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琢的“托孤书”
来源:省民政干部学校    发布日期:2021-12-11浏览次数:

“凤翠母女此次来汉,未谋一面,深为憾事。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上海、长沙烈士们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

这段话是共产党员王尔琢1927年5月写给父亲的家书。初次阅览这封信,许多人都会为信中王尔琢同志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的坚定信仰所震撼。一封简短而情真意切的家书,字里行间充满归家的渴求,又饱含报国的热血。革命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王尔琢落笔写下的每一个字,背后有多少心酸苦痛,我们都难以想象。

一、周恩来的半个徒弟

王尔琢, 1903年1月出生于湖南常德石门县,1924年经何叔衡介绍,通过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考试。入学后,王尔琢学习刻苦,成绩卓越,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听闻他的事后,对他赞赏有加,常与其探讨革命思想与战略,后来,更是在周恩来的直接培养下,王尔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托孤书”之始末

1927年初,王尔琢随北伐军到达武汉。虽然军旅劳顿,可他实在想念家中妻儿,便去信约妻子携还未曾谋面的3岁幼女到武汉团聚。不料,“四一二”风云突变,战功显赫的北伐将领成了被通缉的“中共要犯”。王尔琢来不及在武汉等待妻儿的到来,只身潜往上海寻找党组织。妻子郑凤翠带着女儿在武汉百般打听王尔琢消息无果后,待到盘缠用尽,只能无奈折返湖南老家,行前留下一封信:“我和你的女儿小桂芳......好不容易来到武汉,来到你约我和桂芳会面的地方。不知你到哪里去了,没有见到你,小桂芳心里很难过……”

数日后,王尔琢返回约定地点,此时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那封信,读得王尔琢心如刀割。虽思念妻女,但王尔琢为了革命,宁可自己忍受骨肉分离,他思虑良久,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内容正是本文开篇首段。

这是王尔琢的最后一封家书,也是他给亲人留下的遗言。王尔琢在信中,既深情表露对妻女的怜爱,更郑重坦陈“以身许国”的心迹,实际上写了一封“托孤书”。王尔琢希望以身许国,用自身的青春、才干和努力换来贫苦人民、孤儿寡母的安定生活,换来中国新的希望,为了实现革命理想,甘洒热血。

三、美髯公英勇就义

“以身许国”,王尔琢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先后参加北伐、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后来又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是工农红军最年轻的参谋长,成为红军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曾慨然明誓: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被众人赞誉为“美髯公”,又被笑称为“中国的马克思”。

1928年8月25日晚,王尔琢在江西省崇义县思顺圩追劝叛徒时,不幸英勇牺牲,年仅25岁,牺牲时仍是长髯飘飘。

四、纪念王尔琢同志

在王尔琢烈士追悼会上,毛泽东含泪悲叹,亲自撰写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建国后一天,周恩来在视察筹建中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时,发现没有王尔琢的照片,便十分焦急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要千方百计征集王尔琢的照片。”

2009年9月,王尔琢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义之实者,许党许国。

学习感悟

王尔琢先辈离开我们已经90多年了,但他的革命精神不因年代久远而褪色,反而激励着后来的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奋斗前行。一代共产党人有一代共产党人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王尔琢已用他的生命和鲜血完成了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任务使命,踏入新时代的我们也要秉承先烈遗志,在把握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局中努力发挥自身作用,立足本职,改革创新,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唯有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能促使人在选择人生道路时义无反顾,在干事创业上一往无前。王尔琢为了革命成功,一练卓越才能,二拒高官厚禄,三舍骨肉亲情,体现了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这要求新时代的我们同样时刻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扣好人生纽扣,勇担时代责任,“只争朝夕”干事业,“得到胜利方时休”。

“以身许国”的背后,是舍生忘死、视生命若等闲的牺牲奉献精神。王尔琢“以身许国”身体力行,能蓄发明志,能抛头颅、洒热血,不仅感人肺腑,更警醒我们不能忘记这种可贵、可敬的精神。让我们重温入党誓词中的那一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奉献自己全部的青春、能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