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报】向阳而生 逐光而行——江苏省如皋市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纪实 | ||
|
||
|
23岁的奇奇,从心理完全封闭转变为能熟练做家务活,交到朋友;21岁的绪绪,从社交功能严重退化转变为重建稳定的人际关系,即将步入婚姻……日前,记者在江苏省如皋市看到很多这样的奇迹。 这些奇迹,是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在如皋市结出的累累硕果。项目的落地犹如阳光,照亮了居家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让他们勇敢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有地可去 康复服务可感可及 “如心家园”康复驿站,是如皋市倾心打造的康复服务品牌,是精神障碍患者走出家门后的另一个温馨“家园”。 日前,记者在如城街道“如心家园”康复驿站见到了小印母女。小印与其他患者一起在活动室参加康复活动,母亲和朋友在休息区缝制衣服。 “之前一直希望带着女儿多出门走走,但是担心外界异样的眼光,始终迈不出那一步。”小印的母亲告诉记者,小印患有精神障碍20余年,在参与社区康复服务之前,不愿走出家门,整日在家看电视。精神障碍不仅困住了小印,也困住了她的家庭。家里气氛如同一潭死水,没有一点生机。 自从参加了如城街道“如心家园”康复驿站开展的社区康复服务后,小印在社工的陪伴下写字、画画,有了丰富的生活。更令人欣慰的是,她不再畏惧他人的目光,能够主动与熟人问候,整个人变得阳光开朗。 小印的母亲也在驿站结识了处境相同的朋友,经常聊聊心事,找些爱好。正如她所说:“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不仅给了小印新生,也让整个家庭得以喘息,看到了希望。” 小印母女之所以能走出封闭的家门,关键在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的坚实支撑。 如皋市因地制宜,构建“1+7+N”三级服务网络,即依托全省唯一一个县(市)级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江滨医院,建立1个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指导中心,发挥统筹指导作用;统筹使用民政服务设施、残疾人之家等公共设施,在7个镇(街道)合理布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提供康复服务;按照优先当地、辐射周边的原则,7个站点逐步实现对全市348个村(社区)服务全覆盖,确保每个有需求的患者都能享有康复服务。 如皋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山燕介绍,这一布局综合考虑了服务对象分布和服务需求。7个站点所在镇(街道)都有特色产业,便于为患者链接就业资源,帮助他们稳定融入社会。 城乡服务均衡性,也是如皋市布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考虑的重要因素。设立的7个站点中有6个可以辐射农村社区,累计服务农村患者近1200人。简易的康复训练项目、定期上门随访等模式,受到农村患者及其家庭的欢迎。 值得关注的是,“如心家园”康复驿站都嵌入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不做单独隔离,旨在促进精神障碍患者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营造全社会支持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良好氛围。 “一人一策” 康复服务精准多元 “老师,我想试试看,应该能把海报画出来。”当小成说出这句话时,磨头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社工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社工清晰地记得,小成初次走进康复服务中心时的状态:沉默不语,不敢与他人对视,总是躲在母亲身后。 社工为这位患重度抑郁症的姑娘制定了方案:通过绘画和手工课程等艺术疗法,慢慢打开她的心扉。沉浸在色彩与线条的艺术世界里,小成的情绪逐渐归于平稳。她不仅能独立完成色彩斑斓的画作,还主动报名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帮助其他患者康复。 “在这里,我不只是一个患者,还是一个可以创造价值的人。”小成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如今,磨头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为小成量身定制了“实习前台”岗位,负责迎接每日到访的学员及家属。这位姑娘也迎来了甜蜜爱情,回归社会之路满是光亮。 精准服务,以摸清需求为前提。如皋市民政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幸福来敲门”行动。社工上门摸清服务对象底数,专业力量上门开展专业评估,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随后,“一人一档”分类管理,“一人一策”制定服务计划。 一位社工告诉记者,她在走访中发现,很多患者家庭对托管照料、服药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等需求较为迫切。 因需施策,全市7个康复服务站点为患者精准提供服药训练、预防复发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能力训练、职业康复训练等康复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鼓励每个站点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患者的康复模式,成为如皋市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的鲜明特点。 在这一导向引导下,“指尖康复工程”“开心农场”“非遗课堂”“圆梦工坊”等康复服务模式竞相涌现,帮助患者及其家庭实现了“康复+增收”的可喜效果。仅磨头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中心,已帮助2名患者重返职场、帮助36人具备辅助性就业能力。 针对部分居家患者不愿意到康复站点的情况,如皋市依托7个站点,为其提供上门服务,督促他们按时服药,为患者家属疏导心理。 科技赋能,为这部分群体的康复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路径。患者不用走出家门,只需轻轻一点手机APP,就能获得个性化康复计划。如皋市引入科技精康服务机构,运用“望里心灵”APP,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一应俱全的康复服务。 如皋市引进两家品牌化精康服务机构,增强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供给能力。一家是本地品牌机构,擅长活动疗法,另一家是外地品牌机构,以数字疗法见长。 “这些举措,旨在丰富社区康复服务内容,增加探索路径,为患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康复服务。”丁山燕告诉记者,下一步,如皋市将探索两种服务模式融合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机制保障 康复服务可持续发展 如皋市是江苏省唯一一个被民政部确定的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地区,承担着为中等发达地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使命。 在采访中,“因地制宜”“如皋特色”被反复提及。这背后是如皋市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深远考量。 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如皋市完善综合协调机制,市级层面成立“精康融合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做好政策制定、资金支持、信息共享、技术指导等工作,项目稳妥推进。 精康服务专业性很强,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如皋市组建了市级专家技术指导组,成员来自精神康复、心理卫生、残疾人康复、社会工作等多领域,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给予专业指导。 作为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指导中心,江滨医院成立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在精神障碍患者医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专业人才。如今,江滨医院承担起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技术培训,研究制定康复服务清单内容、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项目督导评估等任务,为项目落地落实提供专业保障。 资金投入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年以来,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投入155万元、如皋市财政投入400万元,支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实施。特别是,如皋市将精康服务列为2025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强化政策统筹和资金保障,确保项目落地落实。 当记者问及后续投入如何解决,丁山燕告诉记者,如皋市将探索建立“财政托底+慈善补充+低偿收费+机构运营”的运营模式,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 (文中所涉服务对象均为化名)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