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来源:厅区划处    发布日期:2021-12-12浏览次数: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剿共”。张学良、杨虎城在向蒋介石要求抗日遭拒后,于12月12日凌晨,采取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一、西安事变的起因

西安事变的发生看似偶然,实际上有着很多复杂曲折的因素,大体上是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蒋介石执行了错误的政策。蒋介石执行的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就是要消灭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实现他的独裁统治。他不断督促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向红军发动进攻,要“围剿”共产党和红军。

(二)张学良、杨虎城不愿意打内战。1936年,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张学良、杨虎城部队的统一战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张、杨两位爱国将领不愿意打内战,他们要求停止内战,积极抗日,在哭谏无果的情况下,决定采取武力解决。

(三)中国共产党主导的西北内战基本停止。从1936年年初开始,红军与张学良、杨虎城部队就达成了秘密协定,互不侵犯、解除封锁,而且互派代表,在西北地区形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同盟,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连夜电告中共中央。12月13日,党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慎重地分析西安事变的情况。在弄清楚情况后,党中央以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局为重,独立自主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在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下,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三、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

西安事变是在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后,加紧对华北争夺的特殊情况下发生的,可以说,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 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作用。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四、西安事变的当代启示

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在西安事变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回顾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深刻体会其背后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人民解放、民族复兴为己任。一路起来,党始终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兴,民族团结则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和坚强柱石。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一切言行,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我们要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具体的爱国实践,从本职岗位做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勤奋工作,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提升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