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民政“十四五”规划送出十个“民生大礼包”!
来源:中国江苏网    发布日期:2021-08-27浏览次数:

记者8月27日从江苏省民政厅获悉,近期发布的《江苏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把群众和基层“盼的事”,作为“十四五”民政要“干的事”,描绘了未来五年江苏民生福利发展的新愿景、新目标,提出了多项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的改革举措,送出了10个实实在在的“民生大礼包”,为江苏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困难救助更温情

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将社会救助范围拓展至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健全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

完善重残重病“单人保”政策,健全就业成本抵扣、收入豁免、缓退渐退等政策。

将特困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

低保标准按照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40%动态调整,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1.3倍。

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方式,为困难家庭提供生活指导、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救助服务。

养老服务更优质

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空巢、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并定期发布,全面开展老年人综合能力评估。

新增居家适老化改造10万户,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00%覆盖。

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达到70%以上。

新增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养老护理员不少于10万名,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不少于20万人次。

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每个县(市、涉农区)至少建成1所以失能失智照护为主的供养服务机构,引导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全省培育65家以上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

儿童关爱更专业

县(市、区)全部建有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

到2025年,全省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全部达到定点康复机构标准。

全面建立困境儿童“3步排查、4色管理、N重关爱”的主动发现、精准保障机制。

引进、孵化一批儿童福利服务类专业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儿童服务类社会工作人才,整合慈善、志愿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各类关爱服务。

完善“发现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的未成年人保护联动响应机制,健全民政部门长期监护和临时监护措施。

社会组织更活跃

推动全省社会组织发展导向从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提升。

以等级评估为抓手,引导社会组织规范管理,选树一批规范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社会影响好的社会组织。

实施社会组织公益品牌“双百计划”,扶持100个社会组织优质公益服务项目,发展100家品牌社会组织。

到2025年,全省获得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数量占社会组织总量的50%以上。

公益慈善更有爱

创新慈善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发布区域慈善综合评价指数,创新社会公众慈善参与方式,推动互联网与慈善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褒奖、优待、保障制度,推广志愿服务“时间银行”。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全省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达10万人。

到2025年,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100%覆盖。

社区家园更美好

推进以“社区组织优、治理服务强、参与水平高、居民生活美”为主要特征的美好和谐社区建设,到2025年,美好和谐社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深化社区“微自治”实践,积极发展“互联网+社区便民服务”。

推动实现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实行全科服务模式的社区覆盖率达90%。

按照国家标准每年改造提升和新建3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到2025年全省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标率达到90%。

地名文化更彰显

地名文化服务体系建成率100%,历史地名保护碑牌设立不少于200块。

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推动地名文化产品开发,编制全省标准地名录。

建立“红色地名”数据库,开发地名文化传承项目和地名周边产品。

创新地名“净化”机制,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标准地名宣传推广与使用监管。

康复辅助更便利

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探索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护理服务。

县级至少设立1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

所有设区市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搭建“1个租赁服务指导中心+N个社区租赁服务点”服务网络,提供方便可及、质优价廉的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

“身后之事”更安心

对乡镇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进行提档升级。

加强城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建设,覆盖率达100%。

加强集中守灵中心建设,所有县(市)、全国重点镇都建有集中守灵中心。

推出群众“身后事”一件事联办集成服务。

民政服务更智慧

打造民政综合服务“旗舰店”,实现民政各项公共服务全流程、在线化、场景化申办,推动从“网上可办”向“网上好办”转变。

推进婚姻登记、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等“省内通办”“跨省通办”。

推动更多民政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等“掌上查、指尖办、随身享”。

打造民政“智慧大脑”,探索个性服务智能化推送,识别潜在服务对象和需求,提供主动服务,实现政策找人、免申即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