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来源:纪检组    发布日期:2021-12-11浏览次数:

一、工匠精神的由来

西方的工匠精神起源于中世纪的行会制度,中国的工匠精神来源于农耕文明时期的四大发明和庖丁、鲁班等优秀工匠文化的传承。从传统意义上讲,谈到工匠精神,人们自然会想到德国、日本等高端制造业国家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制造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产品制造过程。而从现代意义上讲,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领域,而且也体现在非物质生产领域。

“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可以从四个维度加以界定,即: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其中,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础,精益是工匠精神的宗旨,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关键,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1、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 

2、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项工作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

4、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三、工匠精神的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对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善于在精细中出彩。虽然公务员不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但我们作为国家建设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肩负着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相关义务的神圣使命,也应该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公务员队伍中输入祛除浮躁的血液,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踏实坚守的品格,从而提高干事创业的标准和水准、提升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和质量,赢得群众的口碑和好评。将工匠精神作为工作准则,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轻言放弃,不推诿扯皮,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艰苦磨练,不断攀越,走向精致,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实现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

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爱岗敬业,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础,而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具体来说,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坚决防止“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消极思想,摒弃“说了就是做了,做了就是做好了”的错误行为。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力求做得完美,做到极致,做出成效。

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机关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员,只有每个人都尽心尽力,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国家机器才能有序有力运转。要坚决杜绝“推诿扯皮”“沾轻怕重”“上推下卸”现象,每个人都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协作精神,甘于奉献,甘当配角,当好革命的螺丝钉。

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要防止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从基层和群众中汲取营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办法,使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更符合实际,更接地气、更有成效,不断推动我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