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党建领航筑堡垒 监管发展两促进 全面释放社会组织发展新动能 | |||||||
| |||||||
近年来,在省民政厅和市民政局的周密部署和精心指导下,鼓楼区以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登记+备案”、“培育+监管”、“扶持+内生”的总体思路,全面释放社会组织发展新动能,为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徐州贡献力量。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社会组织“红色基因” 我们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一是大力推动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实体运行。2017年7月,成立了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全面履行社会组织托底管理职责,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质量。二是全面实现党建工作有效覆盖。我们在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年检、等级评估时,同步登记、审查、考核党建工作情况。目前,全区社会组织单独或联合建立党支部21个,向23个社会组织指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党的工作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充分激发党建工作组织活力。12名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领取“红色津贴”,每年在社会组织中发展10名以上党员;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公开承诺等活动,全年参与开展区域统筹共建活动140余场次。 二、严格规范管理,锻造社会组织“强健肌体” 我们坚持把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服务作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健全协调管理机制。建立由民政部门牵头,财政、税务、审计、金融、公安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2次以上联席会议,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工作。二是加强综合执法监管。全面实施新登记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见面制度,下达《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告知书》,强化社会组织负责人源头管理。按照每年2次,每次不少于3%的比例,对社会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对14家“僵尸类”社会组织,依法进行撤销登记或引导注销。对不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11家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进行行政约谈。三是开展规范化建设专项整治。严格按照省市“社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专项整治和登记管理全面开展自查自纠”通知精神,逐项对照落实整改措施。召开全区行业协会商会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行业链条发展。围绕“五个严禁”开展涉企收费检查,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行为自律,并将检查结果应用于信用体系建设、等级评估和政府购买服务中。 三、注重培育发展,激活社会组织“发展动能” 我们立足寓实践于培育之中、寓能力于质量之中的发展理念,切实增强社会组织的战斗力。一是加强孵化基地建设。高标准打造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成集能力建设、供需对接、人才实践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交流平台。同时,完成7个街道、21个社区孵化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区级、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覆盖网络。二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采取“登记+备案”形式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优化整合,社区平均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11.8个。设立“益动鼓楼”社区微自治专项经费,引导每个社区培育1个枢纽型、3个特色型社区社会组织,集中开展垃圾分类、文明养犬、飞线充电治理3类基于小区治理的重难点问题整治。在全市“三社联动”社区治理项目大赛中取得了3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的佳绩。三是带动社会组织脱贫攻坚。开展助力老弱残孤“暖冬行动”和“阳光天使”爱心助童活动,58家社会组织对56名特困供养人员和110名困境儿童实施签约帮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88家社会组织捐款捐物180万余元。“99公益日”期间,社会组织共募集资金240万余元。召开2020年度表彰大会,对35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社会组织进行表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全省民政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严管厚爱、完善扶持机制、聚合治理资源、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探索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鼓楼路径。 一是坚持质量优先,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重点发展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和居民互助类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济困、矛盾调处、社区融入、议事协商等事务。梳理“三社联动”需求采购清单,实施“创投传输带”计划,提升社区社会组织项目策划和运作能力,不断增能赋能。组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发挥其链接资源、提供支撑、指导培育的枢纽和平台作用,提速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坚持政策优先,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及时发布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今年重点对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等领域的20项公共服务项目实施优先购买。实施“治理先锋”培育计划,在小区自管、协商民主、家政服务、辅助康复等领域广泛引入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治理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坚持规范优先,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年度检查、等级评估等手段依法监督章程履行、资金、活动等情况,建立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黑名单”,规范失信惩戒。打好社会组织监管“组合拳”,加强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联动联查联处。开展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培养,年内举办法人、财务人员2期专题培训班,重点开展法律法规、意识形态、财务管理培训。开展1次社会组织公众满意度测评,不断提升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认可度。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