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新沂:蹚出农村“老有颐养”新路径
发布日期: 2025-11-10 19:18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如何破解农村养老这一民生难题,让广大农村老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检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新沂市以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书写了一份农村养老改革的亮眼答卷。

破题:从“将就”到“讲究”

在新沂市北沟养老服务中心院内,绿树成荫。崭新的五层楼房里,适老化设施一应俱全。乔万早老人正在房间里休息,他笑着说:“这里住得好、吃得好,环境、卫生更好,服务相当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墙之隔的老敬老院——墙皮斑驳、设施简陋。这一墙之隔,恰是新沂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过去,新沂20所农村敬老院多由旧学校改建,设施落后、服务单一,“一张床、三顿饭”的传统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2020年起,新沂市委、市政府以问题为导向,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打破“一镇一院”的分散模式,集中力量建设7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每个中心覆盖周边2到3个镇(街道),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共享和集约发展。

硬件改造只是第一步。北沟养老服务中心院长田春介绍:“我们从老人的日常生活、精神状态等四个维度进行专业评估,提供个性化服务。现在院内有186位老人,配有62名工作人员,其中38名是专业护理员。”这种精准照护模式,让养老服务从简单的生活照料向专业护理、精神关怀延伸。

保障:制度创新筑牢养老根基

资金保障是养老服务的基石。近年来,新沂市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省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4000多万元,为项目建设注入新活力。同时,创新体制机制,将特困人员供养资金由镇财政托底改为市财政托底,设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打通就医绿色通道,彻底解决了养老服务“缺钱办事”的难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府角色的转变。在新模式中,政府从过去的“运动员”兼“裁判员”,转变为纯粹的“监督员”。市财政托底保障供养资金由民政部门负责监管,并聘请第三方进行服务质量评价,既激发了专业机构的活力,又确保了服务质量。

“我在这住了快半年了,感觉很好。”从南京选择返乡养老的魏贤岭老人说,“女儿在南京周边走访了很多养老院,比较后发现这里有优势。”

从只管吃饱穿暖的“敬老院”,升级为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的“养老院”,一字之差,却是从生存到生活的质变。目前,全市7个养老服务中心均达到三级以上标准,护理型床位和持证上岗率均达100%,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

这一改革成果也在全国“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创新”研讨会上得到推广,为更多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新沂方案”。从“老旧矮”到“高大上”,从“捉襟见肘”到“财政托底”,从“政府办”到“专业管”,新沂用实践证明了农村养老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