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乡村振兴,社工有为!全国首个“社工村”落地南京江宁
发布日期: 2020-09-12 21:40   来源:交汇点新闻    浏览次数:    字号:【


9月12日,全国首家以“社会工作”为主题的“如愿社工村”在南京市江宁区牌坊村揭牌。现场还举办了首届茶乡社会工作论坛,江苏省社工协会、南京高校学者、安徽和江苏省内数十家社会组织齐聚黄龙岘,共同探讨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作用。

茶乡王大哥“变了”

12日正逢周末,黄龙岘茶文化村小吃街上游人如织。“王大哥竹艺”摊位前,不时有人驻足欣赏,扫码购买。用黄龙岘山上的毛竹纯手工制作的茶道套装30元,竹蜻蜓15元……王大哥一边现场销售,一边教有兴趣的游客学制作。

王大哥本名王培华,48岁,原本就会木匠手艺。两年前因患上慢性病,不能干重活,村里给办了低保。父母年迈,女儿要上学,儿子还患有重疾,王培华心情低落,常常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

牌坊村引进南京红叶社会工作服务社、星火社工事务所等6家专业社会组织后,社工为王培华制定了专人“优势视角”法,帮助他走出家门,靠双手和技艺重拾自信。在一段时间的辅导后,王培华在这条街上立足生存,并得到认可,每月还有1000多元的收入。

“王大哥是弱势群体,但他身上也有明显的优势。20多年的木工手艺十分有价值,通过改变工作形态,弱势家庭的顶梁柱又回来了!”社工们还持续跟进“王大哥个案”,帮助他改良竹艺产品种类,制作多样化的手工作品,逐步打开销路。

在这个案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需求、发掘潜能、挖掘资源,消除服务对象面临的挫败与失落,帮助他通过就业看到生活的希望,激发其自身改变困境的动力,并发掘更多潜能和可能性。

在“如愿社工村”,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牌坊村通过公益创投项目、社区购买等形式,为困境儿童开设“青芽课堂”,为农村妇女搭建“茶乡丽人成长营”。茶乡社工联合会还整合各社会组织资源,定期举办茶乡公益市集,为村民提供义诊、保洁等公益便民服务,使社会组织力量最大化。

“社工村”打出差异化品牌

走进小小的牌坊村,十分有看头。依托村史、人文和乡土资源与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牌坊村成立岘里乡学院,面向青少年、亲子家庭、企业,开设农耕体验、茶文化体验、传统手工艺体验、自然教育、团建聚会五大板块的研学课程与体验活动。“茶乡直播间”“微店”正在拉动“四新”消费升级。

南京工程学院教授张志鹏表示,美丽乡村、农家乐、茶乡……这样的同质化标签在江宁乃至全国,并不鲜见。当前,牌坊村依托茶乡优势,将黄龙岘茶文化的特色打磨得十分鲜亮,但如何在众多美丽乡村中脱颖而出,让更多本地人乃至外地游客认可,还有待激活多元优势因素。社会工作在这个层面,大有作为。

一年多前,牌坊村决定打造独特的“如愿社工村”。江宁街道牌坊村党总支书记卢青介绍,通过开展专业社工服务,村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一个社会工作深度参与乡村治理的示范村、一个社会工作可视化呈现的特色村正在创建之中。

如今,牌坊村村民自治互助蔚然成风。“心话e传”线上载体开设“有话对党说”、“共议岘里事”、“来谈新生活”等议事专题,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与村委会沟通渠道也畅通得多。以江宁“和事佬”胡从富、环保达人吴纪全、党员经营户贺颜为代表的乡贤,在乡村治理、景区服务、矛盾调解等方面经验丰富,群众认可度也逐步提高。

在社工介入下,牌坊村正在引导村民建立黄龙岘农家乐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民宿行业协会等,协会成员自治监督,并邀请民宿经营户、研学营地等“新村民”群体参与村经济发展决策,定期召开茶乡圆桌会,集思广益,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社会工作黏合乡村生计、生活和生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白友涛表示,随着黄龙岘旅游服务产业快速发展,村民“富了口袋”,还想着要“富脑袋”。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离不开村民这个主体,这也是产业升级创新的重要条件。牌坊村建设“社会工作主题村”,是希望社会工作“自助助人”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在乡村旅游的全流程、餐饮住宿的全店铺、群众服务的全方位得到应用和体现。让外来的游客可以感受、体验和参与到乡村生活工作实务中,让本地村民的日常言行举止体现出社会工作的精神与伦理。

如今,牌坊村培育打造了具有鲜明地理标识的黄龙岘“龙针”、“龙毫”两大知名品牌,形成近3000亩的茶园规模种植,茶叶销售总额平均每年增幅近20%,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农文旅产业链正在形成。

在论坛上,来自南京、无锡、淮安以及安徽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模式。论坛还举行了“宁淮社工牵手计划”签约仪式、岘里乡学院与半汤乡学院共建签约仪式、社工村督导聘书颁发仪式等。一个村的论坛,展现了理论研讨、经验交流、业务合作的多重效果,为社工村的建设拉开精彩序幕。

江苏省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晏翠耀表示,“如愿社工村”整体的服务策略是以社区为本、以资产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不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社区治理割裂开来,站在以社区为本的视角下思考乡村的生计、生活和生态,让身处乡村的人,不论是社工、村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在情境中感受乡村,和乡村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这些经验探索,值得推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