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1-06-03      来源:淮安市民政局  


【类别】

纪念地

【简介】

成立于1945年11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全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进入尾声的大背景下,在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创建的唯一民主联合政府,是继陕甘宁边区政府之后的又一模范红色民主政权。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海南路30号,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展示面积5000多平方米,基本保存了当年苏皖边区政府的建筑原貌。

1945年9月,新四军三师主力一举歼灭了守淮的日伪军,收复淮阴城(今淮安市主城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的解放区连成一片。为了巩固抗日战争胜利成果,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的实现,中共中央决定统一这几大解放区的行政机构。

1945 年 11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成立,选出了主席李一氓,副主席刘瑞龙、季方、韦悫、方毅,政府委员粟裕、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张恺帆、曹荻秋、汪道涵、江上峰等27人,并设立了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卫生厅、公安局、高等法院、秘书处等16个部门。边区政府下辖8个行政区、1 个直辖市——清江市(今淮安市);管辖今江苏的32个县、安徽的18个县、河南的3个县,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人口 2500 余万;管辖区域东至大海,西至大别山,南抵长江,北至陇海铁路。

苏皖边区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合一而创建的民主联合政府,是当时华中地区统一、民主的地方最高自治政府,是继陕甘宁边区政府之后的又一模范红色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初期,苏皖边区政府屹立于长江北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国民党南京政府的身边插下了一颗钉子,为国民党政府所忌惮,一度成为国共谈判斗争的焦点。“双十协定”前夕,党中央机关曾拟迁淮阴。

1946年9月,国民党政府撕毁停战协议,短暂的和平时期结束。国民党为了拔掉苏皖边区政府这颗钉子,派出30个师的兵力,大举进攻苏皖边区。苏皖边区军民英勇还击,打得敌人望风披靡。为了执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苏皖边区政府主动撤离了淮阴。

苏皖边区政府在党中央领导下,颁布了施政纲领及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革故鼎新,雷厉风行;保障民权、厉行民主;恢复经济,改善民主;发展文教,破除愚昧;全力备战,巩固华中。对领导华中人民保卫民主权利,从事和平建设,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经济,解决战后灾民困难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作了重要准备。

不到一年时间,苏皖边区政府修复公路2300多公里,建桥梁279孔,发放了数千万元的工农业、商业贷款,创建了5所大医院,办了30多种报刊杂志,将华中建设大学、华中军医学校迁到淮阴,新创办了苏皖教育学院、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华中医务职业学校、苏北财政学校和苏北工业专科学校(后改为建大附中)等9所中专校。苏皖边区政府为新中国的诞生,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建国治国的栋梁之材,据不完全统计,从苏皖边区政府走出的国家领导人有刘少奇、陈毅、粟裕、邓子恢、黄克诚等20余人,将军300余人,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界名人500余人。

解放后,旧址曾作为中共淮阴地委、专署和淮阴县委、县政府办公地点。原苏皖边区政府有房屋96间,大门朝南,门前有石狮一对,进门对称分布着四幢平房,是当年政府的办公室;向北是四合院,上下两层计26间,是政府接待来客、举行会议的地点,当年国、共、美三方代表谈判就是在这个四合院里展开的,人们称这里为交际处。

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江苏省、淮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并在旧址开辟 6个展览室,陈列有关的文献图片和历史文物。第一展室,介绍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背景;第二展室,主题是“民主建设,革故鼎新”;第三展室,主题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第四展室,主题是“宣传民众 繁荣文化”;第五展室,主题是“积极备战 全力自卫”;第六展室,主题是“坚持敌后 解放华中”。

1985年10月,经中宣部批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正式成立,当年的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门额牌匾,1986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1963年被淮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公布为江苏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公布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3年10月被评选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14年11月被授予“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