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日报】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建好惠民“好地方” 打造民政好品牌
发布日期: 2023-01-06 11:08   来源:扬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2022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坚持久久为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高品质生活、在共同奋斗中促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好、发展好作出了民政贡献。

回望2022

在弱有所扶上织密织细,全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是持续扩围提标精准救助。动态提升困难对象保障标准,城乡居民低保月人均标准统一提高到770元;集中供养孤儿、散居孤儿的月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不低于2980元、2180元,其他困难对象保障标准相应提标。二是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突出精准救助与温情救助相结合,实施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生活救助159户,支出救助金86万元。为全市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困境儿童中3679名大重病患者购买“医惠宝”。三是践行“现金+物资+服务”新模式。扎实开展高温天气困难群众救助服务保障专项行动,为全市2.4万户低保家庭和分散供养特困家庭发放困难对象高温防暑用电一次性补贴,发放防暑降温物品9948户次。灵活用好救助政策,对2.02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174万元,向全市所有低保、特困以及困境儿童发放301万元爱心消费券。完善街面救助应急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创新建立流浪乞讨人员街面巡查自然启动工作机制,做好极端天气下流浪乞讨人员应急服务工作。四是加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创建4个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示范点,为有康复需求且符合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新建9家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开展特色品牌项目。

在老有所养上主动作为,积极践行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在全省率先将民办养老机构纳入小微企业助企纾困政策扶持范围;制定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和服务标准,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入选2022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省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二是提升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构建“15分钟基本养老服务圈”,全年新建41个颐养社区,改造提升8个街道养老综合体、9个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完成2626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587张护理型床位。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扩面增效,推动将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一户多残、依老养残残疾人家庭中的老人纳入服务保障范围,接受服务老年人人数超19.3万人。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开展养老机构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全员轮训,承办全省首届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营养餐大赛,获团体奖第一名,高质量完成开办养老服务机构“一件事”与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推动全市养老事业从基础性“老有所养”向高品质“老有颐养”转变。

在基层治理上勇于创新,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是优化社区服务机制。发布全国首个在城乡社区全科社工服务领域实施的地方服务标准《社区全科社工服务规范》,组织编写《全市优秀社区工作法》,推行“全科社工+网格化”的社区工作者服务模式,实现全市城市社区100%覆盖,连续第十二年举办“明星社区”“十佳社区”“十佳社区工作者”评估活动,打造基层善治的“扬州样板”。指导各地按照“一居(村)一策”的要求,提升(改造)20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江都区邵伯镇高蓬村、邗江区甘泉街道双山村成功入选民政部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2022年底,第十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发布35个“2022民生示范工程”案例,扬州市民政局《汇聚社区“治”慧 推动社区善治》案例上榜。二是促进社会工作发展。充分发挥社工站作为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联动志愿服务、链接慈善资源的枢纽平台作用,通过全市87个社会工作站常态化联动2248名志愿者,链接慈善资金127.3万元,服务困难群众5.2万人次。三是提升社会组织治理效能。坚持党建引领,在社会组织中开展“邻里守望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第十届公益创投和首届社会组织党建红色公益微创投,对55个公益创投项目和20个红色公益微创投项目投入资金160万元。

在公共服务上持续提升,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是提升婚姻登记效能。按照“互联网+婚姻服务”要求,推广婚姻登记自助机的使用,推动婚姻登记处管理服务迭代升级。推动省内居民离婚登记“省内通办”改革,打通户籍查询功能。二是提高殡葬服务质量。加强殡葬服务供给,对10个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提档升级,谋划推动城市公益性殡葬安葬设施建设。倡导文明祭祀新风,2022年清明节期间,扬州墓园举办第五届生态葬集中安放活动与首届“我们的节日·清明”云上诗会。三是丰富地名文化内涵。挖掘大运河地名文化,出版《中国大运河地名丛书——扬州印记》,丰富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文化推介内容。启动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公布了首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36个。

展望2023

下一步,扬州民政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五个必由之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紧谋划和推进一批重点工作,为推进“好地方”扬州建设贡献民政力量。

围绕“共同富裕”

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健全分层分类的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机制,在保证低保对象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时,对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给予专项救助,实现社会救助重点从低保群体向低收入群体扩展,推进社会救助梯度化、多层次延伸,确保精准救助、高效救助。依托基层组织、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构建全市统一的各类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巡访和救助服务保障工作机制。

围绕“养老养小” 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保障“一老一小”

持续实施颐养社区建设工程,新建30个颐养社区;持续实施原居享老优化工程,建设4000张家庭养老床位,开展2100户适老化改造,提升居家社区养老适老化水平;持续实施互助养老试点工程,探索发展“邻里互助中心”“村组睦邻点”等村民互助养老模式,建设70个示范性村级互助养老睦邻点,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化水平。推动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全覆盖,拓展社会化服务内容,提升综合性服务功能,成为乡镇(街道)关爱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执行机构和服务场所。

围绕“五社联动”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统筹规划社区布局和规模,按照便于自治、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现有规模较大社区通过划分、整合等方式进行优化调整,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增强自治活力。推动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培育品牌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品牌项目,引导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服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社工站和志愿服务站点,搭建志愿服务组织、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以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为重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和专业社工服务。

围绕“需求导向” 打造便民利民为民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婚俗改革,创新结婚颁证服务模式,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宣传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坚持殡葬事业公益属性,推动城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建设,研究制定城市公益性公墓定价机制。大力推广生态安葬,加强县级殡仪服务中心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弘扬地名文化,以红色地名、重要地名文化遗产和大运河地名为重点,通过出版地名书籍、设置地名标志、扬图讲堂、社区讲座、摄影展、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