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日报】众扶,传递城市温度
发布日期: 2023-01-04 11:10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一方有难,八方来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难免有少数人因病、因残等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目前,常州市仍有6.6万低收入人口。不让一个人掉队,既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一座城市的温度。

“大爱常州,常有众扶”。常州曾因建立全国地级市最大规模的慈善基金而被誉为慈善之城、爱心之都。如今,常州以更有力度的救助措施、更有温度的帮扶行动、更有广度的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大救助体系,架起了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擦亮“常有众扶”民生名片,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身边故事】

住院3个月,秦兰(化名)的病情逐渐稳定。这位丹阳籍的常州媳妇,因暴发性心肌炎被送往省人民医院抢救,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走过死亡边缘的她,在即将出院时,陷入了高额医药费的困境。

“我儿媳妇是丹阳户口,嫁到奔牛后一直没迁户口,不知道能不能申请救助?”电话那头的婆婆王女士(化名)显得极为无助。2022年10月14日,一条水滴筹求助链接让新北区奔牛社区民政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个急难家庭。“没关系,现在的救助政策已经不限户籍了,我们一定向上级争取最大程度的帮助。”工作人员安慰道。

与秦兰婆婆通电话的当天,社区工作人员就收集了基本材料,向奔牛镇社会救助站申请“急难型”临时救助。很快,最高标准的1.2万元“急难型”临时救助金获批。与此同时,奔牛镇行政审批局社会救助站召集镇政府8个部门与救助对象家属举行社会救助联席会,形成了一套对当事人及家属救助最大化的方案;社区村民小组组织村民捐款6000多元,奔牛社区从“爱心牛一日捐”中拨付救助款2000元。加上水滴筹筹集的8万多元善款,秦兰医疗账户欠费的20多万元已经基本解决。

【记者透视】

秦兰的新生,得益于常州市对临时救助政策的创新与完善。临时救助新政突破了“急难型”临时救助的户籍限制,并开通“快速通道”,对因突发状况造成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先行救助。临时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低收入人口医疗费用的救助额度可达自付部分的40%—60%。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公平。常州市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不断强化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从2022年7月1日起,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00元,增幅6.38%;同步提高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945元、1300元。截至2022年11月,常州市向8406户低保家庭发放低保金近1.1亿元,发放特困供养金7300余万元。

2022年3月疫情期间,常州市为困难对象增发物价补贴1588.3万元,惠及困难群众7.9万余人(户);当年8月,再次为1.75万名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175万元。

【身边故事】

2022年12月7日,一个冬日暖阳的下午,钱振蕾跨上电动三轮车,载着一筐汽车插件来到新闸花苑,将插件分发给居住在这里的10多个残疾人家庭。“让大家空闲时间做点手工活,简单又轻松,还能补贴家用。”走进每个残疾人家庭,钱振蕾的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

钱振蕾不是天生爱笑的。今年46岁的她先天残疾,患有软骨病和脑积水,从小在药罐里泡大,身高不足1米。初中毕业后,她没能继续上学,帮着家人一起打理翠竹新村里的一家干洗店。后来干洗店拆迁,她回到家里,整天郁郁寡欢。

4年前的一天,新闸街道民政部门打来了电话,请她到街道老年活动中心上班。在街道残联和民政部门的关心帮助下,钱振蕾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充实而有意义。钱振蕾通过细心、耐心的工作,与这里的老人处成了一家子。“她非常阳光,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开心果’。”据街道残联理事长付其美介绍,新闸街道有20多名持证残疾人,通过残疾人之家牵线,他们大多干上了装配插件等力所能及的工作,既多了一份收入,也逐渐融入了社会。“和钱振蕾一样,他们都越来越阳光。”付其美说。

【记者透视】

残疾人是一个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群体。围绕救助、康复、就业等特殊需求,常州市将涉残救助纳入全市大救助体系,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5年来6.13万人享受“两项补贴”;为1.6万名残疾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58个康复项目纳入医疗报销范围;帮助1.91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其中,29个创业基地带动2000名残疾人就业脱贫、1157人成功创业,帮助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

高龄、失能、独居(留守)老年人,困境和留守儿童、流浪乞讨人员,同样是政府聚焦帮扶的重点群体。目前,各辖市(区)未保中心全部挂牌成立,8个儿童“关爱之家”设立了儿童康复服务点;建成421间“梦想小屋”,全市7208名困境儿童全部被纳入保障关爱;建设线上寻亲平台,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标准化救助服务。

【身边故事】

“这么多菜,够我们父子俩吃一个星期。”2022年12月9日上午,居民杨天生来到清潭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领到了一个爱心蔬菜包。杨天生是低保户,与身患尿毒症的儿子相依为命。

提供爱心蔬菜包的常州小菜园农业发展中心是帮助乡村贫困户进行乡村小菜园规划建设及种养管理的民间非营利组织。2020年7月,小菜园慈善超市挂牌成立,建起了全流程的公益服务模式。

在蔬菜种植端,小菜园为乡村贫困户提供指导帮助,并吸纳贫困户的残疾人进入小菜园,实现家门口就业;在销售环节,小菜园依托“残疾人之家”,组织残疾人在社区进行集中销售,由街道提供免费经营场地,确保残疾人和低收入群体全程有收益、有保障,零投资、零风险。同时,小菜园慈善超市每周发放蔬菜爱心礼包,对象是全市500多户困难家庭。

小菜园农业发展中心董事长赵娟称,帮扶过程是一种“双向奔赴”:“残疾、困难群体得到了帮助,公司品牌效应也获得有效提升。”

【记者透视】

创新慈善超市的运营模式,是常州市扩充慈善基金规模后的又一项创举。慈善超市面向社会招募运营“合伙人”,并免费提供场地和运营服务;“合伙人”大多为社会公益组织,借助慈善超市公益平台,发挥公益组织的资源优势,通过广泛募集慈善资金,开展丰富多彩志愿服务活动,让曾经陷入运营困境的慈善超市再次成为扶贫济困的活跃平台,并形成了慈善超市公益服务的“常州模式”。

让更多的社会公益组织加入社会大救助体系,既是对政府救助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充实社会大救助的力量,也更能营造“崇德向善、人人公益”的良好氛围,激发更多人参与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今年,常州市积极发展4A级以上社会组织178家,打造慈善超市、关爱之家、梦想小屋、德康驿站、劳动者驿站等服务阵地,直接受益群众5万人次,“扬沙筑梦”——困难儿童扶智心灵疗愈项目、“益”起向未来——赋能两癌妇女重生计划、周末关爱等一大批公益项目风起云涌,让“常有众扶”民生名片底气更足、成色更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