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把握时代机遇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来源:苏州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1-02-11浏览次数: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抓时代机遇,紧扣城市定位,积极发挥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牵头作用,以“三个共同体”建设垒固社会基石,不断拓展全市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

一、优化服务功能,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

2020年,全市累计投入社区建设资金3.4亿元,改造、新增社区综合服务设施17.5万平方米,以促进社区用房提档升级为切入点,推进社区服务功能、社工队伍、管理体系、资源配置整体提升。在实现“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全覆盖基础上,试点探索党务、居务、政务、网格“大全科”模式,拓展“全科社工”内涵,让“社工在身边、服务更可及”;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高质量推进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指尖办”“自助办”成为常态。开发“三社联动”智慧服务平台,构建社区治理“需求库”“资源库”“项目库”,并搭载“救助通”模块,方便困难群众在线申请救助,便于社区快速响应。

二、拓展自治空间,凝聚社区家园共同体

出台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和居民代表方式选举两项操作指引,首次规范居民代表、小组长、兼职委员等推选流程;全市村(居)民议事会、小区自管委、乡贤理事会、协商共治小组等城乡社区议事组织覆盖率超90%,通过民事民决民办的方式解决诸如高空抛物、占道堆物、毁绿种菜、车辆停放等一批长期困扰群众生活的关键小事。张家港市“民生微实事”经验做法获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批示肯定,民政部刊发专题简报;太仓市不断深化“政社互动”品牌,打造“能动善治”升级版;常熟市“两平台双议事”、吴中区“古樟议事”、相城区“板凳夜话”、高新区“三三制”治理等协商品牌亮点纷呈;我市“五个共同缔造”试点社区经验入选《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九项机制”试点案例集》。

三、充实治理力量,构建社区发展共同体

为强化基层队伍激励保障,首次高规格举办全市“全科社工”业务技能大赛,优胜者获评市、县级五一劳动奖章、技能能手;姑苏区累计5名社区工作者选拔到事业单位副科岗位,不断抬高基层社工职业发展“天花板”。加强民政领域相关政策、资源协同,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向社区“给服务”“沉资源”,累计投入3.6亿元购买“社区服务社会化”项目,千余名专业社工扎根城乡;创新开展“慈善同心·志愿同行”“星火计划”“睦邻空间”等项目,探索推行“社区养老顾问”制度,引导各类专业人才、专业组织、专业服务围绕社区居民需求“做文章”。疫情期间,发动1000余家社会组织、1500余名专业社工和60余万名志愿者深入社区、服务一线,提供居家隔离服务和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起步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围绕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新起点上不断开创苏州基层社会治理新境界。一是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精心编制苏州市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十四五”规划,科学设置城乡社区治理发展目标、重点举措和实现路径,充分发挥规划指导引领作用。二是更加注重区域融入。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学习借鉴上海基层治理经验成果,尤其是精细化推动基层队伍建设、共治平台联动、社区基金会、社区营造、分类治理等方面有益做法,为苏州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发展新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三是更加注重多元参与。健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通过“三社联动”项目化等工作机制,引导社会组织、社工机构主动嵌入社区治理与服务;培育社区内生力量,加大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力度;推行“社工+”模式,培育社区公益志愿文化,完善志愿者动员、使用、激励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培土强基。高质量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协商议事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扎实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服务平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