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张家港市民政局局长何俊,很高兴来到《基层民政大家谈》云讲堂,与大家分享张家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承续传统 守正创新 高标准构建“12345”未保工作新格局》。
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是县级民政部门一项既传统、又创新的业务工作。说到传统,主要体现在,儿童福利工作在建国初期就有,从最初社会救济关注的“无依无靠,无法维持生活的儿童”;到改革开放之后,婚姻法、继承法、义务教育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等法律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对儿童的权益给予肯定与保护;再到2010年,我国的第一项儿童福利津贴制度——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津贴正式设立;近期到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等文件,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儿童福利正在从补缺型向普惠型与保护型迈进。谈到创新,主要体现在,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未保工作进入国家保护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未保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未保工作。协调机制具体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承担。法律赋予了民政重要职责,要求民政协调推进好未保工作,要主动转变工作方式,通过制定政策、出台标准、监督落实情况等,探索建立未保工作新体系。因此,既然国家和时代把责任赋予了民政,我们就要义不容辞、主动作为、履职尽责。
少年儿童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重的牵挂之一。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方面要切实做好与儿童事业发展有关的各项工作,关心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让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都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新形势下推动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尤其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以来,张家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工作,积极落实党中央的决定部署,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长远战略上认识儿童工作,推动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市上下以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市”为契机,在体系建设、制度创新、保障完善、服务拓展上协同发力,构建“12345”未保工作新格局,全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相关工作成效被新华社、江苏卫视等7家省级以上媒体集中宣传报道。2021年,张家港市民政局获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
下面,我就张家港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向大家作一介绍。
第一个方面:坚持“一条”主线,完善组织架构
未保工作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社会民生工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做好新时代未保工作,需要以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统筹推进。
(一)组织领导更加有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建立统一指挥线,率先设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市未保委,明确由市委政法委书记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共同兼任副主任,构建形成了民政、司法“双引擎”推进机制。区镇、街道和村(社区)同步成立了未保委(领导小组),市、镇、村三级未保工作协调机制率先实现了全覆盖。市民政局率先单独设立了未成年人保护科、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中心,专门负责全市未保具体事宜。
(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推动将构建未保工作体系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市年度绩效考核、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内容,切实把未保工作的“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连续两年分别将未保中心改造工程、未保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每季度召开未保工作例会,全力破解未保领域各项难题。由市未保办牵头,连续3年开展未保集中宣传月活动,形成长效宣传机制。
(三)配套政策更加完善。聚焦未成年人家庭教育、预防犯罪、心理健康、强制报告、从业查询等领域,聚焦未保工作站、儿童“关爱之家”、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等阵地,聚焦突发困境、心理困境、监护困境、困难涉案涉诉等对象,配套制定涉及未保的专项制度、阵地建设、关爱服务等政策文件20余个。
第二个方面:紧扣“两类”需求,聚焦兜底发展
立足未成年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兜住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推动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幼有优育”的重要内容,是引领未成年人同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以解困为基,落实兜底保障。稳步提升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我们建立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物价补贴联动、主动发现等工作机制,常态化做好困境儿童精准排查和保障工作,目前在册困境儿童574人。落实落细监护职责。在全省率先开展“指定监护权儿童服务规范”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积极探索实践,儿童福利院长期照料指定监护权儿童2名。开展教育资助工作,主要涵盖教育的国家助学金、民政的“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总工会的困难职工家庭学生助学项目、团委的“希望之光”国泰奖学金、残联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学生教育助学补助项目、市慈善总会的“共享阳光 慈善助学”项目等,全年惠及1.3万人次。推进医疗保障工作,动员18.9万名学生儿童参加医保,将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体系,新增儿童I型糖尿病、儿童孤独症以及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三类门特待遇。率先实施困境儿童综合险,保险赔付率最高达87%。做好康复救助工作,全年为750名残疾儿童及家庭,提供就近康复服务、辅具适配服务、喘息服务和康复帮扶等。
另一方面,以增能为重,促进全面发展。出台《困境儿童个案管理服务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实现困境儿童个案管理分级服务全覆盖,为困境儿童“一对一”配备儿童社工,提供个人成长类服务、家庭支持类服务,累计开案2140例、提供专业服务超1.4万人次。在全省率先成立独立建制的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全面指导全市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定制全学段家育心育指导系列课程130个,年均组织家庭教育相关活动100多场次,接听咨询、安抚疏导超1000例。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制定《“三色花开 苏童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各实践基地累计开展活动2100余场,接待学生超6.8万人次,有效地推动了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里我举个直观的案例,来反映张家港“兜底保障+全面发展”工作思路的成果。
小玉(化名),父母均为重度残疾,小玉按规定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后,市民政局安排儿童社工提供个案管理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儿童社工发现小玉生活状况堪忧,经常处于无人监护的状况,便将实际情况报送给了儿童主任,经过镇、村充分商议,决定由村委会向人民法院提起申请更换监护人的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指定我市儿童福利院为小玉的监护人。2019年7月,小玉在市儿童福利院开始了新的生活,市未保中心(儿童福利院)在提供生活照料的同时,开展心态疗愈、互动实践、家庭融合等活动,链接社会资源辅导功课,积极协助其适应新的环境。在今年的中考中,小玉取得了629分的好成绩,顺利被重点高中录取。
第三个方面:夯实“三项”保障,筑牢工作基础
我们持续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力度,多措并举在资金落实、阵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切实将未保工作相关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精心打造平台阵地,悉心培育人才队伍,有效提升未成年人保护水平。
(一)在资金保障上聚力。民政、教育、医保、残联等部门主动保障困境儿童、病残儿童、困难学生,确保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和医疗救助、残疾儿童康复和教育救助等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全年发放补贴超2600万元。各部门、各单位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关爱保护等服务,每年支出未保业务经费超1000万元。市慈善总会设立未保专项基金约100万元/年。同时,鼓励沙钢集团、永钢集团等爱心企业捐赠超1.67亿元,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引导未保领域社会组织研发“一平方米未来”等24个公益产品,累计募集善款超100万元。
(二)在阵地保障上着力。专项投入750万元,升级打造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中心。统筹部门、群团、社会等阵地资源,围绕“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领域,挂牌“三色花开 苏童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48个。发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工作指引》,高标准打造未保工作站11个,每年开展“线上+线下”服务超3.4万人次。此外,我们建成融合教育资源中心42个、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100家,16所学校、4家医疗机构开展儿童友好试点。
(三)在人才保障上发力。选优配强村级未保工作队伍,村(社区)妇联主席兼任儿童主任。培养了23名儿童督导员、251名儿童主任、42名儿童个案社工、102名公检法司办案专员等基层未保工作者队伍。在全国县(市、区)率先成立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志愿者协会,创新制定未保专业领域志愿服务指导手册,目前共有未保志愿服务团队210个,未保志愿者4.5万名,各类未保志愿服务活动占全市志愿服务活动总数的近15%。
第四个方面:实施“四大”路径,提升整体水平
我们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完善相关制度、谋划相关工作,将法治、标准、专业等理念贯穿到未保工作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全面提升未保工作法治化、专业化、项目化、信息化水平,为创建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未保工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法治化建设。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市人大针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公检法等部门积极推行“一站式”询问关护机制,公安、人社、文体广旅、市场监管等部门积极开展未保领域酒店住宿、网吧娱乐、合法用工、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系列专项执法检查,市检察院依法发出涉未成年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民政、教育、司法等联合制作《卫小未的一天》未保普法动画视频,通过知识竞答方式,吸引全市中、小学生及家长7.2万人参与答题。
(二)增强专业化能力。我们组建了市未成年人保护专家库,招募家庭教育、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社会工作、心理健康、医疗康复、儿童保健、新闻传媒等领域专家,形成跨专业合作模式。持续细化未保中心、未保工作站的工作流程、方法手段、标准要求等,成功培育未保领域社会组织11个。连续3年实施未成年人保护专业能力提升项目,研发6套线上培训课程。每年开展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儿童社工实务技能竞赛,坚持“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理念,将实务技能竞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基层未保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坚持项目化推进。支持市未保委成员单位在各自领域创设未保方面的品牌项目,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创新打造“三色花开 苏童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法爱护航”家长学校、“爱立方”青少年维权、“幸福家长驿站”家庭教育、“梦想改造+”关爱计划、女童保护、“青少年暑托班”等项目,惠及全市16万未成年人和20多万个家庭。
(四)完善信息化应用。今年,我们将建设“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服务平台”列入民生实事项目,计划投入70万元,建成集基础信息交互平台、协调指挥管理平台、个案服务管理平台、宣传教育推广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云平台,实现未成年人精准画像、综合监管未保领域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等功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未保工作深度融合,增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整体性、联动性。
第五个方面:畅通“五重”机制,形成保护闭环
我们始终坚持未成年人特殊保护、优先保护,聚焦解决未保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单向发力到闭环施策、从条块分割到整体联动,推动形成上下贯通、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未保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构筑关爱保护屏障。
(一)监测预防有“广度”。坚持树立“防患于未然”的理念,从源头上清除侵害未成年人的各类隐患。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儿童社工、网格员进行定期走访、动态监测等,及时掌握困境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组织开展“学习做家长”“亲子嘉年华”等特色活动,累计组织家长培训95次、参与家长904人次,吸引4000余名未成年人参与,通过家长共学、亲子互动等方式,督促、协助监护人强化保护理念,改善家庭成长环境。
(二)发现报告有“速度”。建立多渠道发现机制,及时发现受侵害未成年人,开展识别发现、干预保护等专项培训,纳入教师、警察、医生、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儿童社工、网格员等重点行业岗前培训、年度培训。专门制作“未成年人保护热线主题宣传海报”,组织市未保委成员单位广泛播放、投放宣传,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宾馆旅店、车站码头、社区村镇、公园景区等场所,实现全覆盖张贴。同时制定未保热线接听和回应规范,减轻伤害事件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影响,累计接听报告案例97例。
(三)评估介入有“精度”。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发了“E—益童家园”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系统,组建专家评估团队,从自身状况、家庭经济、监护能力、成长环境、资源情况等5个维度、10个模块、172项指标,对困境儿童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制定ABCDE等五个等级的服务菜单。
(四)应急处置有“力度”。我们构建了突发困境未成年人联动保护模式,建立了个案会商制度,当遇到政策法规未明确规定、部门职能边界不清等疑难个案问题时,市、镇两级未保办集中相关职责部门力量,通过会议形式进行专题会商,寻求最佳处理方式、形成最优解决方案。市、镇两级累计组织个案会商42次,为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提供专项服务。
(五)干预服务有“深度”。针对突发困境、监护困境未成年人等特殊个案,通过协助申请救助、进行临时监护或长期监护、开展个案服务等方式,由儿童主任、儿童社工跟踪服务。全市累计干预突发困境未成年人86名,庇护未成年人58名。
这里,我再简单举一个体现合力保护的真实案例。
2022年4月,我市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小涵(化名)身上有大面积烫伤且未就医,疑似遭受监护侵害,工作人员报警并报告至未保中心。接到报案后,未保中心安排儿童社工协助警方将小涵紧急送医救治。因案件较为复杂,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民政(未保中心)、妇联等成员单位2次组织召开个案会商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医院为小涵开通“绿色通道”,紧急救治和特别看护;法院出具《人身安全保护令》,由公安机关将小涵送至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进行临时庇护;同时,出具《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组织家庭教育师对妈妈进行心理疏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公安局邀请未保中心儿童社工担任“合适未成年人”协助办案;未保中心跟进服务小涵及家庭;学校老师在线辅导小涵学业;社会组织募集玩具、“爱莎公主裙”等,满足小涵的微心愿。2022年5月,未保中心在征询小涵及其妈妈的意愿后,联系小涵外祖父母,并在公安机关办理了书面交接手续,结束了临时庇护。后续我们仍然持续关注着小涵的成长情况。
我们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合、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共同关爱”的工作思路,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妇联、区镇(街道)、村(社区)进行了多方联动,制定个性化保护方案,引入社工、心理咨询、家庭教育指导专家等多方面专业社会资源,贯通闭环保护全流程,纠正母亲的错误观念、偏差行为,改善家庭监护和教育环境,多维度为未成年人顺利回归正常生活与学习提供帮助,实现关爱保护目标。
下一步,张家港将锚定“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目标任务,先行先试、加压奋进,努力开创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局面。聚焦“系统化”推进,健全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临时监护和长期监护工作制度等。聚焦“规范化”建设,落实未保机构建设和服务指引,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儿童友好医院创建,做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家庭教育指导站品牌。聚焦“精准化”服务,围绕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违法犯罪、遭受侵害等问题,探索建立相应评估标准,深入实施个案管理服务,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回答网友提问:
问题一:刚才您提到的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张家港是如何推进的,成效如何?
2022年10月,张家港成功申报“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建设试点地区。我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庭尽责、学校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深入推动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一是构建长效机制。发布《张家港市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和职责,创新推行“1+5N”运行机制,有序组织未成年人走进基地实践学习。制定《张家港市“三色花开 苏童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将实践基地的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年度考核。
二是夯实工作基础。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凝聚政府、部门、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强化人才、阵地、平台等要素保障。创新实施未成年人保护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制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领域志愿服务指导手册,为42名儿童社工、210个未保志愿者团队提供工作指引。统筹部门、群团、社会等阵地资源,建成实践基地48个。开发“三色花开 苏童成长”信息管理平台,网站累计注册人数7.4万人。
三是提升关爱质效。精准聚焦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向实践基地注入普法教育、心理咨询、权益维护等专业服务力量。精心设计制作成长护照、实践活动地图、探秘任务卡等专属工具,组织学生在周末和假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开展认知、体验、互动、感悟等活动。实践基地通过“迎进来+走出去+共体验”的形式,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文明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问题二:一直以来,困境儿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象,张家港在开展“一对一”个案服务方面,主要是怎么做的?
2017年起,我市聚焦困境儿童成长环境和个体需求的差异性,以促进困境儿童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创新实施困境儿童个案管理分级服务项目,陪伴困境儿童及家庭共同成长。
一是服务方法突出“专且精”。在困境儿童个案管理分级服务中,通过以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为服务枢纽、以儿童社工为服务主体、以志愿者为服务补充的团队架构,常态化递送15项基本服务和21项个性服务,确保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的儿童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和精准的帮助。
二是服务范围突出“广且全”。我市率先实现困境儿童个案管理分级服务全覆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专职儿童社工提供“一对一”专业服务,累计开展困境儿童分级评估2140例,开展线下服务1.4万人次、线上服务8900人次。实施突发困境未成年人干预保护,累计接受转介个案86例,提供干预保护服务681人次。
三是服务内容突出“多且优”。立足全面发展的视角,促进困境儿童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家庭养育功能的改善,研发“一平方米未来”“书的盒子”“安心女童”等24个公益产品,通过社会倡导整合优质的公益慈善资源,以儿童为中心,有序回应困境儿童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
四是服务成效突出“好且实”。自个案管理分级服务实施以来,个案对象风险分级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困境儿童的家庭复原力普遍呈上升趋势,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困境儿童的学业成绩和个人综合能力呈持续上升趋势。据统计,困境儿童的普通高中录取率,已从2018年的17.65%提升至2023年的41.67%。
以上就是我今天交流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还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