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故居、瞿秋白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1-06-02      来源:常州市钟楼区民政局  


【类别】

纪念地

【简介】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在常州喧闹繁华的市中心,静静矗立着一座清代建筑——城西瞿氏宗祠。这座祠堂是瞿秋白故居,是他在17岁离开常州前最后生活的地方。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诞生在常州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这是其叔祖父瞿赓甫的房产。1903年底,瞿赓甫去世,子女开始拆分变卖房产,秋白一家无奈搬离八桂堂,住进了祖母娘家庄氏星聚堂。后来由于实在付不起每个月7块钱的房租,在族人的冷眼中搬进了城西瞿氏宗祠。1912年至1916年间,瞿秋白一家便居住在此。在当时,住进祠堂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少年秋白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少年时光。这座祠堂见证了瞿秋白启蒙开智的读书经历,见证了秋白一家在破碎山河中的风雨飘摇,见证了秋白在经历丧母之痛走出常州的决然背影。瞿秋白以祠堂为人生起点,扬起理想之帆,驶入革命洪流。

瞿氏宗祠堂名华鄂堂,为瞿赓甫等人在光绪戊戌年间(1898年)捐资建造,分为东西两院,前后四进,地势逐进抬高。门额“城西瞿氏宗祠”,原为木匾,常州名书法家吴大中篆字,今非原物,1983年仿制。

门口三级石阶,今道路垫高,已无石阶。原有1.6米高石狮,今改为抱鼓石。没有栅门,第一次修复时所加。大门门槛两截,高约1米多,官大门槛高,不让小孩进,现仅一截。门厅三间,东西两间为轿夫杂役休息处,解放后改办诊所,已非原状。

西院二进大厅原供祭祀人员休息用,现展厅中伫立一尊秋白石膏像,再现了革命家瞿秋白的书生形象。在石膏像后方的墙上,是瞿秋白的诗:“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三进原为享堂,三间大厅,是供奉祖宗灵牌灵位,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办群英中学时为学生宿舍,现在设为展厅。

四进为内寝,一般不进人,祭祀诰命夫人,现为临时展厅。

祠堂东院也为四进,后二进各三间,前两进为两小间,因东邻宅主不肯出让地基,形成前窄后宽不相称。第一进为厨房。1912年“双十节”,家家户户挂红灯笼庆祝“国庆节”,瞿秋白却将一只写着国丧的白灯笼挂在了厨房前。他说:“孙中山被迫退位,袁世凯当上大总统,老百姓还是受苦受难,这不是国丧是什么!?”十三岁的秋白就已经对国家命运、社会前途有了自己的思考,不满社会黑暗现实,同情劳苦大众。厨房天井内西栏水井,原无井栏,系1983年修复时所加石栏,非原物。井口原系方铁板复盖,据说原铁板由瞿秋白之妻杨之华带回北京作为留念。

第二进为饭厅,饭厅东侧有一墙门通往纪念馆,此门原为假门,不通行。

第三进为一小三间客堂。入后翻轩东侧为秋白父母的卧室。墙上挂有秋白与父亲的合影以及母亲金璇的照片。1916年大年初五凌晨,金璇因不堪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在这里吞下火柴头离世。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将第三进、第四进之间的过道改作书房。瞿世纬擅长山水画,晚年在山东靠教山水画为生。少年秋白常常跟随父亲在书房学习写字、画画。

第四进原为守祠人居住或族人休息的地方,后作为瞿秋白与弟、妹的卧室。其中大的房间由秋白弟弟妹妹居住。瞿秋白为家中长子,有五个弟弟,两个妹妹。里侧一小隔间为秋白的卧室兼书房。墙上挂着的是他离开常州前赠给表妹的山水画《江声云树图》。

1942年之后,瞿氏宗祠先后用作私立群英中学高中部(后改办为私立柏桢中学)、常州专署门诊所、常州市国营贸易公司职工诊疗所以及常州市国营商业职工诊疗所。

新中国成立以后,常州及外地许多文化界、政治界革命老同志,多次建议常州筹建瞿秋白故居,如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方行,常州宣传部副部长陈方树等。常州市委从八桂堂、庄氏星聚堂、瞿氏宗祠等处慎重选址,确定瞿氏宗祠设立“瞿秋白纪念室”,征集当年遗物、秋白遗著。1961年修缮与陈列完成,1962年对外开放两次,征求意见。

1964年,党内有人公开污蔑秋白烈士为大叛徒。9月3日,瞿秋白故居被迫关闭。1979年6月,中央决定为秋白平反恢复名誉。198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恢复故居,并在宗祠内筹建瞿秋白纪念馆,6月18日全部完成,正式开放。馆名由邓小平同志于1985年4月27日题写。

1982年3月,瞿秋白故居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瞿秋白故居(包括整个宗祠)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