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常州:构建人人参与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发布日期: 2022-08-15 10:31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在电胜社区,“好邻居茶社”泡出“亲民好茶”,干部居民一起聊出治理良方;在松涛路社区,一块“民意小黑板”探索出社区治理“大智慧”;在江湾社区,“家门口的邻里客厅”成为群众生活离不开的新型“便利店”……这一系列场景正成为江苏常州人人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虎年春节前,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区工作会议。面对中央提出的“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常州给出了极具温度的答案。常州市民政局局长钱旭健表示,通过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智治赋能看不见的“社区B面”

曾被居民亲切称为“小巷总理”的许巧珍用“铁脚板”走出了常州基层治理模式1.0版。随着技术创新与应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2.0版治理模式正覆盖村落阡陌。

近日,改良后的“数字五一”小程序正式上线。作为常州市经开区首个“数字乡村”示范项目,“数字五一”小程序依托物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开发了党建引领、政策服务、预警信息、用工招聘等16大功能模块。五一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洁介绍道:“后台数字治理系统是日常受理和解决村民问题的‘微脑’,会根据村民提交的事项清单流转给专人进行处理,村民不出村就能办理事务。”

让更多角色参与智治。系统“入口”设置了公共视角、干部视角、农户视角三种用户视角。作为平台管理员,社区民警可以更好利用新科技探索农村警务新模式。“目前村子外来人口约300户,为了实现村域人口精细化管理,2月底将划分标签,上线着色管理。”

足不出户、办事高效成为社区治理看得见的A面,“奔跑的数据”则织密社区治理看不见的B面。常州打通信息壁垒,整合面向居民群众服务的信息网络,建设综合性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抗疫初期,钟楼区梧桐苑社区通过“AI+社区”智治平台,在无需大量人员接触的前提下,3天内完成社区1.2万名人员信息的排查摸底以及重点人员信息标记,迅速筑起看不见的“防疫网格”。

送菜送药、便民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一批O2O社区服务项目让“智慧社区”照进现实。常州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推动养老、托育、家政、物业、快递等社区服务业“链入”寻常百姓家。

戚墅堰街道携手“社会治理合伙人”常州市通用自来水有限公司在街道80周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家中装上了智能水表。如果12小时内智能水表读数低于0.01立方米,就会启动预警报警系统。街道指挥中心一体化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向老人对应的网格员“派单”,通过电话联系、上门核实等方式了解空巢老人现状,实现“智”理破题“养老难”。

自治推动“社区的事”变“自家的事”

社区治理牵动千家万户。去年3月,李克强总理视察天宁区茶山街道富强新村社区时强调:“社区里既有你们的‘小’家,社区又是你们的‘大’家。各方要一起努力,让社区的服务更加优质丰富,让这里有归属感,有‘家’的感觉。”

在富强新村社区,居民常说:“自己家的事,要自己想,自己做。”这样的自治理念正成为居民共识,全市先后涌现出“好邻居茶室”“民情气象站”“流动小板凳”等一批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品牌。

在天宁区红梅街道翠竹新村,居民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坐在小板凳上,商议老小区的改造方案。 “流动小板凳”议事会规模不大,但要素齐全,有居民、专职网格员、物业、社工等多个群体代表参加。一改过去先定方案再征求意见的模式,“流动小板凳”把议事“送”到居民家门口,愿意参与社区管理的人也多了起来,“现在社区里的大小事,基本百姓说了算。”

党建引领下的基层自治迸发出更多智慧和实践。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层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红色管家”自治模式在全市推开;武进区南夏墅街道在安置小区建立了“百姓喜宴厅”,配置厨房灶具,为办理宴席的居民提供社区公共空间;经开区率先推出“美丽庭院”,让居民从打理好“小”家到共建好“大”家……“邻里自治”“楼宇自治”“院落自治”“互联网+居民自治”等“微自治”让居民成为参与者、决策者,更成为受益者。

融治让社区治理回归“人人”

在溧阳市天目湖镇东陵社区,有一群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家庭的“社计师”。自推出“社计师”为民服务品牌项目以来,社区配套打造了茶里九事议事点、一米客厅等服务载体。东陵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孙静告诉记者,在志愿服务行动中,以点带面辐射,引导更多党员居民、群团组织、单位成员等加入到家园“社计师”的队伍中来,让社区治理的声音更多元,方法更多样。

让人人都成为共治主体,创立于2013年的常州本土特色品牌“社区天天乐”不仅提供了舞台,更提供了平台。“人人可参与、处处可开演”,将高空抛物、散养宠物、毁绿种菜等社区治理难题融入节目,让居民在互动中自查自省,实现从文化认同到社区认同。在“社区天天乐”的带动下,钟楼区培育出1300个文化类社区社会组织,基层治理活力源源不断。

融合治理融的不仅是资源方法,融的更是民心民意。走进钟楼区五星街道御水华庭社区,人人兴趣小屋、人人直播间、人人工匠屋、人人智慧体育健身中心为社区居民增添了许多好去处。社区还通过成立“人人社团俱乐部”,创立“串·联”工作法,传递“串门”“联结”的生活理念,“没事串个门”让居民感情越“串”越亲,社区工作越“串”越顺。

社区治理工作从表及深,最终落脚在“人”。如何“焐热”日渐淡漠的邻里关系,从而推动社区治理工作更有温度地开展?五星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斐告诉记者,街道以“参与共同体”“自律共同体”“互助共同体”“成长共同体”为思路,通过项目化运作、清单式推进,率先探索建设“人人社区”。

除了“人人·串门”模式,五星街道白云新村社区推出“人人·院落”模式,集聚能工巧匠、社区能人、居民群众,重塑大院生活“烟火气”;三堡街以“人人·街坊”模式串起沿运河街里街坊,形成以“社区为家,街坊为亲”的氛围,增强邻里间的守望互助;“人人传习社”、“人人解忧铺”、“人人创益台”融合党员、居民、社工以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