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六载公益铸就慈善之路 携手同行共续大爱华章——江苏省慈善总会六年高质量发展纪实
发布日期: 2022-12-12 15:30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捧出一颗慈爱之心,汇聚江淮万千合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江苏慈善人以公益作纸、以奋斗作笔,绘制出了一幅“大爱江苏”的温暖画卷。江苏省慈善总会第三届理事会牢牢抓住慈善事业发展时代契机,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聚焦民生重点,汇聚社会资源,传播慈善文化,加强沟通协调,参与疫情防控,助推江苏慈善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江苏慈善事业全面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使慈善组织依法行善、依法扬善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为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慈善力量。

2017年—2022年,省慈善总会各项募捐收入达9.71亿元,救助支出8.25亿元,联合各级慈善组织实施慈善项目127个,惠及困难群众426万人次,向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温暖的公益答卷。省慈善总会在公益慈善领域深耕细作、砥砺奋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省委省政府“全省脱贫攻坚和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集体”、第五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称号,慈善精准扶贫大病保险、贫困家庭儿童大病慈善救助、光彩慈善安居工程等慈善项目,获得“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称号。

融入脱贫攻坚大局 慈善救助项目更加精准

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调动社会资源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过去的六年里,江苏省慈善总会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强化使命担当,充分发挥慈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积极作用,在建立多元保障体系、持续改善民生中发挥慈善力量,探索出灵活多样的慈善救助新方式,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了更多慈善新思路,努力构建人人参与的新时代大慈善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慈善总会始终将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工作重点,整合慈善资源,汇聚社会力量,全力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困难群众。总会党组织始终秉持“慈心为本,善举为民”的办会宗旨,坚持党建引领,牢记慈善为民使命,引导全体党员树立为民情怀,坚持党建与慈善业务融合发展,互促共进,注重慈善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机衔接,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广泛开展调研,针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列出“慈善为民办实事,两在两同建新功”慈善救助清单。省慈善总会所有慈善项目做到立项科学、实施规范、监督到位、跟踪问效,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2017年,省慈善总会联合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扶贫办、省国资委等部门,紧扣民生需求,深入农村调研,提出慈善扶贫计划,动员驻苏央企参与“慈善精准扶贫行动”。29家驻苏央企共计捐赠6000多万元。所募善款通过实施“慈善精准扶贫保险”,为重病患者的高额医疗费自负部分提供保险救助,有效解决因病致贫的难题。据统计,慈善保险共保障困难群众116万人次,给这些家庭送去慈善的温暖。

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更加艰巨。去年,省慈善总会及时调整救助方式,积极实施“慈善防返贫保险”项目,继续与保险机构合作,对因病、因灾、因残导致的有致贫返贫风险的人员开展慈善保险帮扶。对年度个人自费医疗费用达1万元以上部分,按照85%的比例进行保险救助,为41.35万低收入困难群众提供帮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各类慈善创新救助基础上,省慈善总会积极参与全省残疾人“光伏扶贫”项目,与省残联、省农垦集团、省电力公司联合实施“残疾人光伏扶贫项目”。2018年,经过调研和充分协商,省慈善总会、省农垦集团共同出资9000多万元,为苏北贫困片区5000户特困残疾人家庭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受助家庭年增收达3000余元,打造了光伏扶贫“江苏样板”。

借“光”增收,照亮残疾人脱贫路。广大残疾人是需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特殊群体,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各类公益项目的开展。省慈善总会参与的“光伏扶贫”项目,仿佛一张温暖的“阳光存折”,打开了残疾人脱贫攻坚新思路,为困难残疾人家庭增添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让“居者有其屋”,是关系困难群众生活的大事,省慈善总会始终将民生诉求放在心上。近年来,总会联合省工商联、光彩事业促进会、苏北5市及相关县(区)慈善总会,探索实施“光彩慈善安居工程”。2018年—2019年,多方共同出资2600万元,根据困难家庭住房情况的不同,因户施策,对低收入家庭实施“温情救助”,帮助1000多户困难家庭有效改善住房条件、提升生活质量。

此外,省慈善总会还积极参与东西部对口支援协作任务。联合苏州市慈善总会、常熟市慈善总会、江苏波司登集团共同出资1100万元,援建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波司登中心小学;联合先声药业开展玉树孤儿结对帮扶;聚焦陕西、云南等地区,深化帮扶措施,对接精准扶贫项目,出资建设学校、帮扶孤儿、改善生活设施等。同时,根据省对口支援领导小组要求,动员各设区市慈善总会积极参与结对县(市、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圆满完成省下达的援助任务。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新路

持续打造品牌慈善项目是倾注江苏慈善人大量心血、始终熠熠生辉的“爱心长跑”。江苏省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就确立“开展救助工作,上为政府分忧,下为困难群众解难”的目标,树立“慈善为民,服务为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办会宗旨,尽慈善之力,固民生之本。

六年来,省慈善总会坚持聚焦社会热点、痛点、难点和群众急难愁盼,精心设计慈善项目,打造江苏慈善品牌,精准施策,不断探索符合江苏实际的慈善救助形式,先后组织开展了“江苏省贫困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情暖江苏”“心悦晚霞”“瑞华助孤”“圆梦大学”“阳光助学”等多个品牌救助项目,通过不断放大慈善效应,努力开拓发展慈善事业的新思路。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省慈善总会不断探索帮扶新路径,努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总会联合省民政厅、苏北五市慈善总会共同实施“帮特困、助急难慈善再救助行动”项目。省、市慈善总会共同筹资1000万元,探索以政府救助为主导、慈善救助为补充、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政社互动帮扶模式,重点解决农村部分群众突发性、急难性、临时性生活困难。两年多来,项目共惠及困难群众10多万人次,其中因病造成的支出型困难家庭占比达95%。

为提升困难家庭生活质量,总会积极参与省民政厅实施的“让善汇流、为家充电”困难家庭慈善救助“家电包”活动。2020年开始,活动每年募集慈善资金,向苏北12个帮扶重点县(区)的困难家庭赠送小家电,惠及困难家庭4万余户。

省慈善总会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品牌项目的实施力度。儿童大病慈善救助是江苏省首个由政府推动、财政资金支持的慈善救助项目。全省“困难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项目自2010年实施以来,不断优化申报流程,切实提升救助实效,累计救助患儿3万人次,省、市、县三级慈善救助金累计支出近4亿元,发挥出了慈善优质项目的品牌优势,实施了精准帮扶。

近两年,“情暖江苏”春节慰问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在省民政厅、省国资委的支持下,总会积极动员省属和部分民营企业参与,每年筹集善款总额达1000万元,每年带动全省各地配套资金1亿多元,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认可。

总会联合在宁高校建设“助学超市”,通过公益性实体超市平台,为困难学子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公益活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此外,总会还持续做好善源慈善基金、瑞华慈善基金等基金的定向助学工作,向省内外高校、中小学校拨付助学资金1.15亿元,帮扶困难学生、援建教学设施,累计惠及20万人次。总会还创新“心悦晚霞”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通过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助老志愿服务,形成长效帮扶机制,获评第四届江苏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多元整合社会资源 共挑社会责任形成合力

六年来,省慈善总会始终保持与省内外慈善组织的合作联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

省慈善总会多年来坚持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开展“慈善药品援助”、“微笑列车”项目。全省14个慈善发药点发放援助药品51万人次,总价值80余亿元;资助唇腭裂患者3000余名,资助金额950万元。

在增进跨省合作,推动长三角慈善一体化进程中,省慈善总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会与上海、浙江、安徽慈善总会共同签署慈善合作机制备忘录,共同推动建立长三角慈善公益合作机制,联合实施慈善项目,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帮扶老区困难群众,改善他们的生活。

通过项目带动,省慈善总会为爱心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做好服务,以定向捐赠、设立冠名基金等形式,开展一系列助学、帮扶、助困的慈善救助项目,救助金额近2亿元。总会联合瑞华慈善基金会实施“瑞华助孤”项目,资助孤儿5100人,救助资金1400万元;联合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开展春蕾助学行动,惠及困难儿童上万人次;联合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实施“展能之家”项目,在全省为残疾人建立100多个活动基地,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联合扬子晚报实施“阳光助学行动”,帮助1940名困难学子顺利进入大学;联合团省委实施“圆梦大学”、“童享阳光”项目;联合扬州、宿迁等地慈善总会救助血友病、困境智力残疾儿童等困难群体。

在疫情防控期间,省慈善总会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闻令而动、冲锋在前、主动作为,经受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慈善总会系统共接收抗疫善款8.98亿元,物资价值1.67亿元。其中,省慈善总会接收资金1.11亿元,物资价值2142万元,包括接收海外爱国华人华侨防疫物资捐赠130批次。在慈善款物接收和使用过程中,总会始终坚持及时向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报告,认真落实《江苏省民政厅关于动员社会组织、慈善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精神,强化内控机制,规范财务制度,建立专账管理,明确专人负责,保证每一笔捐赠款物接收手续完备,每一笔款物都按照捐赠者的意愿,用于防疫物资购置及慰问省内外防疫一线医护人员和家属。

大力弘扬慈善文化 全民慈善氛围日益浓厚

六年来,省慈善总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泛宣传与深度聚焦相结合、文化传导与具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拓展慈善宣传新路径,构建大慈善宣传格局。

省慈善总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倡导更多企业家和社会公众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联合南通市慈善总会共同成立张謇慈善研究中心,弘扬张謇慈善理念,强化典型带动。为促进慈善文化广泛传播,我省积极开展“江苏慈善之星”评选活动,发现慈善典型人物和企业,深入宣传朱恩馀、秦华礼(百岁老红军)、张柔武(张謇孙女)、郑钢(青年企业家)等一批慈善家的感人事迹,放大道德模范的“溢出效应”,推动慈善奉献精神深入人心、代代传承。

为构筑慈善学术高地,2019年,省慈善总会联合省委党校、省政府研究室、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等院校机构,成立南京大学江苏慈善研究院,在慈善文化宣传和公益慈善实践等方面开展合作,成为增强江苏慈善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三年多来,慈善研究院汇聚省内知名高校的专业师资力量,针对慈善重点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促进观念转型、方法创新、成果转化,发行出版《江苏慈善人物故事》等慈善宣传读本;出版《现代慈善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慈善学术论文集,搜集论文15篇,约20万字,内容包含互联网时代慈善机制建设、网络捐赠、时间银行、共同富裕、慈善信托、社会企业、慈善项目实施路径探索等多个方面,是江苏慈善理论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为更多慈善实践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推力。

在推进区域联动,强化行业指导方面,省慈善总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总会采取“横向联合、纵向指导”方式,致力于向外扩大影响力,向内提升聚合力。总会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联合上海、浙江、安徽等地慈善组织,通过举办三届慈善论坛、召开长三角慈善组织联席会议、评选长三角“慈善之星”、深入安徽金寨革命老区进行项目调研等活动,在文化互通、工作互促、项目互融上协同推进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发展。

总会十分注重加强与省内各级慈善总会的业务联通,上下联动拓宽校园慈善文化、“幸福家园”工程、基层慈善组织建设等工作的深度广度。深入基层调研,总会及时发现各地在社会治理、慈善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亮点,先后对徐州市慈善总会“四个转型”理念、常州市营建慈善超市、南通市打造“慈善之城”、常熟市多措并举普及慈善文化、盐城市大丰区推进“幸福家园”工程等,及时加以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了慈善总会系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探索创新募捐方式 慈善救助实力稳步提升

筹措善款、分配调节社会爱心资源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保持充足的资金流量,可以有效抵御外部不确定因素干扰,为各项慈善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六年来,省慈善总会多渠道拓展,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慈善救助实力稳步提升。

总会通过“项目引资”不断拓宽专项劝募的渠道,以精准扶贫为募捐工作突破口,向驻苏中央企业开展专项劝募,获得一大批企业的积极响应,保障了精准扶贫大病保险项目的顺利实施。总会积极推动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动员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捐赠善款,募捐所得全部用于省定对口扶贫点的精准扶贫项目,重点救助贫困片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困难家庭。

慈善募捐从线下向线上延伸,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省慈善总会近年来努力抓住契机,乘势而上,运用“互联网+慈善”模式创新拓展募捐渠道。我省还将2019年确定为全省网络慈善推进年,多渠道打造网络募捐筹款平台,与各级慈善总会联动开展网络劝募,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慈善的氛围,不断做大慈善蛋糕。从2019年全省网络筹款978万元,参与人次39万;到今年全省网络筹款总额突破4.3亿元,参与人次超过415万,四年迈出四大步,实现网络募捐跨越式发展,极大扩展了慈善事业的参与对象,推动“精英慈善”向“大众慈善”转型。近两年,江苏慈善组织纷纷通过99公益日平台实现资源规模化,培育了一批专业化、规范化的基层慈善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互联网筹款模式。

当前,“互联网+慈善”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慈善生态环境。总会精心设计网络募捐项目,不仅在项目覆盖人群和地域上注重包容性,而且更加重视项目构成的兼容性,让普惠性项目和小而美的民生项目都能得到慈善资金的支持,让慈善事业的成果真正惠及所有人。

以“留本付息”的认捐方式在慈善组织设立冠名基金,是企业参与公益活动、达成慈善愿景的一条重要路径。省慈善总会十分重视对冠名基金的扩充和管理,大力发展冠名基金实现社企多赢格局,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得到广大爱心企业好评。2017年以来,全省共设立53支冠名基金,基金收入1.69亿元,目前基金存量5869.68万元。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基层慈善力量逐步壮大

六年来,省慈善总会大力倡导慈善组织进基层、进社区、进乡村,推进基层慈善工作深入开展,各级慈善组织携手共进,带动更多人“万涓成海,汇爱成川”,持续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推动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心大局,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中贡献慈善力量。

总会分别在苏中和苏北地区召开基层慈善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分区域明确完善健全慈善服务网络体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截至目前,全省街道、乡镇和村(居)建有慈善工作站约1.4万家,一大批设区市已实现基层慈善组织全覆盖。

一些地方基层慈善组织的优势在“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上得到充分体现。“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最初由中华慈善总会发起,是慈善事业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融入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江苏作为全国首批实施单位,提出“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取得初步成效。今年9月,中华慈善总会在济南召开总结推进会,推广“江苏经验”。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共有4700个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完成“幸福家园”注册,上线项目2209个,筹集资金近7600万元。通过一系列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基层群众有困难不出村社就能得到及时救助。

江苏在盐城市大丰区先行试点,目前,大丰区慈善总会在所辖乡镇和村居设有17个慈善分会和263个慈善工作站,慈善组织基本实现全覆盖,为打通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组织保障。大丰区“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创设“众心慈善书屋”“安康卫生室”“敬老护航”“关爱最可爱的人”4个慈善子项目,并进行筹款,实际接收资金25万元,参与捐赠的村民超5000人次。

当前,“幸福家园”正成为村民相互协作、共同致富的“家园”。在基层创设慈善组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调配社会资源,开展群众性志愿活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基层活力,唤醒大众公益自觉,促进“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和谐邻里关系。根据不同村居的产业结构情况,大丰区在村集体增收中有机植入慈善元素,通过众筹部分资金,新丰镇圩中村冷库储藏等一批增收项目陆续建立起来。项目完成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缓解了村民“运瓜难、卖瓜难、储瓜难”的问题,为当地的专业合作社减少中间环节,也为有意回馈家乡的爱心人士开辟了献爱心的绿色通道。

目前,江苏基层慈善组织占村(居)比例达75%,基本满足将慈善救助下沉到基层的实际需求。扬州市去年有302个村(社区)开通“幸福家园”项目平台,占比22.7%,募集网络善款逾17万元。其中,宝应县283个村(社区)全部链接上“幸福家园”项目平台,射阳湖镇的潘舍村、钱沟村有效运作线上捐助项目,共募集善款13万元。今年,扬州还加强对镇级慈善会的指导和激励, “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全面开花,2022年所有村(社区)都要接入“幸福家园”项目平台,部分村(社区)实现线上项目运作。

省慈善总会把“幸福家园”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从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将“幸福家园”工程融入到社区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救助帮扶、慈善文化普及等过程中,让慈善的根系在基层生根发芽,让“幸福家园”惠及更多群众。

在开展“幸福家园”试点基础上,宿迁市慈善总会会同市民政局、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全市“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的实施意见》,召开现场推进会,深入推进“幸福家园”工程建设。宿迁持续开展“圆梦助学”“慈慰癌友·善暖心田”等慈善救助项目,累计发放资助款936.35万元,资助困难群众5600余人次。

无锡召开“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工作会议,并在滨湖区先行试点。无锡在胡埭村和花汇苑社区实施8个慈善项目,建设幸福广场、慈善公园、友邻客厅等慈善阵地,开展丰富的社会帮扶活动,并通过网络平台促进社会慈善资源互联互动,精心打造幸福家园鲜活样板。

常熟市评选出古里镇康博村、虞山街道北门大街社区等14个村、社区作为“慈善进村社”的基层典型。走进康博村,“慈善”元素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菜园里的宣传牌上、步道旁的石头上、百米慈善孝爱主题文化墙上……善行义举榜、先锋榜、乡贤榜等平台展示着全村仁善典型的先进事迹,慈善之风徐徐吹入村民心田。

目前,江苏已有5000多个村社注册“幸福家园”,筹集项目资金达8000余万元。通过一系列慈善项目的实施,基层群众有困难,不出村社就能得到及时救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能。

新时代,新征程。江苏慈善事业正迈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省慈善总会新一届理事会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牢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继续在救助项目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救助效果上不断提升,在扩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慈善募捐渠道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持续优化调整、革故鼎新,把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慈善项目送到群众身边,融合带动更多爱心企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让受助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新征程上谱写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更加绚丽的华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