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共建颐养社区 共享美好生活
来源:扬州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1-02-11浏览次数: 247

面对“银发潮”带来的养老问题,我市聚力开展颐养社区建设,着力打造颐养之城。自2017年以来,全市建成示范性颐养社区93个,新改扩建增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共8.4万平米,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一、以民为本,夯实颐养社区建设基础

为解决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相对短缺、空间布局相对分散、服务体系存在短板等问题,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于2017年提出了建设“颐养之城”的总体思路,启动颐养社区建设。市委全会提出要求,市人大通过《关于切实加强颐养社区建设的决议》,市政府下发《颐养社区建设总体方案》,到2022年全市颐养社区建成率不低于社区总数的40%。

(一)“三个统筹”优化顶层设计。一是统筹各个环节,从规划设计到实地验收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环节上把控细节。二是统筹各个方面,从组织领导到贯彻执行、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从总体目标到分项目标均作出了具体要求。三是统筹各方资源,整合资金、市场、社会等资源,将政府的“独奏曲”变为全民参与的“交响乐”。

(二)“三个联动”细化工作举措。一是联动居民,定期在社区居民中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查找完善政策的“空白点”和“期望点”。二是联动部门,发挥联席会议优势,增强部门合力,提升保障水平,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三是联动市场,积极引入市场资本建设嵌入式社区养老机构,委托专业机构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设施。

(三)“三个支撑”增强推进力度。一是政策支撑,质监部门制定《扬州市颐养社区建设指南》,成为省内出台的第一个地方养老社区建设标准;同时,《扬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在全市形成了互为支撑的颐养社区建设政策体系。二是平台支撑,社区主动对接市、区两级信息化平台,及时更新为老服务信息,建成“12349”服务热线、服务网站、手机APP三位一体信息系统。三是督查支撑,市民政局会同市政府、市人大开展常态化督查,落实一月一汇报、两月一点评、一季一研判、半年一总结、一年一述职的“五个一”督查推进机制。

二、统筹规划,凸显颐养社区建设成效

在社区层面上整合为老服务资源,聚合各方工作力量,营造尊老敬老社会环境,创优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在供给侧层面推动优质专业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更周到、便捷、专业服务。

(一)养老设施网络基本构建。按照“公园+、医疗+、小区+”养老的“3+”理念完善设施建设。探索推行在大型生态体育公园周边土地出让中配建20%以上养老服务设施,在出让地块规划设计条件中配建30%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有效衔接,探索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在街道、社区建设一批小型分散、就近就便、服务多样的为老服务设施等,初步构建了城区“10分钟”养老服务圈。

(二)社区养老服务精准规范。创建社区充分利用网格化平台,摸清老年人需求、服务项目、服务设施、组织队伍、政策机制等“五个清单”,为科学施策提供依据。同时,出台了社区养老机构建设规范和服务标准,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服务运营提出明确标准。

(三)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提升。通过引入品牌养老机构入驻社区运营养老设施,将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送到老人的家门口;通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服务更加多样化,从助餐助浴基础性服务向心理关爱等个性化服务延伸。

(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形成。通过颐养社区建设,明确了政府在居家和养老服务中的责任,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工作的积极性,督促家庭和个人履行养老义务,形成了“社区为主体、机构为支撑、家庭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创新发展,优化颐养社区建设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提升设施的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效,让扬州这个“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一)强化组织领导,系统推进。继续将颐养社区建设纳入民生1号文件、纳入年度高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框架,并列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政正职考核高位推进,与全市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同考核,推动颐养社区创建稳步扩面。

(二)强化项目统筹,整体推进。整合街道养老综合体、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家庭适老化改造等重点项目,持续推动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公益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为老服务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向社区集聚。

(三)强化品质要求,深入推进。按照养老服务体系的标准与要求,开展好颐养社区品牌化建设。通过对前期已建社区“回头看”,拾遗补缺,通过改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各项建设投入健康高效运行,力争打造一批精品工程,不断将颐养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