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各位朋友、民政同行:
大家好!
我是淮安市淮阴区民政局张雷。今天,很荣幸来到基层民政大家谈云讲堂,非常感谢省厅为我们搭建这个平台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今天与大家交流分享的题目是:“扎实开展低保扩围增效,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淮阴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腹地,区域面积1264平方公里,下辖9个镇、4个街道,人口91.2万人,现有各类民政保障对象4.5万余人,其中低保对象7901户15481人、特困人员4858人,低保边缘家庭2535户8163人,支出型困难家庭221户821人,残疾两项补贴对象15341人,困境儿童896人,每年临时救助对象4100人以上。近年来,淮阴区民政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救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围绕民本化、人本化、信息化三个维度,立足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保障职责,按照省民政厅相关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弱有所扶”社会救助扩围增效专项行动,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在低保扩围增效上铆足劲,实现低保扩围增效见真章、见实效。截至2023年10月,全区新增低保对象1508人,低保人数比2022年底增长2.6%,为困难群众兜住稳稳的幸福。下面,我结合低保扩围增效工作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淮阴工作方法。
一、强化“五项机制”,下好兜底保障“先手棋”
近年来,我局立足区情况实际,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五项机制”,助力低保扩围增效。
(一)建立“一事一议”机制。为进一步精准认定保障对象,规范审核确认程序,防止因急难个案问题处理不当,造成底线事件发生。2022年,我局制定了《淮阴区社会救助审核确认“一事一议”实施办法(试行)》,明确社会救助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家庭情况复杂或重病重残等现有救助政策难以解决的问题,立即启动“一事一议”机制,提升了基层在处理复杂救助问题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有效保障了特殊个案妥善解决。截至目前,通过“一事一议”新增低保保障对象300余人。如:我区高家堰镇陈某,婚后夫妻感情破裂,五年来两人一直分居生活。今年上半年,陈某因患重症心脏病,需长期服药治疗,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存在一定困难提出了低保申请。但由于陈某实际未解除婚姻关系,且信息核对反馈妻子收入稳定,如按照正常审核,陈某因妻子收入高,不符合低保条件。在基层走访中,群众一致反映陈某多年来一直独居,且无子女,在陈某患病后,其妻子也从未回来。对此,高家堰镇民政部门启动了“一事一议”程序,经村(居)委会民主评议,镇领导班子会议讨论后,将陈某纳入低保保障,并将结果反馈给该镇纪检部门。陈某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二)建立“资金+物资+服务”多元救助机制。2023年,我局以困难群众的生活更加“暖心”为目标,积极改变传统救助模式,推动社会救助从基本生活救助向生活、服务双保障并重转变,全面推广“资金+物资+服务”社会救助新模式。通过融合民政各类资源,对有需求的救助对象提供送医陪护、日常护理、心理疏导、能力提升、职业推荐、社会融入等服务,极力满足城乡困难群众多层次保障需求,积极为困难家庭救助服务做“加法”。每年与人社部门合作,定期开展月嫂、护工等技能培训,年参加培训对象260余人。同时,利用淮阴民政智慧救助平台,共享区内企业缺工信息,对有求职意愿的低保等困难群众,由镇(街道)民政部门向用工企业发出“推荐函”,在同等条件基础上,优先录用民政保障对象。2023年通过对接推荐,5名低保对象顺利就业。
(三)建立临时救助与慈善救助联动机制。为充分发挥慈善救助在社会保障工作中的补充作用,我局密切联系区级慈善组织,对临时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群众,及时转介淮阴慈善总会、爱心淮阴救助协会等慈善组织实施救助,年转介救助对象2400余人次,发放慈善救助金230余万元。同时,在我局的引导下,淮阴慈善总会、爱心淮阴救助协会等慈善组织依据章程、业务范围,常态化开设了“爱心助学”“白血病贫困患者救助”“多残特困家庭帮扶”“失依儿童救助”“失依老人救助”“尿毒症特困患者救助”等慈善项目。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推进融合发展,我区已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融合高效的新格局,合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四)优化“渐退期”管理机制。为防止“返贫”风险发生,鼓励具备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积极就业,我局多次优化“渐退期”管理方式,充分发挥过渡和缓冲作用。一是细分“渐退”标准。对因就业创业等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2倍和超过2倍标准的,分别给予6个月和3至6个月的低保“渐退期”。二是完善“扣减”政策。考虑家庭成员因残疾、患重病等增加刚性支出因素,综合评估家庭成员贫困程度,对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低保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交通费、通讯费、食宿费以及自我提升等就业成本,增强其就业意愿和就业稳定性,防止“懒汉”现象发生。三是强化“渐退”管理。实行差别化管理,不定期开展走访,整合救助资源,及时帮助就业创业人员解决工作,防止超出缓退期继续领取低保的现象。同时,对渐退期结束后,符合低保边缘家庭或支出型困难家庭保障的,直接转入相应保障范围,无需当事人重复提交申请,确保平稳过渡。通过精细化开展“渐退期”管理,我区社会救助实现“有精度、更有温度”。
(五)建立“以奖代补”考核机制。为改变传统购买基层经办服务“一包了之”质效不高问题,我局积极创新思路,联合区财政局联合制定了《淮阴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质效“以奖代补”考核细则》,建立了“以奖代补”考核机制,一方面我区将考核资金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为“以奖代补”考核机制的长效实施提供了根本保障。另一方面我局细化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内容,日常考核重点围绕社会救助经办服务工作实绩、人员配备、纪律作风等内容进行量化打分;年度考核重点对各镇(街道)社会救助经办服务工作实绩,及其他民政业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将打分结果作为“以奖代补”资金分配依据,按月拨付至各镇(街道),倒逼基层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方法,提升服务质效,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二、推动“六大行动”,打出扩围增效“组合拳”
为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增强社会救助兜底功能,提升精准救助能力,我局全面实施“弱有所扶”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六大行动”。
(一)实施政策找人规范行动。2023年,我局高频次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政策找人”排查行动,推进低保扩围。3月份开展困难群体应保尽保集中排查认定活动,梳理11类可能存在漏保风险人群,集中开展摸底排查,通过再评估、再确认、再落实,救助覆盖面得到有效增长;6月份开展“四百”走访活动,结合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年度核查,区镇村三级联合开展“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活动,通过“地毯式”摸查,不断完善我区民生档案;8月份开展低保重残“单人保”集中排查保障活动,逐户排查分析无固定收入重残生活补贴对象,将符合低保重残“单人保”的保障对象,全部转入低保保障。同时,我局印发了《淮阴区社会救助政策一本通》,全面宣传社会救助政策,抽调业务骨干逐镇逐街进行政策培训,通过印发新老政策对照表,对新政策逐句梳理解释,手把手教方法,一对一传经验,努力消除基层工作人员“知识恐慌”,加快填补“本领赤字”,帮助基层经办人员充分掌握新政策,使其真正成为保民生、兜底线、促发展的行家里手。
(二)实施聚力强基赋能行动。专业的救助服务队伍,是开展好救助服务的前提。2023年,我局在完善镇(街道)社工站的基础上,将壮大民政队伍向村(居)委会延伸。在村(居)委会探索建立“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站,建立以网格员、社工、志愿者等组成的社区救助顾问队伍,为救助对象提供温暖服务。截至目前,全区259个村(居)委会配备了310名“社区救助顾问”。在“政策找人”主动发现“沉默少数”困难群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对困难家庭的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结对帮扶,不断提升救助帮扶精准化、专业化。
(三)实施智慧救助创新行动。为推动全区社会救助对象精准化发现,政策服务精细化配给,切实将大数据与社会救助工作有效融合。2023年,我局以开展全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为契机,开展“淮阴民政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社会救助工作的深度融合,为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实现“一网通办、一体智管、一屏统览、一键直达”的“四个一”目标。同时,通过运用“信息化+制度化+公开化”手段,构建了可留痕、可跟踪、可追溯、可预警、可评估、可追责的社会救助信息服务、管理和监督平台,使社会救助工作更加高效便捷、阳光透明、监管有力。
(四)实施精准救助增效行动。一方面运用平台开展智能分析。通过“淮阴民政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与市大数据中心对接,打通了民政、人社、残联、房管、医保、公安、司法等多部门数据壁垒,构建淮阴民政社会救助数据池。通过定时定期进行部门之间数据交互更新比对,为建设“精准救助”场景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开展年度走访分色管理。结合“四百”走访,核查困难群众收入是否属实、救助办理程序是否规范、民主评议过程是否公开,及时核对核准数据,规范救助流程。并根据每户家庭困难程度,对相关信息进行红、橙、黄“三色”动态预警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探访关爱活动。
(五)实施服务效能提升行动。为确保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政策全面落实,基层经办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我局从今年年初开展了“服务效能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全区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综合治理。一年来,通过持续传导压力,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我区民政系统“为民”“爱民”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动态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基本形成。
(六)实施安全保障护航行动。2023年,我局牵头开展了燃气安全保护装置安装使用活动,组织人员对全区低保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以及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家庭燃气使用情况进行摸排,针对“灶管阀”损坏或存在安全隐患家庭,全部更换符合国家标准的“灶管阀”,并同步安装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110万元,更换燃气灶3680台,金属波纹管5670根,调压阀5383个,最大限度保障了民政对象安全。
三、优化“三项流程”,织牢困难群众“兜底网”
近年来,我局在2019年“最多跑一趟无需开证明”便民服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办理流程,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
(一)优化服务流程,实行“三办三服”。2023年,我区坚持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全程导办、现场帮办、上门代办的服务,有效化解不熟悉电脑操作流程及高龄、病残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办事难问题。同时,我局还坚持提供延时服务、一对一服务、跟踪回访服务,实行“谁受理、谁负责、谁办结”工作机制,对办理事项适时开展跟踪回访,掌握网上申报进度,帮助解决办事难点,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
(二)优化办理流程,实行“三减三提”。一是减流程,提速度。简化相关事项流程,如办理低保审批时限由30个工作日缩减到18个工作日完成。二是减事项,提质量。申请对象只需提供身份证,家庭经济状况授权委托书,即可申请各类保障。镇村两级对申请人家庭情况开展联合入户调查,通过线上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线下入户调查,全面评估申请人家庭状况,找准申请人致困原因,结合各类救助政策“按方抓药”,实现一次性全面核查、评议、公示及综合审批。避免群众申请信息重复采集,实现多项救助政策互联互补。三是减环节,提效能。实行各项救助网上无纸化审批,用信息化手段打造“阳光救助”,让困难群众“少跑路、不跑路”办理社会救助事项。
(三)优化督促方式,实行“三创三化”。一是创设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按照办事指南提供标准化服务。二是创设智能自助服务区,在每个镇(街道)民政便民服务中心配备自助查询机,将低保、特困人员、临时救助等救助事项的办事指南、流程图、救助明细等进行长期宣传公示。同时,受理网上提交申请材料等,基本实现网上智能化办结。三是创设社会救助行风监督员,聘请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等社会各界人士为社会救助行风监督员,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地公开化监督,促进党风、政风、行风好转,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低保扩围增效工作开展以来,我局突出“执行为要、效能为王”的导向,按照赵厅长在全省社会救助业务培训班上讲话要求,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把工作要求调整到最严,千方百计促进工作落实,低保扩围增效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目前我区工作与省厅的工作要求和困难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持续加大“单人保”“整户保”政策落实,提升低保对象识别力,指导各镇(街道)通过数据比对摸排等方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加强督导通报,对工作推进缓慢的镇(街道),开展“巡回式”“机动式”“蹲点式”调研督导,促进解决困难问题,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刚才直播间有网友留言提了问题,下面我来解答一下:
问题一:开展低保扩围增效是否就放宽了低保条件?
答:在推动低保扩围方面,省民政厅会同省委农办、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中进行了详细要求。如:完善重残“单人保”政策,进一步放宽“单人保”条件,对重度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倾斜;进一步完善低保渐退缓退政策,取消了缓退渐退的收入条件限制,并对具体缓退期进行了细化;细化家庭收入核算办法和财产认定标准。在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方面,《通知》强调要强化急难救助功能,加强与就业、失业保险、受灾人员救助等政策衔接;对经过应急期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后基本生活仍有较大困难的受灾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全面推行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救助,为临时遇困群众救急解难。
问题二:残疾人结婚了就不符合低保条件了吗?残疾朋友问,自己媳妇是残疾人,从小因车祸失去父母,而那场车祸也让她落下残疾,她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现在她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因为和我结婚了,社区准备取消她的低保,为什么结婚了就要取消低保?
答:其实,没有政策规定残疾人结婚后就要取消低保这一说法。但办理低保,首要条件就是,低保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均收入要低于户籍所在地低保保障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要符合相关规定。如果残疾人和健全人结婚,而健全人有劳动能力,婚后生活条件改善,家庭人均收入能超过户籍地低保标准或财产状况超标,这样才有可能被取消低保。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