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强化管理措施 优化服务保障 徐州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与服务“双提升”
发布日期: 2020-09-09 09:30   来源:中国社会报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以省民政厅“救助管理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为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断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强化救助流程标准化建设,并将其细化到工作中的每个环节、每项职责、每名员工,实施窗口接待、主动救助、站内照料、救助寻亲及困境儿童关爱“五大温暖到家”集中行动,全面促进救助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双提升”。

展真情:徐州寻亲服务多元化

为切实保障受助人员合法权益,使其尽快回归家庭,徐州市救助管理站不断加大救助寻亲工作力度,以基础救助工作为依托,拓展甄别寻亲渠道,践行多种寻亲模式,助力走失人员早日回归家庭。

建立常态机制。立足“实时甄别”“微信息、大查询”,对站内、托养机构、定点医院的滞留人员进行常态化查询,加强与受助人员沟通,实时更新发现新线索;对暂时不能准确说出身份信息者进行耐心照护,根据其稳定状态下表现出的行为、口音、言语等进行辨识,划定重点区域范围,并联系当地救助管理站、公安机关、乡镇政府及村组逐一核查落实个案信息。同时托养机构及定点医院均设立相关科室,准确掌握受助人员日常生活及精神状况,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反馈。

引入心理医疗。经多方咨询、考察调研,联系引进有相关资质的心理治疗医院,根据长期滞留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分批次送至医院开展心理疏导,确定治疗方案,并由专业医生通过日常饮食起居照料,消除滞留者的抗拒心理,充分利用行为矫治、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激活其记忆意识,从而获取更多有效信息。2011年5月入站的女受助人员刘某某,通过心理治疗,2019年4月提供出疑似户籍地信息,经排查寻找,最终根据DNA比对成功顺利回家。据了解,市救助管理站通过此途径,已成功核实107名受助人员身份信息并护送返乡,寻亲成效显著。

组建专业团队。加强与“宝贝回家”等公益寻亲志愿者团体密切合作的同时,借助站内设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发挥驻徐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掌握的“南腔北调”,开展辨音识人、“东猜西揣”缩小寻亲查找范围;聘请特殊教育学校等专业教师做顾问,并对员工进行初级手语培训。招聘社工专业人员,成立“远归寻亲小组”,针对受助人员自身状况,利用专业社工知识,采取个案、小组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和矫正等专业介入服务,为甄别寻亲工作注入了又一股新鲜血液,目前小组已正式投入工作,提升了业务团队的综合实力。

拓展站际合作。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徐州市救助管理站,高度重视站际联系合作,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于2014年创建辐射周边300公里的“救助管理甄别查询QQ群”,吸引30多个救助管理站踊跃加入,通过此方式快速广泛地发布寻亲信息、走失人员信息及受助人员协查信息等。

加强硬件投入。在对滞留的300余人的基本信息和影像资料进行规范化统计、形成一人一档的基础上,投入资金配备多媒体查询机,存储显示所有滞留在站的受助人员及全国寻亲网的寻亲信息,方便来站寻亲人员更直观便捷地查找亲属。

高质量:新沂落户安置精细化

徐州市民政局、公安局联合印发《关于长期滞留人员安置及户籍办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流浪乞讨人员身份和户籍快速甄别、核查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和创新高质量落户安置的方式方法,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已落户安置271人。同时,将符合条件的流浪乞讨返乡对象纳入特困、低保等救助范围,坚决兜住流浪返乡人员生活保障底线。

2018年以来,新沂市救助管理站充分运用公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DNA鉴定、人像识别等技术和网络手段开展寻亲,对75名长期滞留人员逐一甄别核实,经大量艰苦细致工作,22人的户籍信息“水落石出”,并全部护送返乡,其余53名智力、精神或肢体残疾者为安置落户对象,其中滞留在站时间最长的达8年以上。

今年3月,这53名长期滞留新沂市救助管理站的流浪乞讨人员顺利得到落户安置,并以特困人员供养身份纳入托养中心集中供养,成为享有新身份的“新市民”。

“为了使集中安置人员拥有自己的新名字、新身份,工作人员开动脑筋,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排序、进站年份为姓氏;姓名中间字取自‘新沂’,‘新’为男性、按‘沂’为女性;出生年份则是根据其体貌特征进行推测,生日定为接受救助的当天。”新沂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介绍,尽管他们已被安置到托养中心,但救助管理站还在继续开展寻亲活动,并安排职能科室人员不定期地对医疗救治和生活服务进行督查回访,以保障安置人员的救治效果和生活质量。

有温度:睢宁源头治理深入化

睢宁县在建立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的同时,把救助管理与扶贫开发有机衔接,做好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预防重点救助对象外出流浪。

专业排查。县民政局牵头扶贫办、政法委、卫健、残联等部门和社会组织联合属地镇(街道),对辖区内的精神障碍患者、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智力残疾人员、反复流浪乞讨人员等进行拉网式排查,为25名重点关注对象建立个人档案;镇(街道)组织人员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进行回访,并将发现的反复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反馈县救助管理站。

社工参与。县、镇、村三级专业社工广泛链接有效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利用专业知识关心重点对象。县义工联、心理咨询师协会采用“物质慰问+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购置价值1万余元的物品对12名重点关注对象家庭进行慰问,开展心理辅导4次,及时为困难家庭送去温暖,有效提高家庭监护责任。

网格助力。全县设立了16个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点;全县400名网格员充分利用“智慧社区”平台,及时将网格内流浪乞讨人员的信息进行登记并动态上报,协助村(居)做好返乡人员接收安置工作。

多方救助。县民政局、扶贫办、残联、卫健等部门各司其职,主动救助,将符合救助条件的10名重点关注对象分别纳入低保、特困、残疾人两项补贴等保障,3名人员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根本上兜住他们生活保障底线。梁集镇北河村的李某被及时纳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保障并享受县精神病院提供的免费服药服务,切实减轻了家庭负担,表示不再成为“街头职业乞讨者”。

联防联控。县民政局与公安局、城管局利用数字平台、视频系统等对重点道路、公园、医院、商业街等区域进行信息实时共享,发现流浪人员第一时间进行救助。根据睢宁县的特殊地理位置,还与毗邻的安徽省灵璧县、泗县和宿迁市的宿城区、宿豫区及邳州市、铜山区、新沂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防控机制,强化流出地源头管控和流入地信息共享,巩固救助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