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强】坚持“四个服务” 激活发展动能 积极探索苏州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3-09-22      来源:苏州市民政局  


点击播放视频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我是苏州市民政局 严强。非常荣幸参加“基层民政大家谈”云讲堂活动,和大家分享苏州民政部门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成果。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坚持“四个服务”,激活发展动能,积极探索苏州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新实践》。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一下苏州社会组织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萌芽初创期:上世纪初,苏州出现社会组织民间雏形,苏州丝绸业同业公会、苏州市民公社等陆续成立。1985年10月,改革开放后苏州成立了第一家社会组织——电镀行业协会。

二是稳步发展期(2001-2010):首次召开了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会议,正式实施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创立了全国首家以党员命名的帮扶困难群众基金会。启动社会组织等级评估项目,推动社会组织“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

三是改革创新期(2011-2020):探索建立公益创投新模式,召开了苏州市首届慈善大会,成立了全省首家设区市社会组织党委,率先启动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全覆盖试点,率先实施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社会组织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四是高质量发展期(“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探索完善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不断丰富拓展社会组织“四个服务”功能。

第二部分,重点分享一下苏州的新实践:

(一)聚焦服务国家,引导社会组织在服务重大战略中彰显新担当

一是高标准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长三角一化体战略部署和党中央、国务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省厅的有力指导下,2021年开始苏州连续举办了两届“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苏州大会”。来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20余家中心城市的民政部门、超过4500家社会组织、共计6万余人,通过线上线下、互联互动方式共襄盛举、共谋发展、共描蓝图。2021年苏州市民政局牵头,联合长三角12个城市签定《推进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合作机制》《推进长三角社会组织党建合作共建协议书》。大会荣获了全国“2021年社会组织十件大事”。2022年,苏州、湖州两地民政部门及社会组织共同发布《社会组织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指导手册》,为社会组织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遵循和借鉴。

二是高站位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今年7月,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党建引领千社联万家”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鼓励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数量多、门类全、覆盖广的优势,聚焦产业就业开展精准帮扶,聚焦乡村重点任务开展公益帮扶,聚焦优势特色开展示范帮扶,助力全市50个重点帮促村高质量发展。经过深入摸底、调研、筛选和广泛动员,形成了“一库两清单”,即重点帮促项目需求库、结对困难家庭需求清单、挂钩帮促项目认领清单。目前,重点帮促村的60余项需求已全部认领完毕并签约。同时,重点支援西部地区和贫困山区开展助教、助学、助老、助困行动,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1.18亿元,开展帮扶项目498个,受益人数达41万余人。

三是高水平落实结对帮扶合作机制。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口帮扶工作的要求,市民政部门建立了与阜阳、信阳、宿迁三地民政领域交流协作的机制。分别与三地民政部门签订了结对合作帮扶框架协议,以“资源互补、市场共享、务实合作、协同发展”为原则,通过健全机制、搭建平台、撬动资源、共享信息、合作研讨等路径,共同推动两地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谋划开展“暖心行动”和“牵手活动”,大力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对口合作,探索慈善力量和社工机构参与对口合作,有效促进资金、资源、项目、人力向更需要的地方和环节流入。据统计,全市73个社会组织投入外地精准扶贫帮困项目资金约4500万元;7家品牌机构参与民政部“牵手计划”,与安徽、河南地区的组织结对,持续开展业务交流与支持合作。

(二)聚焦服务社会,引导社会组织在优化社会治理中展现新作为

一是多举措促进稳岗就业。苏州市民政部门持续引导社会组织和有关社会力量,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多层次搭建就业平台、多方位提供就业服务,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近期,联合人社部门举办了苏州市2023年夏季高校毕业生就业暨见习洽谈会,组织了98家社会组织及会员单位参与现场招聘,带来1455个优质岗位,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高质量就业。举办了“云端送岗就在苏州-社会组织专场”招聘会,多家社会组织提供了批量的就业岗位,90余万人线上参加招聘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社会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近500场次,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692个、就业见习岗位479个,实际已招聘高校毕业生分别为325人、345人。此外,还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的会员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招聘岗位2224个。

二是多维度推动社区治理。针对基层治理力量薄弱、人手紧张、工作繁忙等实际问题,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在试点探索方面,确定15个镇(街道)为市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观察点,总结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全市社区社会组织布局进一步优化、质量进一步提升、作用进一步发挥。在机制建设方面,建立“五社联动”协同机制,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让各类社会力量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目前,已基本形成项目化为载体、社会化为特质、专业化为支撑的“五社联动”工作体系。全市扶持发展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其中民政部门支持超过50%。太仓的“政社互动”进入了4.0版本。在促进作用发挥方面,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建设,引导广大社区社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提供生活服务、开展公益慈善、促进居民互助、化解社区矛盾纠纷等方面优化公共服务、创新社区治理。全市登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达到了2万余家。

三是多方位助力慈善事业。今年上半年,全市慈善组织184家,募捐款物超3亿元。在创新慈善模式方面,积极鼓励设立慈善信托,引导慈善组织打造“慈善+互联网”新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慈善事业,让慈善资产实现“自我造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备案18笔、资金规模超3.2亿元,涵盖扶贫、教育、养老、医疗、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在丰富慈善主体方面,创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跨界合作新模式,建立社区基金会,既解决了基层社区治理资金资源不足难题,又为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活力。目前苏州全市97个镇(街道)、881个村(社区)均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引导慈善资金6000余万元。在拓展慈善内容方面,除传统的扶老、帮困、助残改善等慈善项目外,还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开展生态公益项目和就业扶贫等,如全市建立11个生态公益基金,涵盖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绿色低碳等内容,对接慈善资金1000余万元。

(三)聚焦服务群众,引导社会组织在民生保障中发挥新优势

一是做兜底保障的辅助力量,救助困难群众。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政府兜底保障和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帮扶的有效衔接,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在对困难群众救助和服务中主动补位、加强联动。在摸排对接方面,持续开展民政领域困难家庭的信息的摸排梳理,并发动社会组织结合自身优势进行针对性帮扶,在最近的一次摸排行动中,梳理摸排出城乡低保等各类困难群众8.3万人,已参与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281家。在项目化推进方面,深入实施社工服务“星火计划”,设计推出由社工机构、社工人才主导的专业服务项目,累计开展活动近5000次,惠及特殊困难群体1.3万余人次。张家港市、相城区分别打造“港好助你”“共筑‘相帮扶’、打造‘城温暖’”社会救助关爱品牌,相城区救助品牌入选民政部2022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深入推进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市持证社工超2.1万人,社工机构达191家,获评省级以上社工领军人才19人,全国社工示范机构2家。大力开展“支部建在站上”专项行动,实现社工站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培养了一批兼具红色事业与专业素养的社工人才。每年举办社会组织分类培训,强化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做应急救援的补充力量,守护受困群众。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应急救援、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的成立和健康发展,切实发挥其作用。在疫情防控中,全市社会组织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召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面融入城乡社区抗击新冠疫情联防联控,在组织防控、舆情引导、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苏州市民政部门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全市社会组织捐款累计超过5亿元,捐物近4000吨,提供服务达20万人次。在抗灾救灾中,在全国多地受台风“杜苏芮”影响,遭遇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时,在民政部门的宣传发动下,苏州市社会组织积迅速组织救援人员携救灾设备和物资赶往灾区一线,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助力抢险救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与本次救灾的社会组织近20家,累计捐赠资金570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约92万元、协助转移受灾群众3900余人。

三是做美好生活的支持力量,造福广大群众。我们在工作的谋划阶段、制度建立环节,就注重引导社会组织为群众提供多元服务。如在打造“慈善同心·志愿同行”慈善品牌的同时,推出“暖·帮扶”“优·治理”“助·防疫”“美·家园”“急·救援”五大行动,广泛覆盖不同群众的服务需求。引导“社区慈善基金”开展“兑现微心愿”“有益思集市”等118个多元化项目,涵盖扶老、帮困、村居环境改善等各个领域。以生态公益基金为支撑,开展“慈善助力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慈善作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四)聚焦服务行业,引导社会组织在促进行业发展中取得新成效

一是做助力产业发展的加速器。苏州行业协会商会发展迅速,门类逐步齐全、实力不断增强,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去年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强化机制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发展的工作意见》,明确了“八个一”的要求。通过优化提升14个已有的行业协会,新设立登记11个行业协会,目前已形成“一集群一协会”的模式。为进一步激发细分领域行业协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我局牵头制定《关于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行业协会高质量发展的七条措施》,简称“苏七条”,明确了“优化管理服务、加强平台建设、夯实人才基础、落实财税扶持、支持服务购买、强化行业自律、深化品牌创建”七项具体举措。目前,25家行业协会(联合会)集聚了上市公司191家、龙头企业308家、专精特新企业292家、高新技术企业1127家,主办或承办国际性活动6场、全国性活动76场、全省性活动278场,共同助力全市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

二是做优化营商环境的传导器。紧紧围绕我市“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巩固最佳比较优势”目标,着力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发挥枢纽功能,将政府的营商相关政策向企业传达到位、将企业困难及诉求向政府反馈到位,持续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方面,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方向,支持新兴行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建立起公信力强的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发布《苏州市社会组织登记工作指引》,逐步实现审批材料清单化、审批流程标准化。及时向全市行业协会商会转发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汇编(2022)》,引导行业协会商会认真研究稳住经济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减税降费等相关政策。在涉企收费整治方面,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减轻企业负担,围绕减免、降低、规范、查处、通报等“五个一批”重点任务,有效开展清理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降低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规模,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行为。2020年以来,全市行业协会商会减免、降低、规范涉企收费超过1.32亿元,惠及会员企业4.3万余家。

三是做引领行业前进的方向标。鼓励各行业协会商会跟踪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常态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行(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行业协会商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在行业标准化建设方面,鼓励引导各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利用扎根行业、贴近企业和聚集专家团队资源的优势,积极参与行业政策制定和行业制度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管理制度等提供智力支持。如市电梯业商会承接《苏州市电梯安全条例》立法项目,编制《苏州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乘客电梯选型配置要求》,解决苏州市电梯安全监管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在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搭建方面,支持行业协会搭建产业对接交流平台,与全国性、全省性、区域性社会组织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产业链、价值链相互嵌入、共同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如市光子产业联合会与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签订“光子产业协同创新与应用示范战略合作协议”,助推光子产业跨区域、跨学科、跨行业协同创新发展。在整合链接行业发展资源方面,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如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推动会员企业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成立产学研实训基地4个。引导社会组织为会员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如市智能车联网行业协会推动成立由苏创投、工商银行、先导产投共同发起,总规模50亿、首期30亿的智能车联网产业基金,为初创期企业研发阶段提供投融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基金。

第三部分,关于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上级部门安排部署,借鉴沪广深等先进地区经验,结合苏州社会组织发展实际,通过“六个一”务实举措,推动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一套政策体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苏州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厘清新发展阶段社会组织的发展定位。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大局工作,在“苏七条”基础上,全面系统研究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方式、路径和效能,制定出台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奖补政策文件,不断推进社会组织发展科学布局、精准发力,构建社会组织新发展格局。

二是形成一股协同合力。加快推动形成社会共识,强化各部门履职尽责、齐抓共管、密切协同,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关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将政府做不了、不擅长、不便做的事务交由社会组织完成。同时,正确处理好社会组织非营利性和市场化竞争的关系,鼓励社会组织主动适应市场竞争,营造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是创新一批对接机制。建立“苏州市社会组织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尽快实现社会组织资源、服务的供给端,与政府、基金会、企业的需求端精准对接、互联互动。该平台建成后,将面向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符合条件的购买主体和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供双方发布、查询和使用购买服务的相关信息。鼓励、支持优秀社会组织跨区域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做大规模、做响品牌。

四是成立一个智库平台。积极策划、推动四方共建“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研究院(筹)”,将其打造为长三角地区社会组织研究领域的专业智库、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支持平台、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服务载体,主要发挥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学术出版、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成果转化六大功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

五是建立一个专项基金。建立“苏州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在服务经济、服务行业、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形成创新举措或取得重大成果,包括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为行业争取重大项目、攻克制约发展的“卡脖子”工程和关键技术、制定行业标准等。同时,扶持社会组织领域课题研究,为全市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六是打造一批优秀品牌。坚持培优扶强,注重品牌效应,加大对品质优、规模大、实力强的行业协会商会、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的引导发展和扶持力度。在全市遴选一批“苏州市社会组织品牌展示空间”,进一步展示社会组织风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打造一批集展示、服务和引领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组织阵地,扩大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