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龙】架桥铺路 撑伞护航 全力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覆盖

发布时间:2023-09-15      来源:常州经济开发区社会保障局  


点击播放视频

大家好!

我是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社会保障局局长徐建龙,欢迎大家来到《基层民政大家谈》直播间,我今天主讲的题目是“架桥铺路  撑伞护航,全力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覆盖”。

常州经开区位于常州东部,是沪宁创新走廊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节点,有常州“东大门”的美称。辖横林、遥观、横山桥三个镇和潞城、丁堰、戚墅堰三个街道,地域面积18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万,其中户籍人口23万。自2015年成立以来,凭借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扎实的工业经济基础、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在2021年度全省省级经开区综合排名中跃居第1位,经济社会和民生保障发展迈入新一轮快车道。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可持续发展,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精神障碍患者逐步摆脱疾病、回归社会,促进患者家庭减轻负担和社区和谐。常州经开区经过近3年的谋划与发展,以4家“德康驿站”为服务基础,努力为区内1900余名精神障碍患者架桥铺路、撑伞护航,全力推动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区域全覆盖。

精康服务的背景与意义

精神卫生既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精神障碍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低治疗率、低康复率的特点,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痛苦和负担。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是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回归和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关系到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近年来,民政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联合多部门先后发布多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领域的指导性文件,完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帮助患者全面康复、回归社会,促进患者家庭幸福、社区和谐,营造安全、平稳、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与模式方面,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兼有精神残疾人管理、精神障碍防治、日常护理、康复训练和社会融入等多项作用,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三级防治体系。

常州经开区精康工作举措和成效

近年来,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需求,常州经开区“三管齐下”率先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全覆盖,积极构建具有经开特色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格局。

(一)高位统筹、善用战略,在融入发展全局上下功夫

一是布局到位。常州经开区下辖横林、遥观、横山桥3个镇和潞城、丁堰、戚墅堰3个街道。自2021年至2023年,依次在3个镇和1个街道建成了4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点,其中戚墅堰德康驿站的精康服务还覆盖了另外2个街道,以创成省级康复示范点为契机,以点带面,构建辐射全区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网络,覆盖经开区全域的精康服务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机制到位。结合经开区实际,积极探索建立“1+3+N”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运作机制。“1”是以精神障碍康复点为服务中枢,统筹人员信息管理和服务开展。“3”是依靠三大支撑:一是依靠“常州市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平台”提供人员信息数据支撑,二是依靠常州市德安医院专业医生团队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依靠引进专业第三方社会组织提供管理支撑。“N”是多层面构建多元支持体系,满足精康服务多专业视角和跨领域合作特征,民政牵头,与政法、卫健、人社、残联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定期组织通报会议和协作交流会。同时链接医院、卫生院、精防医生、村(社区)、爱心企业、志愿团队等资源,打通“医院治疗—社区康复”的医联转介、“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提升和“居家上门—喘息服务”社区支持等通道。

三是保障到位。通过招投标程序引进优质专业第三方承接德康驿站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同步将架构平台上的社工、残疾人之家工作人员纳入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专门培训范围,建强备足专职工作人员。2021年以来,全区共投入72.9万专项资金用于德康驿站建设。通过做好前期启动资金、中期运作资金、终结验收资金按比例及时拨付,保证站点正常运作和改造更新,进一步提升硬件设施,优化康复环境,吸引更多有康复需求的居家精神障碍患者到站接受长期稳定的康复训练。经开区现有长期驻站接受康复服务对象90余名,接受居家上门康复指导服务对象1800余名。

(二)以需定供、创新服务,在实现精准康复上提质效

一是摸清底数,实现一人一档。经开区4家精神康复社区服务站点均已组建以社工、精防医生、社区工作人员为主的专业团队,对服务覆盖区域内的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全面排摸,排除人户分离、常年住院、发病期的患者,开展一对一的走访调查,经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出院评估,并筛选出目前病情稳定、无肇事肇祸倾向且有康复需求的精神障碍患者,最终确定康复对象不少于250人,常期到站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不少于20人,签署《服务对象及监护人社区精神康复协议》。认真调研其服务需求,建立服务对象登记和个案管理制度,做到一人一档、因材施教,以促进患者生活自理、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使精神康复服务更有温度。

二是制定清单,提供精准服务。加强社区康复分类管理服务,针对评估后筛选出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分类服务体系和服务清单,内容包含康复训练、专业用药指导、医护知识讲座、家属喘息服务、社区融合活动等。驻站康复成员接受站点内系统化的康复服务,定期参加评估;居家康复患者则建立通话、上门随访、医护伴诊等服务机制。各德康驿站制定需求性、特色化的康复训练课程和活动导图,为每位驻站康复成员制订个性化康复计划,因时视情创新提供喘息服务。用好用足绘画疗愈、情绪脸谱、文创制作等方式方法,将成员的心理情绪和潜在能力与站点康复服务和社会功能参与等实现链接,积极开展“国风趣味运动”“自制工艺品义卖”等社交互动活动,既提升康复成员的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也将唤起更多社会力量对社区精神康复事业的聚焦、关注和支持。

三是夯实基础,完善服务内容。以康复训练、辅助性就业和家庭辅导三大服务功能为基础,在由专业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康复训练的前提下,推行“康复训练+三疗工作法”精神障碍患者照护托养模式,即“工疗+农疗+娱疗”三疗方式,开发适配新颖的康复活动,引导帮助有相应需求的患者,融入集体,提高自主能力,展现自身价值。例如组织开展“学会一项技能”主题培训活动,掌握加工制作手织编袋、串珠工艺摆件和扎染文化衫等手工技能;“参加一次乡村游”户外拓展活动,掌握乘坐公交、开垦农地、采摘水果、选购蔬菜等生活技能;“举办一次风采展示”文体特长表现,提高学员书画、歌舞、棋牌等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三)规范标准、完善配套,在营造持续优化上出实招

严格按照现行的常州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服务标准和康复指导标准3个标准要求,开展各类康复训练。

一是目标统一。组织各站点负责人和专业社工参加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培训班,对照常州市地方标准“德康驿站”服务规范,在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服务工作规范。在开展“德康驿站”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镇(街道),引导对象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力争促进患者病情复发率、致残率显著降低,自理率、社会适应率不断提高。基本建立以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二是推进统一。探索出台经开区推进“德康驿站”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相关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其中民政部门牵头协调推进;卫健部门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和数据信息核实;残联组织精康服务与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工作协调推进;财政部门结合需求合理编制支出预算;人社部门支持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和适配的公益性岗位。

三是考核统一。结合经开区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具有经开特色的服务规范监管和考核方案,明确各站点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原则要求、服务流程、服务方法、服务内容、合作资源、管理要求、服务评价与改进等内容,围绕基本设施建设、日常活动开展、制度建设及管理、台账数据质量和特色服务亮点等五个方面加强周期性现场考核考评,促进服务提升。

通过3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经开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工作体制机制更趋完善。首先,突破服务瓶颈,践行全方位服务。突破了以往条线部门“单一作战”的局面,使社区康复服务覆盖面、专业性都得到大幅的提升。通过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促进适应社会能力、恢复职业能力和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对精神障碍患者“身、心、灵”三方面的服务更加全方位。其次,社区参与增加,提升患者自信。随着精康服务的开展,有越来越多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愿意参与到社区康复活动中来。患者们通过社区康复活动找到朋辈群体、觅到倾诉对象,并在康复训练中学习自我照料,最终摆脱疾病、回归社会的自信心得到有效提升。患者家属也因为有专业医师和社工的支持,更有信心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更愿意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精神康复学员们还能够在社工们的帮助下,开展社区辅助工作,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共享单车整治等志愿服务,建立正面自我形象,提高个人信心,重建有意义的生活态度。第三,大众关注增多,减少社区歧视。常州经开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近年来被民政部、省厅市局领导关注和调研指导,《中国民政》《中国社会报》等省市、区级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不但激发了社区康复服务队伍的工作热情,而且使社会大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关注度逐渐增多,社区居民也渐渐改变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刻板印象,社区对精神障碍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也在逐渐减少。

精神康复服务的规划和提升

近段时间,《江苏省“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已经出台。根据部署安排,全省将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健全合理、服务主体组成多元、方法多样灵活、转介衔接顺畅有序、管理机制专业规范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为进一步落实《实施方案》,做好精康服务工作,有效改善和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促使精神障碍患者更好的回归和融入社会,常州经开区将积极探索和实践,为推动“精康融合行动”扎实开展提供更多常经开案例。

第一,着眼精准,畅通双向转介渠道。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转介机制,形成绿色通道,精准快速转介。一方面,优化转介信息共享机制。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现状摸底调查,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和康复服务对象信息档案;推进常州市德安医院与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康复服务站点及康复对象需求信息的收集、整合和共享,为康复对象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转介服务。另一方面,健全服务后转介机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的康复效果、疾病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等情况开展评估,经评估符合转出条件的,按照不同需求进行推荐辅助性就业或公益性岗位就业、申请其他类型社区康复服务、返回社区居住等转介服务,并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后转介情况做好登记结案留档。

第二,着眼多元,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统筹各类资源,丰富服务提升康复效果。一是供给主体多元化。鼓励优质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供给,引导口碑好、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强、服务质量高的品牌化社会服务机构发挥联动发展效应。二是服务内容多元化。因地制宜丰富服药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居家康复指导等基础服务内容。针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康复对象的特殊需求和特点,设计专门的康复服务内容。三是服务形式多元化。根据康复对象个性需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日间康复训练和照料、居家支持和家庭支援、同伴支持、患者家属专家交流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主动链接残疾人康复项目,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爱心企业等为康复对象提供过渡性就业、辅助性就业等就业机会。

第三,着眼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借脑借智,汇聚人才优势。一是加强专业人才挖掘使用。建立以精神防治医师、社会工作者为核心,以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社区康复协调员等为主的专业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队伍;依托医学康复资源等成立专家顾问团队,对社区康复工作给予专业化指导;建立社区志愿者团队,鼓励各方面社会力量为患者及家庭提供各类志愿服务,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供人力支持。二是强化从业人员督导培训。依据《常州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指导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从业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接受岗前培训、集中培训、跟踪督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从业人员参加年度培训情况作为绩效评价、项目验收等工作的重要考虑因素。三是提高专业人才保障水平。根据实际建立日常岗位服务评价和激励保障制度,对满意度高、口碑较好、康复效果好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优秀人才在职称评定或技能评定上给予倾斜考虑。

第四,着眼规范,优化服务支撑体系。强化标准支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规范。一是优化监管制度。引导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采取信息化、电子化方式适当记录服务过程、做好信息数据统计、保存台账资料,作为监管依据。通过设立监督电话、公示栏公告等方式,为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提供监督渠道,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改进服务。二是发挥宣传作用。通过社区精神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政策宣传、公益广告等方式,宣传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适应人群、康复措施、注意事项,提升公众对精神障碍和社区康复服务的认知度、接受度,引导社区居民接纳精神障碍患者。三是守牢安全底线。强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主体责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安全管理内容,强化日常康复管理。制定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定期组织落实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切实防范消除安全风险和隐患。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常州经开区将依托德康驿站提档升级,优化“一站一特色”全域覆盖的精康服务,逐步建立健全以精神障碍患者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机构为支撑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为精神障碍患者打造温馨的心灵港湾,努力推动精神障碍患者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和高品质生活。

回答网友提问

问答一:徐局长您好。我有一个表弟现在30多岁,前几年患有精神障碍,经过专业治疗再加上经常参加社区的精神康复活动,现在病情稳定,整个人的状态改善了很多,现在他个人也想就业,找找工作,减轻家里的压力,请问有什么相关的渠道吗?

答:网友您好,促进精神康复对象就业是帮助其重回社会的重要内容。现在社区精康服务站点在做好基本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的同时,也在不断的链接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就业资源,加强和改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同时,民政部门加强与人社、残联的联动配合,组织举办适合精神康复对象发展的技能培训,加大公益性岗位和辅助性就业推荐适配力度,促进精神障碍服务对象就近就便从事生产劳动。

问答二:徐局长您好。我家女儿现在20多岁,患有精神障碍,天天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也不主动和他人沟通。社区康复点的社工和精防医生也会上门进行用药指导和心理疏导,但是我还是向让女儿多出门看看,去参加参加社交活动,您看看有什么办法吗?

答:网友您好,您所述的情况可以向你所在的社区精神障碍康复点反映,服务点的工作人员会针对您女儿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服务,服务站点的社工、精防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增加上门服务的频次,加强沟通和交流,培养其兴趣爱好,逐步与您女儿熟悉起来,再邀请她参加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和集体活动,提高她与他人交流互动的意愿,帮助她逐步扩大活动范围,慢慢实现走出家门、进入社区、再转入康复站,通过长期的、系统的参与各类专业康复训练,她个人可以敞开心扉,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