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
来源:厅养老处    发布日期:2021-12-11浏览次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76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抗战精神的伟大胜利,是爱国主义的伟大胜利。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伟大的抗战精神仍然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抗战精神的提出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抗战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二、抗战精神的内涵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价值取向。中国自古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了极大升华。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抗战期间,在日本法西斯铁蹄下,中国大地到处是人间地狱,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烧,父老兄弟遭到屠杀,大好河山惨遭践踏。面对强敌,中华儿女挺起了民族的脊梁,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前仆后继,抗争到底。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英雄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有着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抗战时期,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进行了英勇抵抗,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篇章。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必胜信念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和顽强信念。抗战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民族意志与信念的较量。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全国军民始终保持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

三、抗战精神的意义

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精神结晶。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各个党派、各界群众和一切爱国同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觉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战争中得到了锤炼和升华,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实践中孕育和形成的,是战胜强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经苦难而巍然屹立的根与魂。它不但对当年的抗日战争起到支撑作用,也为以后中华民族实现新的伟大复兴起到精神支撑作用。习近平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