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夯实基础再提升 改革创新再出发
来源:南京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1-02-11浏览次数: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的关心支持下,南京坚持用新思想解放思想,以非常之策应对非常之时,以确定性举措化解不确定风险,全力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市民政事业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主要做法:

一是在“保得好、兜得牢”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基本民生保障的“精准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中,我们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对每项政策都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疫情防控中,我市建立困难群众现场走访、动态监测机制,按时足额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积极开展外来流动人口解困帮扶,强化特殊群体关怀照料,精准解决群众各类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发放临时社会救助资金2690万元,1.91万名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在低保提标中,我们于2015年7月起实施低保全城同标,2017年实现低保与扶贫标准衔接,连续5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目前已提高至945元/月,5万多名低保户实现脱贫;困境儿童保障标准提高至2330元/月;5.47万名重度残疾人领取护理补贴,精准发放率100%;在社会救助中,我们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施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解决了精准核查、异地办理和及时发现等三大难题,实现了 “掌上办、全城办、主动办”,实时比对10万余人次,核查清退1127人;同时,创设“一门受理、全科办理”社会救助受理模式,居民办事时间节约84%以上,得到了市民点赞。

二是在“老有颐养、老有善养”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大城市养老服务的“普惠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南京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22%,且呈快速递增态势。构建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品质化和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对此,我们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制度化”政策体系。 “十三五”以来,先后出台《南京市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若干意见(试行)》等10多个制度性文件;去年7月,《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施,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规范化”设施体系。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实行“两无偿、一优先”(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100%;连续四年将养老服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由2018年的39.1张提升至现在的45.2张;抓实养老领域安全风险防范,全面完成了40家未通过消防审验养老机构整改工作;不断优化养老服务“多元化”网络体系。发展“普惠”养老,向8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每月2小时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推进“互助养老”,坚持公益性、互助性、激励性、持续性原则,在全市建立“政府主导、通存通兑、权威统一”的全市域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运行机制,目前审核通过志愿者3万多人,完成订单9万多个。开展“家庭照护床位”建设试点,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812张。划拨210亩土地、投资25亿开工建设南京颐养中心,培树示范性综合养老基地和颐养天年的“养老福地”。

三是在“提质增效、协同联动”上下功夫,全力提升基层社区治理的“融合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融合作为社区治理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以示范为引导,不断夯实基层治理“新阵地”,坚持需求导向,引入社会企业理念,推动社区新型综合服务体建设,去年完成186家社区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开展国际社区建设试点,持续推动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入选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9批次;以党建为引领,增强社会治理“新力量”,建立健全“四同步、两结合、一激励”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法,推动近1.5万家社会组织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启动公益创投工作,投入7100万元资助688个项目、扶持上千个社区社会组织,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17个;以激励为导向,培育社工人才“新队伍”,实施“万名社工素质提升工程”,落实社工“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社区社工平均工资增长约20%,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数达17个。去年“战疫”期间,我们出台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九项举措,发放专项工作补贴1.3亿元,为守牢社区疫情防控阵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是在“顺应民意、合乎民心”上下功夫,下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殡葬改革、婚俗改革、地名传承等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工作中,我们不断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努力答好新时代考卷:做好“殡葬改革”这道必答题。市区两级出台殡葬设施专项规划,完成了688座“住宅式”墓地清理整治,投入7.82亿元建成了57座公益性骨灰堂,实现了所有涉农街镇公益性骨灰堂全覆盖;在溧水试点建设殡葬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审批时间由原来的2天缩短到现在的3小时;推出“我的南京”APP网络祭扫、网络预约,仅去年疫情期间就保障近102万人现场祭扫和426万人次网上祭扫。做好“婚俗改革”这道应答题。抓试点、优服务,开展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试点,我们启用婚姻登记人脸识别系统,实行跨区办理婚姻登记,全面提高婚姻登记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水平;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宣传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在建邺区建成婚姻文化展示馆,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成为新人的网红打卡地。做好“地名传承”这道加分题。抓规范、重保护,开展不规范地名整治行动,注重优秀地名文化挖掘传承保护,积极打造优秀传统地名文化街区,编印的《中国·南京地名的非遗保护》(双语版)一书代表我国地名保护成果,提交第31届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好赵省长讲话要求,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好经验、好做法,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上下功夫。贯彻落实好中办、国办《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及省实施意见,着力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的综合救助格局;二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上下功夫。持续抓好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城市建设,开展社区“医养联合体”、市颐养中心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时间银行”、养老助餐点全市域覆盖,更好服务各类群体全周期、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三是在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上下功夫。按照管理“合”、办理“简”、服务“专”、平台“通”的思路,鼓励各区积极探索社区信息化服务创新模式,推动社区治理服务向标准化、可及性、匹配度、均等化发展;四是在推进殡葬事业改革发展上下功夫。不断完善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提升57个公益性骨灰堂管理和服务水平,持续推进罐子山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保障城市居民基本殡葬服务需求。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努力践行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要指示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锚定目标、接续奋斗、干在实处,开启现代化发展新征程,努力推动南京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更多的“南京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