在省内县级城市中率先出台了《江阴市特困家庭深度救助实施意见》,设立3000万元深度救助专项资金,以“家庭支出”为依据,通过“智慧救助”服务平台对采集到的困难家庭医疗、教育、护理等资金支出数据进行量化统计,实施分类分层救助,实现了“收入型”向“支出型”救助的转变,确保了困难家庭生活有帮扶、医疗有救助、学业有保障,单户最高综合救助金额达到15万元。

五是“科技+慈善”互助救。聚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推出“福村宝”村级医疗慈善互助项目,村民自愿参与、资金村筹村用、三方提供服务、方案个性定制、信息网上公开,并通过按病种认定、全程信息化的模式,科学解决了村级救助缺标准、不透明、低成效的问题。村民使用“福村宝”手机APP拍照上传出院记录、住院费用清单、基本医保结算单三项资料,在家即可申请“福村宝”医疗费用补助,方便快捷。累计已有17.3万人次享受补助,发放补助资金超1亿元,困难群众平均减轻医疗负担36.74%。目前,全国已有1420个村复制推广江阴村级医疗互助模式,覆盖人群近400万。

三、坚持常态长效,健全创新可推广的救助机制

“智慧救助”是对传统救助模式的改革创新,必须有配套的体制机制作为健康长效运行的保证。

一项机制。出台了《关于建立社会救助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各层级及各部门在社会救助联动工作中的职责,在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统筹调度、指导协调作用的基础上,建立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工作会商和跟踪督查机制,为全面开展“智慧救助”夯实基础。

一个体系。以县级社会救助中心、17个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273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363个综合网格为基础构建的社会救助三级服务网络均可一门受理困难群众的救助申请,重点发挥面广量大的基层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作用,就地就近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服务。同时,借助统一的“智慧救助”一站式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探索推进“不见面”指尖服务,困难群众通过手机“在家点一点,事情就办妥”。

一套标准。成立了江阴市社会救助标准化工作组,将包括11个部门的救助项目管理和服务标准进行规范和固化,共编制并批准发布社会救助地方标准55项。通过把救助项目所涉及的政策依据、办理流程、材料清单等制式内容向群众公开,提升了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也为“智慧救助”畅通经脉。

一个平台。重点建设了江阴市“智慧救助”服务平台,逐步开通了一站式管理、经济状况核对、重复救助比对、救助情况查询、救助业务管理、救助数据分析等功能,为面向困难群众和救助部门开展智慧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已汇聚各相关部门救助数据上百万条,形成了部门全参与、内容全覆盖、信息全共享的“智慧救助”大数据库,解决了因信息不互通导致的“孤岛”问题,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有效避免多头重复救助,实现精准高效服务。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任重道远。江阴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进一步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强化救助信息共享,完善救助长效机制,构建“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平台支撑、数据共享”的大救助体系,通过“快、准、优+开放多元”的智慧救助确保救助对象更加精准、救助绩效更加明显、救助管理更加规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兜底保障的江阴方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