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规范筑基 文化铸魂 以高质量地名工作提升城市内涵与气质
来源:淮安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1-02-11浏览次数:

地名不仅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更是城市最直观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规范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年以来,在省民政厅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地名演变的规律和特点,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文化保护为灵魂,推动地名工作高质量发展,发挥好地名在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展示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的内涵与气质。

一、坚持严格标准与精细操作并重,全面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

一是对标对表全面排查。根据省厅统一部署,结合我市不规范地名实际情况,重点对推广名和备案名不一致的房地产项目、不规范道路名称进行整治。通过地名普查数据库筛选、相关部门合作排查等方式,确定拟整治清单122条。二是加强论证严控风险。提前制定处置预案,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并按省厅要求建立两轮备案机制。成立淮安市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专家组,重点从清理整治的可行度、认可度、可控度有序开展县区、市、省三级论证和风险评估,确保论证充分到位。三是分类施策联动整改。通过书面函告、集中约谈、限期整改、实地督查等方式,对保利、碧桂园等6家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356个不规范户外地名宣传广告、地名标志及互联网信息进行整治。超前制定证照变更关联事项解决方案,及时启动多部门协作机制,科学制定命名方案,协调解决后续问题,督促更换地名标志,同步更正互联网信息。由于我市整治工作周密细致,社会反响良好,未发生一起负面舆情。

二、坚持规划引领与规范机制并举,持续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科学规划引领。制定《淮安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规划》,对901个历史地名分类制定保护措施和落地方案。按照地名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同步、局部与整体衔接、规范通名与优化专名协调等原则,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淮安市城区地名规划》,使规划成果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可落地性。二是完善高效服务机制。针对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道路桥梁等命名申请数量和频次大幅增加的情况,我们报请市政府同意,以市地名委员会名义对外发布道路、桥梁命名更名通告,简化地名命名更名审批程序,提升地名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对新建小区的命名申请,通过网上申报和不见面审批简化流程。三是创新亲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标准地名使用信用管理制度,通过事前告知、事中承诺、事后监管等管理方式,从源头杜绝不规范地名现象。建立地名信息定期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公开地名信息,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020年12月24日,提请市政府召开了“淮安市地名文化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为全省首家。

三、坚持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并行,充分彰显地名文化时代价值

一是传承优秀历史地名。先后启用了王家营、新渡口、龙光阁、浦楼、板闸、御马头、丁士美等45个优秀历史地名,用于行政区划、道路等名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选取驸马巷、窦娥巷、龙窝巷等优秀历史街巷在原址树立碑牌、篆刻碑文,烙下城市印记,打造地名文化品牌。二是开发地名文化产品。编纂出版《淮安地名史话》,推动淮安地名文化研究发展。开展优秀历史地名—“臧家码头”遗址工程建设,向世人充分展现淮安作为“南船北马”水陆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增强市民文化自豪感。编制发行淮安市《行政区划图》《城区地名图》《行政区划地图集》,方便市民生产生活。三是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拍摄《地名淮安》纪录片,以运河元素为主线,选取7个县区85个优秀地名,图文声像并茂展现这些地名的来历、演变以及蕴含的人文典故,全面展示淮安独特的文化魅力,充分彰显历史厚度和人文温度。展播以来,广受社会各界好评,被《学习强国》人文史话栏目选登9次。中国社会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我市地名文化建设好的做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地名规范管理,推动普查成果转化,强化地名文化保护和传承,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组织 “红色地名”认定活动,开展“地名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用地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淮安丰厚的文化内涵,彰显淮安独特的文化底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