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

发布时间:2021-06-03      来源:苏州市相城区民政局  


【类别】

山河湖岛

【简介】

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主力从茅山出发,以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的名义来到阳澄湖畔,独立自主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开辟东路抗日根据地。9月,在太平桥成立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在苏州沦陷区有组织地领导人民抗日斗争。1939年11月,在阳澄湖湖畔一些村庄隐蔽养伤的数十名伤病员重建抗日武装,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新江抗”)。戏剧《沙家浜》《芦荡火种》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1940年4月,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部来到阳澄湖地区,成立了中共东路军政委员会和“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仍称“新江抗”),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三大抗日游击根据地。



阳澄湖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是苏南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出昆(山)嘉(定)青(浦),西入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的枢纽地带。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11月19日,吴县沦陷。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从茅山地区东进抗日。中旬,抵达阳澄湖地区。9月,中共东路特委在太平桥成立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翁迪民任书记。这是抗战时期吴县第一个县级党组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在苏州沦陷区有组织地领导人民抗日斗争。

“江抗”东进开创了阳澄湖地区乃至整个东路地区的抗日局面,同时也被国民党视为“越界”,10月,“江抗”奉命西撤。

“江抗”西撤后,在阳澄湖一带隐蔽养伤的数十名伤病员根据上级指示,决定重建抗日武装。11月6日,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在阳澄湖地区宣告诞生,夏光任司令。在太平桥、消泾分别成立“江抗”办事处。“新江抗”成立后,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至1940年初,部队发展为4个连400余人,使阳澄湖地区成为东路重要的抗日游击区。戏剧《沙家浜》、《芦荡火种》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

1940年4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部来到阳澄湖地区,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关于建立苏南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决定,成立了东路军政委员会,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领导各级党组织和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仍称“新江抗”)开展抗日工作,以扩大东路抗日阵地。

1941年1月,“新江抗”46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下设6个团,抗击日伪顽军。1941年1月22日,新四军十八旅政治部发布了《建立改组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通令》,从苏州县划出阳澄湖沿湖周边地域,成立洋澄县政府,陈鹤任县长。2月10日,陈鹤发表了《洋澄县抗日民主政府宣言》。3月,中共洋澄县工作委员会和洋澄县人民抗日自卫队成立,积极组织开展反清乡斗争。阳澄湖地区党、政、军组织的全面组建,标志着以阳澄湖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正式形成和建立。

“江抗”东进以来,取得了夜袭浒墅关、血战洋沟溇、张家浜、渡船头、大风湾等几十场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谱写了江南抗日战争史上的绚丽篇章。为捍卫阳澄湖地区抗日革命根据地,150多名新四军干部、战士、群众在阳澄湖畔壮烈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洋澄县政府纪念碑、张家浜战斗纪念碑、洋沟溇战斗遗址,“江抗”驻消泾办事处旧址以及昆山大凤湾战斗纪念碑、史迹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刻见证了苏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顽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岁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