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大家好:
我是来自常州市天宁区民政局的袁维鸿,很高兴能够在基层民政大家谈的直播间向大家分享工作。今天,我交流的主题是“‘助’在身边,‘暖’在心坎,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天宁探索。”
常州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之一,天宁作为主城区,截至2022年末,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13.6万人,占比也已经超过28%,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时间早、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化”的特点明显。
在天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近几年,我们紧紧把握老年群体需求,着力在解决老人“‘医’食住行”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探索。特别是近两年,我们在十余年助餐工作先行先试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摸排老人需求、挖掘服务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出台扶持政策,走出了一条“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慈善帮一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下面,结合工作实际,简要跟大家分享几个方面:
一、天宁区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现状
一是惠民生,谋划好“一餐一策”。经验带动实践。2010年,天宁区即在全市率先试点老年人助餐服务,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先后尝试了全区统一配送、“街道+社区”两级中心厨房、“片区包干”和“机构+”等助餐模式,为解决老年人“一餐”问题开创了试点经验。政策推动发展。在市级推动基础上,结合实践,区民政局从顶层设计入手,在“十四五”开局谋划、出台了一批老年人助餐服务的扶持政策。联合区财政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推进天宁区老年人助餐工作的通知》,明确天宁区在市级补贴的基础上,区级补贴每人每餐2元,镇、街道级补贴每人每餐1-2元。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天宁区老年助餐服务补贴的通知》,对提供助餐服务的机构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经验收后区级给予5-15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全年1-5万元不等的运行补贴;制定下发《天宁区老年助餐工作指南》,对于助餐工作的日常运营、管理、监督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二是办实事,布局好“一区一点”。助餐点布局合理。根据各板块、各区域实际,天宁区始终立足方便、快捷的布局理念,以“十五分钟”服务圈为原则,结合旧城改造的推进力度,不断优化和建设区域助餐点,除为本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之外,服务半径辐射至周边社区,这类配送的助餐模式占据天宁区助餐服务的60%。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助餐配送点54个(其中,养老机构助餐点有2个、社区食堂2家),覆盖7个镇(街道),80个村(社区),老年人步行到助餐点堂食或取餐平均时间5-15分钟,天宁区还将各助餐点绘入天宁区养老服务地图,方便老年人查找并接受服务。机构、餐饮企业资源加持。依托镇(街道)养老机构、餐饮企业资源,为周边社区(村)的老年人开展堂食或者配送餐服务。如:天宁街道从2019年起探索与养老机构(红日家园老年公寓)及餐饮企业菜根香怡康店合作,设立老年人助餐点,至今运用情况良好;又如:青龙街道与辖区皮掌柜餐饮合作,在店内设立老年助餐点,深受周边老年人欢迎;再如:安信颐和颐养中心利用机构食堂为红梅街道翠南社区助餐点提供配餐服务。
三是多渠道,探索好“一厨一店”。“中心厨房”担重任。依托村(社区)老年食堂升级为镇(街道)中心食堂,为周边村(社区)甚至更多社区(村)的老年人开展堂食或者配送餐服务,如,茶山街道于2018年8月正式启用了街道级中心厨房,面积约100平方米,总投入80余万元,配有制作间、配餐室和餐厅。街道购置了电瓶三轮车,由送餐员送至各个村(社区)的助餐点,老人可选择在助餐点用餐或者取餐后回家食用,对于特殊困难群体,由各村(社区)志愿者送餐上门。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镇(街道)级中心厨房3个,面积从100平方米到300平方米不等,平均投入建设资金100万元,各中心厨房为全区各助餐点配送餐量占比达到35%。“共享食堂”求创新。通过社会资本对原有餐饮门店进行提升改造,打造面向全年龄层的社区嵌入式“共享食堂”门店。如,与省供销社合作的“添宁社区食堂”,是天宁区首个面向全年龄层人员开放的社区共享食堂,自2023年7月以来,日供餐量已超过400份,其中老年人占比45%。与龙城灶(常州)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合作的“茶饭小馆”社区食堂,日均打卡人数超过2200人,其中老年人占比80%,获得了省民政厅谢厅长的调研肯定。嵌入式共享食堂,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给予老人更好的就餐环境、更多的品种选择,更利于助餐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促发展,服务好“一老一特”。老年群体享普惠。天宁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有2.16万,利用助餐信息化平台,我们采取线上预约、线下扫码或刷脸,组建起“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运营单位+志愿者+助餐单位”五方协同的服务机制和团队,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助餐服务网络,真正打通老年人助餐服务的“最后一里路”。截至目前,全区老年人每天总用餐约4500余人。特殊群体享特供。针对糖尿病、三高等特定慢性病的老人和患有特殊疾病的残疾人,我们还定制了低糖、低盐、低脂的特定餐,经调查,每日特定餐的供应量大概占总出餐量的15%。立足民政救助、惠民的基本职责,我们还号召助餐企业对于有临时困难的特殊困难人群,开发提供了“临救餐”,用一餐热饭,暖一个人心。
五是强落实,立足好“一保一管”。强经费保障。区民政、区财政以文件形式,保证年度省、市养老服务专项资金中有部分专用于老年助餐设施建设补贴以及企业运营补贴。根据年助餐量,每年从天宁区慈善分会募集的慈善基金中拨付200-300万元专款用于老年人助餐补贴,各板块结合慈善工作站、慈善互助基金建设,将募集的部分善款用于助餐补贴。同时,我们还鼓励餐饮企业通过价格让利、适度补贴等方式回馈社会,服务老年人。强日常监管。经区市场监管和民政条线审核,联合发布《关于天宁区老年人助餐企业名单的公示》,吸引一批具备相关资质、诚信经营、管理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年度等级在C级及以上、符合餐饮行业管理要求且乐于从事公益的社会餐饮企业,作为老年人助餐定点服务机构,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务。第一批入库的企业共有23家,属地板块、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定期对入库企业实行联合监管,根据联合检查(抽查)情况、助餐信息化平台第三方回访以及第三方满意度调查形成助餐企业“黑白榜”,每年淘汰一批经营不善的企业,增补一批优秀企业,努力确保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二、天宁区老年助餐服务实践中遇到的几点问题
在天宁区,各板块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还有很多“暖胃”又“暖心”的助餐服务行动:比如红梅街道北环社区,通过五社联动,借助公益慈善资源和社区志愿者的力量,探索开设“敬老厨房”,每周一次,邀请30名老人共进午餐,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馨;兰陵街道天安河滨花园社区结合老小区改造,在便民服务中心专辟了一处空间作为“共享厨房”,这里也成了邻里间施展厨艺的“舞台”;郑陆镇焦溪社区考虑农村路远,与物业联动,设置多个取餐点,让老人们出门即取,免去奔波之苦。但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助餐工作要实现优质服务,需要在配餐、加工、预约、配送、处理应急事件等各个环节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但目前服务企业工作人员基本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同时,基层村(社区)工作人员也有将助餐工作视为额外工作的想法,有时不太愿意配合做好助餐政策宣传、信息登记、沟通协调等基础工作,导致难以保证助餐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是跨区域享受助餐难以保障。目前助餐政策一般以县(区)为单位组织实施,服务对象、补贴标准等不尽相同,一是容易产生互相攀比等矛盾,二是暂时无法满足人户分离等老年人跨区域、甚至是跨市享受助餐服务的需求,易引发投诉。
三是规范化服务程度不够。助餐工作主要服务老人,在营养搭配、加工制作、就餐环境等方面应该比一般社会餐饮企业有更严格的要求,但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老年助餐相应的服务标准,其规范化服务必然“打折扣”,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
三、未来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老年助餐服务现在已经形成多模式的发展格局,但是面对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群体助餐需求日益扩大的局面,如何打造全方位覆盖的助餐服务体系,更好的解决老年群体的吃饭问题是老年助餐服务未来所面临的难题。在下一步工作中,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必须要从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做起,从满足“口福”入手,全面打造便利可及、覆盖广泛、服务优质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
一是服务网络布局要更加体现优化和完善。全面打造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服务规范、安全有序、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进一步升级助餐设施,坚决围绕“十五分钟就餐服务圈”合理布局,每年持续新建、改造一批标准化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持续构建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长效助餐机制,继续支持养老机构、连锁化餐饮企业、物业服务企业等不断完善老年餐饮服务。注重城乡统筹,充分考虑农村老人配餐服务开展的实际,运用更有效的途径为有助餐需求的农村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服务。
二是服务模式探索要更加体现创新和多样。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推广“特惠+普惠”、“公益+市场”运营模式,让企业可持续运营,能够自我造血,让政府可惠及百姓,能够把实事办实。因地制宜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因势利导统筹养老服务载体,因人而异针对老人需求匹配个性化、特色化餐饮,积极将成熟的、有效的助餐模式根据各辖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广泛复制,同时,与品牌餐饮企业或实力较强的社会组织合作,探索品牌老年助餐连锁运营,长效落实“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慈善帮一点”的多方接力式用餐补助机制,鼓励慈善资源优先用于老年助餐。
三是服务能力打造要更加体现智慧和高效。通过智慧科技的方式做好老年助餐支持,激发社会活力,完善助餐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智慧助餐,通过大数据、小程序等设施设备,提供“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和服务监管。落实助餐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将评定结果与助餐企业服务资格、补贴挂钩,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常态化开展培训和联合督查,通过随机巡查、明察暗访、抽样监测等方式保障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通过考核、督查结果给予一些运行的补贴激励,也可尝试举办一些评选,给予一次性的奖补奖励。
四是服务扶持政策要更加体现合力和联动。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要充分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好先补供给还是先补需求的关系,摸清底数,将供给数据有效传导到需求方,让供给撬动需求。还要探索如何形成合力机制,打通地域的界限,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比如说常州餐饮具有良好的基础,那只要某一家餐饮店加入了我们服务企业白名单,就可以让老百姓到哪里吃都可以。有可能老人住在天宁区,今天去附近周边哪儿玩一下,边上有个银丝面馆,老人随时也能去刷卡或者刷脸吃一顿。
五是服务志愿培育要更加体现积极和广泛。应该充分发挥互助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从组织化、专业化的角度进行培育,让志愿组织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持续,比如要注意培育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力量,目前,天宁有“邻里互助”等老年互助服务项目,就是充分发挥了老年人自身的力量,实现以老助老,这样不仅减少社区组织、家庭其他成员的压力,更为每一位参与互助的低龄老人再次融入社会搭建了平台,使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充实。在老人们互助帮扶、志愿服务的带动下,社区敬老爱老、互助友好的氛围也会更加浓厚,也将影响更多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家家有老、人人会老,老年助餐服务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最直接有效扩大普惠养老生活的一项服务。虽然,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老年助餐服务的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在不间歇的探索之下,老年助餐服务在未来定能打破困境,突出重围,为老年群体创造属于他们的一片“食海天地”,从而全面提升全社会基本养老服务水平,牢牢托住老年群体的幸福晚年。
回答网友提问
1、问:我是茶山街道清凉新村的居民,之前街道的助餐都是送餐上门的,现在听说街道新开了可以到现场就餐的社区食堂,请问我是否可以临时改去社区食堂现场用餐?有什么要求吗?可以同样享受补贴吗?另外,我想问一下天宁区是否还会在其他街道开办社区食堂?
答复:天宁区户籍的有用餐需求的六十周岁以上老年人携带本人户口簿和身份证可以到户籍所在地村或社区进行登记,享受所需的助餐服务。朱女士可以选择送餐上门,也可以改去街道社区食堂现场用餐。目前社区食堂采取的是现场刷脸服务,因此需要朱女士携带本人户口簿和身份证提前到所在社区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和人脸录入等基础信息的办理后即可在社区食堂现场用餐,同样可以享受市、区、街道三级相应的补贴。目前天宁区已有两家社区食堂,第三家正在建设中,后续也会根据辖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积极发动和对接社会资源,新建更多的社区食堂。
2、问:我是一位天宁区户籍的老人,享受政府助餐补贴,现在去社区领取午餐的时候每次需要扫码,有时候我身体不舒服,想让其他人临时去代拿,社区说必须本人来领取,是为了防止有人冒领。请问有什么好的办法?
答复:老年助餐工作既要方便用餐老人,又要做到规范管理,把助餐补贴真正用到老年人身上。目前,我区老年助餐工作主要分为两种模式:社区助餐点配送和社区食堂现场点餐。对于社区助餐点配送的老年人,一般是老人自行前往站点现场扫码后领取午餐,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支付一定配送费用后由助餐企业直接配送上门。如果老人临时无法现场取餐的,可联系所在社区,由志愿者提供送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