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4000802/2013-00519 | 分 类 | 政策文件 综合工作 |
发布机构 | 江苏省民政厅 | 发文日期 | 2013-05-12 |
标 题 | 江苏构筑一体化防灾减灾体系为生命筑起绿色屏障 | ||
文 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 效 |
索 引 号 | 014000802/2013-00519 |
分 类 | 政策文件 综合工作 |
发布机构 | 江苏省民政厅 |
发文日期 | 2013-05-12 |
标 题 | 江苏构筑一体化防灾减灾体系为生命筑起绿色屏障 |
文 号 |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 效 |
大自然面前,再怎么充分准备也不为过。
近几年,影响波及全国的大灾难层出不穷,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今年4·20芦山地震……无情的灾害,一次又一次敲响了警钟。在江苏省内,每年台风、龙卷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也是交替发生。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认识到,自然灾害其实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学会预防灾害、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极其重要。
今年,已经是全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遇到自然灾害,如何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减少社会财富损失,已成为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就防灾减灾话题接受了专访。
建强信息员队伍 打赢防救“时间战”
【数据】全省已建立2.5万名灾害信息员队伍,2200名灾害信息员获得国家五级职业技能证书。
【举措】防灾减灾,第一步是科学预警,建立灾害信息员制度。目前,全省已实现村以上灾害信息员制度全覆盖。
“灾害信息员扎根在基层,他们是灾情预报的顺风耳、千里眼。去年,我们分6个批次完成了全省1200名灾害信息员的培训考核。这项工作,还要深入开展下去。今年,我们计划再培训1000名灾害信息员。”侯学元表示,灾害信息员队伍是解决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第一站”瓶颈,确保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的关键力量。2008年6月起,江苏就明确了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全省已有专兼职灾害信息员25171名。
【坐标】“不仅要有队伍,队伍还要专业。灾害信息员队伍是救灾工作的基础,流动性强,必须科学制定培养体系。今年,省民政厅将举办县以上培训班,针对市、县、乡3级灾害信息员,分层次、分重点培训。”侯学元表示,到“十二五”末,要实现从乡镇到省的四级灾情信息上报系统全覆盖。
面向社区群众 筑牢“前沿阵地”
【数据】全省已创建17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50个“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举措】“技术预警只是防灾减灾第一步,要真正做到减少自然灾害的冲击仍需依赖高效的组织指挥。”侯学元说,防灾减灾的立足点,应放在社区,这是确保有效组织指挥的最直接的力量。“我们的目标是‘消除社区安全隐患,提高居民减灾意识’。要完善社区应急预案,组织社区避灾演练,建设社区避难场所,推进社区减灾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街道创建。”
2007年起,我省全面开展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并坚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培训,这在全国是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省减灾委办公室严格标准,认真审核,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社区群众认同度高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脱颖而出。
【坐标】侯学元介绍,开展“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街道”创建,在全国是首创,主要手段是整合现有的防灾减灾资源,发挥集成力量,减少重复配置。“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力争创建15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00个“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0个“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街道”。“从今年起至‘十二五’末,省民政厅分3年从福彩公益金中拿出2300万元助推创建计划落实。”
新推农村住房保险 未雨绸缪“关口前移”
【数据】江苏于今年初提出,逐步探索建立农村住房保险制度。我省是灾情多发省份之一。“十一五”期间,全省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9亿元,仅2012年就达109亿元。
【举措】到2003年止,我省基本完成了农村草危房改造。据初步统计,全省累积投入农村安居工程改造资金100多亿元,改造农村草危房200多万户。这项工程有效实现了防灾减灾关口前移,提高了农村民房的抗灾能力。
去年底,民政部、财政部和保监会共同发出《关于进一步探索推进农村住房保险工作的通知》,为开展农村住房保险提供了政策依据。这将改变目前过于依赖各级财政、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补偿程度和效率较低的问题。
【坐标】今年起,我省将力推农村住房保险制度。侯学元分析说,我省经济比较发达,财富相对集中,一旦发生大灾害,将会给人民群众造成重大损失。推行农村住房保险,就是要用较少的投入、在频发易发的自然灾害面前,使受灾群众既能得到政府救助,又能获得保险赔付,多渠道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我省争取在8月底前出台《关于探索推进江苏省农村住房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力争从明年起推进实施,为全省农村群众办一件好事、实事。
建立三级物资储备 备足防救“粮草”
【数据】全省48个县(市)已自建救灾物资储备库总面积达28200平方米,储备了价值6000多万元的救灾帐篷、衣被、炊具等救灾物资,基本形成了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城乡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举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离不开充足的物资储备。”侯学元介绍说,2012年以前,我省还没有一座全省性的救灾物资综合储备库。2012年9月17日,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得以开建,该项目是集救灾物资储备、减灾卫星工程、救灾指挥平台为一体的减灾救灾综合基地,也是全省救灾物资储备的核心库。中心位于南京市浦口区,项目总占地面积达34960平方米。
【坐标】侯学元表示,到2015年,江苏要建成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系统,基本建成统一调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今后,我省还将科学调整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各地民政部门将结合本地近年来自然灾害的灾情评估,分析本地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立足抗新灾、救大灾,合理调整救灾物资品种和数量,注意地方储存救灾物资与国家库、省库储存物资的互补。同时,我省还将逐步建立完善的救灾捐赠导向机制。 天灾面前,任何个人、甚至国家都是脆弱的,但灾害仍然是可防可减的。降低脆弱度,提高防灾减灾效率,应是全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只有齐心协力,未雨绸缪,科学防范,在灾害降临时,人们才能从容面对,将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