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华】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协同事业产业发展——南通市“链式养老”特色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10-07      来源:南通市民政局  


点击播放视频

大家好!我是南通市民政局吴明华,欢迎来到“基层民政大家谈”,今天我要分享的是

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协同事业产业发展

——南通市“链式养老”特色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南通是家喻户晓的长寿之乡,也是全国、全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面对人口深度老龄化形势,南通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打破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界限,将机构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辐射到社区、家庭,用实践率先蹚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链式养老”特色之路,在有效破解养老难题、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同时,有力推进了养老产业化发展,将养老产业打造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极,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为全国全省提供了养老服务“南通模式”。具体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找准最“老”城市发力点

南通市于1982年在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244.6万,占总人口的32.75%,进入深度老龄化地区行列。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将其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谋划、持续推进,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先后被列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医养结合试点、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及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地区,养老总床位达到9万张左右,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在养老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难题。一是有效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平衡,存在城市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强、农村弱;机构养老服务能力相对较强、社区居家养老弱等情况。二是服务质量不高。医养结合深度融合不够,养老专业服务力量不足,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不够高。三是产业发展滞后。养老服务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社会投资养老机构小而分散,产业规模效益尚未形成。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率先探索出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满足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养老服务需求的养老模式,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以系统化思维打好一揽子政策措施组合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市场运作、统筹发展工作方针,集聚社会各方资源,破除城乡、部门壁垒,打通机构、社区、居家、照护等各类养老服务模式藩篱,打造联结城乡、融通医养、链接机构社区居家的全链条、全要素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机构社区居家协调发展、医养康养融合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一)打通“服务链”,联通机构社区居家。在全国率先打破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界限,出台《关于推进全市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支持专业养老机构发挥其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专业设施优势,承接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延伸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让以执业护士和持证护理员为主的专业照护团队走进老年人家庭。

(二)完善“健康链”,融合养老医疗照护。整合民政、卫健、医保等部门资源,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整合建设,将专业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整合建设,在财政扶持方面给予最高每张床位1.5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每月300元的运营补贴,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疗保险协议管理。在全国率先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将全市所有老年人全部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

(三)统筹“区块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区域统筹力度,通过统一设施建设、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政策扶持,促进城乡区域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推行公建民营运营模式,推动优势民办养老机构承接运营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探索推进部分骨干机构与若干民办小型机构组建“养联体”,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推动城乡区域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服务规范、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此外,加强与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合作交流,开展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建立养老服务定期协作协商机制,促进区域养老资源共享。

(四)拓展“信息链”,深度链接互联网+养老。加快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建立“通城养老”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和老年人信息呼叫及应急服务平台,汇聚线上线下资源,精准对接需求与供给,为全市两百多万老年人提供“点菜式”便捷养老服务。引导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紧急救援、亲情关怀等形式多样的远程服务,打造多层次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五)延伸“产业链”,做优做强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实施办法》《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布局规划、土地供应、财政投入、税费减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指导性强、具体可行的保障措施。同时,降低准入门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市场力量发展养老服务。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连锁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三是协同事业产业,用实践成果谱写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通过推进链式养老服务,全市养老服务资源进一步整合,市场活力充分激发,实现服务供给“就近可及、买得到、买得起”,促进了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有效提升了整体养老服务质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真抓实干成效明显,2020、2021年连续两年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在民政部、财政部组织的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综合评估中获评优秀地区。创新“链式养老”服务模式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公共服务质量养老服务领域满意度测评结果位居全国第四。

(一)扩大了有效供给。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331处,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高、中、低档相配套,医、养、康、护功能齐全,公办、社会投资兴办、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并行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机构养老规模不断扩大,共建成各类养老机构312家,床位5.8万张。社区居家“1+N”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乡镇(街道)层面,全市累计建成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84个;社区层面,全市累计建成社区长者驿家35个、社区助餐点280个、社区护理站52家、养老顾问点2331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44个。这些设施均不同程度地嵌入社区,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日间照料、助餐送餐、医养康养、临时托养等一站式服务。

(二)提高了服务质量。通过实施链式服务模式,全市近300家养老机构打开大门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其中27家养老机构承接运营了47家街道(乡镇)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706个社区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养老服务。改变了过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运转不正常、服务不专业、发展不持续的难题。全市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人数达到45.6万人,占比18.6%,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整体质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医养融合快速发展,全市共建成二级以上老年病医院3家,专业养老护理院47家,社区护理站52家,98家养老机构内设了医疗机构。护理型床位达到4.1万张,占机构养老床位的71%。全市5.2万名失能失智老年人纳入长期照护保险待遇保障范围。

(三)协同了城乡发展。通过推进优质社会办养老机构到农村公建民营敬老院,全市已有30家公建民营,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养老床位,提高了敬老院管理服务质量,改善了老年人养老品质。全市6个涉农县(市、区)已累计建成19家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机构、50所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农村区域性养老中心建设,所有敬老院向周边辐射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其中如皋市丁堰镇敬老院由如皋市长寿星养老服务公司公建民营,承接运营了22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海门市三星镇敬老院由厦门莲花医院有限公司公建民营,承接运营了230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解决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空心化问题。

(四)壮大了服务产业。“十三五”至今,全市社会资本累计投入养老服务达18亿元,社会力量运营养老床位累计6.9万张,占比75%,直接带动社会就业1.2万余人。政府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和购买的养老服务全部通过招标采购确定社会运营服务方,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截至目前,全市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及下辖社区站点100%由社会力量承接运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社会力量承接率达到47%。鼓励和扶持实力强的各类所有制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承接运营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全市先后涌现出“江苏华医大”“阳光养老”等一批医养结合型、机构社区居家复合型、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的新兴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一步深化“链式养老”模式发展,更加注重协同发展,更加注重跨界融合,更加注重科技支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积极构建更加优质更加充分更加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广大老年人享有更加舒适、舒心、公平、可及的颐养生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共同富裕贡献南通力量、提供南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