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跟着《中国地名大会》游扬州 | |||||||
| |||||||
《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第一期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闪亮登场,其中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作为“地方展演”环节的城市,通过《运之都·味道》《美之都·嫦娥舒袖》《文之都·八怪》三个节目,将扬州清曲与淮扬菜完美融合,杖头木偶戏与瘦西湖美景巧妙搭配,扬州古琴与“扬州八怪”抒情写意,不仅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惊喜,而且充分展示了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1月23日晚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举行首播,可以说是闪亮登场惊艳四座。其中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作为“地方展演”环节的城市,通过《运之都·味道》《美之都·嫦娥舒袖》《文之都·八怪》三个节目,将扬州清曲与淮扬菜完美融合,杖头木偶戏与瘦西湖美景巧妙搭配,扬州古琴与“扬州八怪”抒情写意,不仅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惊喜,而且充分展示了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首播之后反响强烈,许多观众迫切希望了解更多的精彩内容,跟着《中国地名大会》游扬州,走大运。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枕淮水,踏长江,抱运河,河湖众多,水网纵横,为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江淮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有250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扬州地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唐朝杜佑《通典》记载:“淮海惟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宋代《文献通考》更描述:“扬州北自淮之南,东南拒於海,闽中以北地……并是《禹贡》扬州之地。”其地域大约为今江苏、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浙江、福建、江西全部,湖北、河南和广东的一部分。扬州文化初兴于汉代,鼎盛于唐代,再盛于清代。扬州文化由运河文化、园林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等形态构成,成为一道浓缩的中国文化长廊,具有鲜明的历史人文特色。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可溯源到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汉代吴王刘濞又开挖了“茱萸沟”运道,使扬州很快富裕起来。唐代扬州为东南第一大都市,为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所在地,航运兴盛、商贾云集。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盐运和漕运的发达使扬州再一次进入鼎盛时期。从1684年到1784年的百年间,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六下江南,并多次在扬州驻跸。所以说,大运河与扬州的兴衰息息相关,不仅孕育了扬州城,还奠基了运河文化。运河文化是扬州文化发展的主轴,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大运河遗产水工遗存、附属遗存和相关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中国古琴艺术(“常熟虞山派”和“扬州广陵派”)、扬剧、扬州评话、清曲、剪纸、木偶戏、漆艺、玉雕和雕版印刷等。大运河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扬州人正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扬州园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扬州园林甲天下。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扬州园林集中紧凑,小中见大,别有洞天。扬州园林的代表作瘦西湖,精巧别致,温婉内敛,和谐自然,真正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格局。独具特色的个园,为清代中叶盐商黄应泰所建的私家园林。园虽不大,但其叠石艺术匠心独具,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的“春、夏、秋、冬”四景,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令人叹为观止。何园又称寄啸山庄,是一座私家园林,为清代光绪年间道台何芷舠所造。何园最大的特点就是中西结合,用法式百叶门窗、日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等物品点缀,融入了大量西式风格,以至成为晚清园林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晚清第一名园”。清代扬州盐商大兴土木,修建了不少深宅大院和私家园林,比较有名的如马氏兄弟的“小玲珑山馆”、江春的“康山草堂”、汪廷璋的“汪园”、汪鲁门盐商住宅、卢氏盐商住宅等。可以说扬州哺育了盐商,而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座座匠心灵构的建筑。 一部扬州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扬州文化史。自古以来,扬州高才俊彦荟萃、文化名人迭出。运河沿线和瓜洲渡口留下的一长串诗文名句,已成为扬州的文化资源和传世精品。唱响全世界的经典民歌《茉莉花》诞生在这里,《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出生在这里,鉴真东渡日本的出发地也是在这里。据史料记载,到过扬州的唐诗名家几乎占了唐代诗人的一半。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被广为流传的经典诗句,都塑造出一个令人神往的诗意扬州。北宋名臣王禹偁、韩琦、欧阳修、刘敞、苏轼等都曾在扬州为官,造福一方。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建“平山堂”,“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尽得观景之妙,成为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平山雅集”也被后世效仿。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扬州的繁华写入《马可·波罗游记》,使欧洲人对神秘的中国产生了向往之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清代中期,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在扬州的艺术创作,以突破传统、关注现实、个性突出为特征,又擅长书法、绘画、印章“三绝”,被人们称之为“扬州八怪”。他们的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在中国美术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总之,或生长于斯,或定居于斯,甚至仅仅是路过匆匆一瞥的这些个名人,却无一例外都为扬州文化添上了极富个性的一笔。 扬州饮食文化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民俗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是扬州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尤其是清“康乾盛世”,帝王南巡的推动、盐商高消费的刺激、文人诗酒唱和的介入,大大提升了扬州饮食文化的品位,成为淮扬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红楼梦》里有很多关于美食的经典场景描写,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经反复考订,认为这些宴席属于淮扬风味,红楼宴始创是在扬州。淮扬菜选料严谨、注重鲜活,因时而异、因材施艺,讲究刀功、制作精致,追求本味、风格雅丽。经典淮扬菜有清炖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扒烧整猪头、文思豆腐、炝虎尾、大煮干丝、扬州炒饭、香菇大头菜、油爆大虾、钦工肉圆等,通过火工的调节体现菜肴的鲜、香、酥、脆、嫩、糯、细、烂等不同特色。2020年,扬州被联合国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冯其庸教授曾写过一首题为《江南好》的词:“江南好,最好是扬州。红楼新开螃蟹宴,送别还上狮子头,欲去意还留。”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