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振兴,关乎千万家庭幸福安宁和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孩子们成长地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职责使命和工作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对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21年新修订的未保法实施以来,玄武区在省市民政部门指导下,区委、区政府紧扣“一法一体系”,认真组织学习、积极贯彻落实,自觉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工作中;以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动“365”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落细落实,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持续推动玄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出成果、显成效。
一、高起点构建三大体系,夯实未保工作发展基石
我们坚持组织架构、政策出台、人才引培三管齐下,优化全区未保工作运转体系。
一是组织体系。将未保工作作为政府“一把手”工程,区、街两级由主要负责同志任未保委主任。2021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召开未保工作大会、专题会等会议15次;2022年的困难群体大排查中,对发现的疑难未保个案,区委书记亲自开会研究部署,区委副书记担任责任领导牵头会办。新修订的未保法施行后,我们进一步完善区未保委成员单位分工,对照《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市、区、旗)创建达标体系(试行)》,将任务细化分解至37家单位。建立健全区、街、社区三级未保阵地,建成区未保中心1家、街道未保站7家、社区未保服务点59家,三级未保机构实现全覆盖。区委编办发文,明确区未保中心机构设置。
二是政策体系。区级层面出台未保委工作规则、任务分工、个案会商、强制报告等8个文件。我区较早开展个案会商工作,积累了大量个案会商经验。2022初,固化形成了《玄武区涉未成年人个案会商工作制度》,对会商参与成员和议题决策、个案会商启动情形、参与成员职责与要求、会商流程与执行四个方面进行规范。印发了《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从业人员入职查询工作制度》,适用辖区内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行业的用人单位,明确了7大类必查行业和9类不得录用情形。同时,各区级机关部门积极参与,先后出台家庭教育指导、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配套文件32个。通过以往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问题少年的产生和未成年人受侵害主要是在家庭保护环节出了问题。为此,2022年2月,区法院、检察院、民政、妇联等10部门共同签署《关于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并发布了《玄武区全域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全域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三是人才体系。加强区、街、社区、社会四类未保队伍建设,在区级层面,培育了5A级枢纽未保组织1家、区级公募型儿童基金会1家,成立了区未成年人保护协会。在街道层面,指定街道民生保障部副部长(正科职)担任儿童督导员,配备1名青少年事务社工,协助儿童督导员开展工作。在社区层面,明确由社区主任兼任儿童主任,同时配备1名儿童干事协助工作,负责社区未保工作及相关服务场所管理。在社会层面,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大力培育和发展未保社会组织,全区现有活跃未保社会组织53家,涉及六大保护的各个方面。目前,区未保专家团队26人,街道队伍28人,儿童主任(社工)120人,专业团队53支。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多元化,覆盖法援、教育、心理、社工、艺术等五大类;二是年轻化,区内未保队伍90后达60%以上;三是专业化,从业人员持证率9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超过70%。
二、高标准落实六大保护,凝聚未保工作各方合力
新时代未保工作,在任务上从四项权益保障向六大保护转变。我们紧扣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职能,实现政府与社会协同发力,为未成年人撑起齐抓共管的“保护伞”。
(一)家庭保护
在微观层面,所有孩子的问题,首先是家庭的问题。所以,我们十分重视家庭指导、家庭支持、家庭监测。
1. 家庭指导方面:区民政局持续开展“婚姻情感疏导及危机干预服务”,进行婚姻危机干预,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和家事纠纷调解。区妇联成立“玄武区心动力家庭成长中心”,为辖区家庭和妇女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年均接待800人次。区法院成立“紫金”少年家事协同保护中心,调解成功率超过40%。此外,所有街道均设立家事调解工作室,对离婚、监护等家事纠纷进行前置调解。
2. 家庭支持方面:制定下发《玄武区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玄武区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每千人托位数将达4.5个。做好家庭育儿支持工作,经常性地开展“家长学堂”“百场科学育儿知识进社区”等活动。对220名重病重残儿童常态化开展上门探访、提供康复指导和精神慰藉,为6名残疾儿童提供“一人一策”随班就读个别化教育课程,为因各类严重残障或疾病而无法正常入学的15名适龄未成年人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3. 家庭监测方面:每年开展2次困境儿童精准排查,不定期组织各类线索调查,2021年以来新发现并纳入政府保障的困境儿童122名,并对建档的364名困境儿童实行“一人一档”管理(档案内容包括:困境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障情况、救助情况、司法援助情况及评估过程形成的材料及记录)。组织社会专业力量进行困境儿童风险评估,按红、黄、蓝、绿四色定级,制定“一人一策”介入服务计划,引入依娜纳青少年成长发展指导中心提供心理健康关爱服务。2021年以来组织社工和社会组织定期家访,累计上门探访、关爱服务5000余人次。
(二)学校保护
学校历来就是未成年人保护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承担保护之责,另一方面要承担哨点之责。
1. 保护之责:包括“建立健全学校保护制度”“学校安防设施配备情况”“护校安园”专项行动等校园内的安全建设,也包括落实“双减”任务等校外培训机构的严格监管。具体来说,近两年,我们主要解决了两个突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落实教育人员从业查询。区教育局认真落实教职员工有无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从业查询制度,该制度同样适用于校外培训机构。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减负”,在减负前,玄武有1674家教育相关的社会培训机构,与未成年人户籍人口数比例达到1:40。为此,我们制定了《玄武区教培机构涉稳工作应对处置方案》,大幅精减学科类培训机构,目前区内经登记备案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仅3家。
2. 哨点之责:学校不仅要创造安全的环境,更要善于发现侵害学生权益的苗头性问题。为此,我们积极构建对学生实施欺凌、性侵害、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及特殊学生关爱、帮扶机制,常态开展预防“校园欺凌”专项行动。制定家、校、社联动保护未成年人的实施方案和驻校社工服务方案,有效畅通家、校、社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沟通协调。
(三)社会保护
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单凭政府一己之力,难以为继,必须动员各方,广泛参与。为此,我们坚持从社工组织培育、社区居民宣传、社会配套支持三个方面,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视度和参与度。
1. 社工组织培育。政府在未保工作中担任着领航掌舵和兜底保障的角色,正如一座金字塔的基座与塔尖都是政府的主战场。但塔身还需要各方的参与,特别是专业为小社工组织的参与。比如:不属于政府兜底范畴的救急救难,需要为小慈善组织的参与;涉及法律事项,需要为小法律援助组织的参与;此外,还是心理健康服务、学业辅导等等。在推动社工组织培育方面,我们感受要实现高质量的未保,需要做到“1+X”,“1”就是未保中心,承担孵化器和CPU的功能,“X”就是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社工机构、为小志愿者团队。为此,区本级购买一家枢纽组织服务托管未保中心,街道未保站新增7个编外员额,聘请专业青少年事务社工负责具体事项。
2. 社区全民宣传。宣传的重点在于畅通未成年人事件的主动报告、援助服务渠道。从内容看,除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风气外,我们会将未保投诉电话和服务电话广泛宣传,便于突发事件的求救。从形式看,除了播放宣传片、悬挂宣传标语、微电影视频外,我们还试点开设了“丁阿姨信箱”,放置在小区、校园里,让未成年人给我们写信,及时了解成长的烦恼并进行早期干预。
3. 社会配套支持。区内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场所助残设施完善,公共场所安全警示和禁止吸烟标志齐备,建成标准母婴室17个,联合打造10个儿童友好空间。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全部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所有场馆都积极开展各类未成年人研学活动,每年我们还组织困境儿童参加各类科技活动。
(四)网络保护
家庭、学校、社会保护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但网络保护完全是全新课题,目前,我们也只是处于摸索阶段。新未保法实施以来,主要抓了三个方面工作。
1. 防止网络沉迷。重点是校园、网吧两个阵地的管理。校园按照“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原则,实行学生手机管理,在每个学校配备学生使用的免费固定电话并为学校或班级定制手机保管柜;区教育局开展“花样·网事”网络安全进校园等活动,提升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网吧全部实行“两禁止”:一禁未成年人进入,二禁校园周边设立,区文旅局联合市文化执法总队,对全区31家网吧开展寒暑假专项整治行动和无证经营场所排查工作;区关工委还聘请了82名退休老同志开展假期网吧突击检查,杜绝区内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区网信办联合15家单位开展“清朗·暑期护航”。
2. 畅通网络投诉。召开全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制定《关于加快建立玄武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建立网络综合治理队伍及时收集上报网上不良有害信息、网络安全隐患、区内网络舆情苗头等情况。区网信办建立网络产品、网络游戏违规行为、不良信息等举报受理及处置管理机制,通过@玄武发布微信微博、拨打区网信办电话等方式接收投诉举报,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3. 严惩网络欺凌。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网络欺凌,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比如,我区侦办的首例“招童星”猥亵儿童案(蒋成飞谎称招聘童星,诱骗被害人通过QQ视频进行裸聊等行为,共计猥亵儿童达31人),入选“全国第三届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十大案例”。
(五)政府保护
政府保护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生活类、教育类、医疗类、监护类的兜底保障。
1. 兜底生活保障。依托日常入户走访、六一未保宣传月、困境儿童精准排查、暑托班等工作契机,持续开展未成年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主动送政策上门,确保应保尽保。认真做好困境儿童保障政策告知工作,向该符合保障政策的家庭发放《享受生活补贴、教育资助和医疗救助情况告知书》,详细列明享受生活保障、教育资助和医疗保障等政策。
2. 保障基本教育权利。2019年至2022年,累计接纳随迁子女3822人。2021-2022学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审核通过2907人次,发放生活补助(助学金)298万元,减免教育费用182万元。2008年,成立了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设有1个学前教育班、6个义务教育班和2个职业教育班,在籍学生109名。全区30所中小学、7所幼儿园配备了45名持证特教专职教师,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具体开展融合教育。
3. 实施全面医疗保障。区残联将0-17周岁的残疾未成年人全部纳入救助保障,为他们提供康复救助服务,区内明心儿童益智教育培训中心等35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负责开展康复训练服务。困境儿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互补衔接,加强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与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协同发展,构建多层次医疗救助保障体系。
4. 落实民政监护职责。一是长期监护。小武个案:剥夺小武生母监护权案是南京首例由民政起诉、法院剥夺父母监护权案,也是全国首例被剥夺监护权的父母被判决支付抚养费案例。我区民政局成为小武监护人后,全面介入小武的生活和学业,积极承担其监护责任,今年小武参加了今年高考,已成为了一名大学生。二是监护评估。制定了《未成年人监护评估制度》,对未成年人被监护状况、监护人监护能力等进行评估。文文个案:3岁女童文文被生父遗弃在玄武后,区民政、区公安分局积极介入,邀请法学、心理学和社工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文文监护人监护能力进行评估,作出了将文文交由父亲家庭监护的建议,并委托其父亲所在地江西鹰潭余江民政局及社会组织对该家庭进行跟踪服务,切实保障孩子安全。
(六)司法保护
公检法司是未成年人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最有力的一道屏障。为此,近两年,我区高度重视发挥司法作用,做好未保工作。
1. 阵地建设上,更注重场所的专门化。区法院专门设置了未成年人圆桌法庭和心理疏导室,在锁金村法庭设有未成年人相关案件的审理场所,并创新推出了“温暖、卫护、协同、舒心、修复”五位一体的少年家事审判工作理念,切实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区检察院专门设立未检工作办案区,区司法局在所有街道司法所建立了关工委工作站。
2. 保障措施上,更注重保护的配合度。在开展罪错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工作时,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联合制定了《检警协作罪错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实施办法》,切实通过警检配合,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在涉及未成年人的调查阶段,双方还共同设立了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工作中心,同时开展儿童社工、心理老师、医疗卫生等跨部门、多领域的专业人员现场会商,实现在一个场所、两种功能的融合衔接。
3. 专业支持上,更注重社会的参与度。为深化未成年人检察“协作式”办案模式,区检察院与共青团、妇联、高校、专家、志愿者协作,以设在社区的“向阳花”工作室为基地,在南京市首家将未成年人案件的社会调查、心理疏导、职业规划、帮教考察、亲职教育等事务整体外包给社会专业组织,形成检察官主要负责办案和跟踪,社会组织协作帮教的工作局面。2020-2021年,共计面向62名对象开展工作。2021年,区法院携手相关部门、高校、社会组织等单位,成立玄武法院(紫金)少年家事协同保护中心,探索构建“N+3”协同保护模式,不断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络。
三、高水平打造五大特色,推动未保工作创新发展
新时代未保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任务,为此,我们围绕南京主城特点,结合为小实际,从平台建设、联动保护、阵地突破、对策研究和精准保障等五个方面,积极探索更具玄武特色的未保发展之路。一是区未保中心“四位一体”平台支撑。以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组织平台,区儿童“关爱之家”为服务阵地,专业社会组织为服务主体,未保慈善组织为资源平台,实现政府统筹指导、未保多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二是区未保协会+慈善基金“双擎”驱动。成立区未成年人保护与发展协会,立足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成立区益童基金会,着眼资源汇集,致力推动未保力量多元参与。三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校园社工站“双站”发力。区十部门联合发布《玄武区全域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率先成立3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试点建设2家校园社工站,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和谐校园环境为着力点,促进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良性互动。四是个案实践+理论研讨“螺旋”赋能。持续开展困境未成年人个案探索,在总结提炼小武个案、文文弃养案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全国性未保研讨会,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包括已经完成终审稿的国家民政部行业标准《困境儿童社会服务规范》。五是困境儿童精准服务“三管齐下”。全区349名困境儿童均建立了一人一档,由专业组织进行评估,按四色进行风险分级,结合风险评估和实际需求制定“一人一策”介入服务方案,提供精准救助保护服务。
问答:
一、在刚才介绍中提及了校园社工站试点建设工作,想问一下具体开展情况?
我们认为校园应该成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重要阵地。为此,从去年开始,玄武区民政、教育、法院、检察院四家单位牵头启动校园社工站试点建设,首批试点学校为科利华中学(初中)和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科利华中学校园社工站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着力点,开展新生心理普查,研发标准化评估工具。对有需求的孩子开展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一对一陪伴、行为矫正、普法教育等多项服务,服务从校内延伸至校外,实现了家、校、社的有效联动。目前,共为6名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提供心理辅导和一对一陪伴,让他们走出困境或是情况得到缓解;向33名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家长发出《家庭教育建议书》;联合学校心理老师和班主任为10余名家长开展面对面家庭教育指导;开展4次家庭教育讲座及1次家庭教育广场咨询活动。先后开展2次“法检开放日暨法治夏令营”活动;开展“开学第一课·法治在我心”普法讲座1次;组织20名心理选修课学生开展为期一学期的“预防校园欺凌”普法教育活动,并在暑期组织学生拍摄心理微电影《画笔下的回忆》。面向初一年级28名心理委员进行4次培训,教授他们学会营造“关爱心理健康、共建安全校园”的班级文化。在2023年春季学期结束时,校园社工站进行成效评估,参与调研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均对社工站工作表示满意。
锁金村第一小学校园社工站以“幸福湾”为品牌,以融合教育为特色,针对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不同需求设计了幸福系列的七项服务内容,链接学校、社会、司法等多方资源,协同发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幸福融合”是为校内的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专业融合教育,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发掘自身潜能;“幸福护航”则是以防性侵、防校园欺凌、增强青少年法治与安全意识等主题开展讲座,强化学生的自护能力和法治意识。“幸福教学”面向的是学校的教职工人员,通过帮助教师纾解压力,增加教师职业幸福感。社工站结合街道丁阿姨信箱品牌项目,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协同学校、街道、法检和专业力量为有需要的学生制定个别化服务方案,护航学生健康成长。截至2023年7月,总计收信343封,其中表达感谢和问题得到解决的正向反馈信件18封,线下接访76人次,持续跟踪服务个案3人,联合街道成功帮助一名外地户籍学生解决日常用水问题,并链接500元/月助学金帮助其改善生活环境。召开反校园欺凌和压力调适主题班会12场,邀请心理和教育专家参与家长课堂2场。
二、您刚才提到了打造区级四位一体未保平台,请详细介绍一下具体建设和运作情况?
2016年以来,我区逐步打造出“四位一体”的未保工作枢纽型平台。其目的是切实发挥党委政府统筹指导、未保多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协作、全社会参与的体系效力。
“四位一体”即: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组织平台,协助区未保委办公室协调全区未保部门和街道未保站力量,汇聚多方资源,统筹指导未保社会组织开展工作,推动和落实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区儿童“关爱之家”为服务阵地,是省内第一个区级儿童关爱之家,列省民政厅考核验收第一名。设立了多功能教室、儿童寄养室、图书室、舞蹈和康复室、室外运动场、亲情视频角等功能区域,配设了法律援助工作室、学业辅导功能室、心理咨询室等专业支持区域;专业社会组织为服务主体,以5A级社会组织同心未保等共同构建起中心专业团队,现有驻点服务的社会组织4家、公募型儿童基金会1家,驻点工作人员18名,打造了一支困境儿童保护工作经验丰富,具备法律援助、学业辅导、心理咨询等专业支持的困境儿童保护队伍。培育了一支专业能力强、素质高又具有爱心的年轻专职未保工作者队伍。2020年“六一”儿童节,《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了这支90后的儿童社工团队。未保慈善组织为资源平台,以区益童基金会、区慈善总会等慈善组织带动广泛的爱心资源,为辖区未保工作提供爱心善款、物资及专家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支援,为政府救助提供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