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促均衡 优供给 提品质 积极探索发展老年助餐的常州路径
来源:常州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4-02-06浏览次数:

近年来,常州市民政局着力解决老年人“就餐难”实际问题,布局点位建设,实施就餐补贴,广泛引入知名餐饮企业参与,不断完善多层次、高质量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

一、重统筹,推动助餐普惠可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助餐工作,将老年助餐点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助餐工作,多次开展以助餐为重点的“常有颐养”工作调研。各级民政部门切实在助餐点的场地支持和运行扶持等方面出政策、下功夫,推动全市累计建有380个老年助餐点,日均供餐1.78万余份,服务7.24万老年人。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将助餐点建设列入民政事业、养老服务发展等“十四五”规划,结合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调研和编制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统筹推进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卫生的助餐环境。二是突出政策支持。由民政牵头,八个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意见,明确市级财政给予老年人每天每餐2元的补贴。各地相继出台落实举措,辖市(区)、镇(街道)两级给予3至5元的就餐补贴,给予助餐服务机构5—15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2—5万元的年度运行补贴。2023年,全市投入老年助餐服务的政府补助资金达1751万元。三是突出多元参与。发挥社区慈善基金作用,推出慈善助餐项目;鼓励餐饮企业为老年人开设服务专区,价格折扣让利;部分村(社区)通过叠加就餐补贴、提供“临救餐”等方式,关爱高龄、失能、特殊困难等老年人,有的村(社区)90周岁以上老年人实现免费用餐。

二、强供给,注入社会餐饮活水。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助餐模式,让老年人不仅“吃得饱”,还能“吃得好”。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餐饮企业社区门店。结合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通过闲置资产置换等方式,引入餐饮企业在社区开设门店,政府节省了成本,企业提升了人气,老年人丰富了餐桌,实现了“三赢”。比如天宁区茶山街道的“茶饭小馆”,由龙城灶餐饮公司首推,就餐面积580平方米,日均助餐老年人达2200多人次,获评常州市民生实事“优秀典型案例”。全市12个餐饮企业社区门店日均服务1万老年人。二是公建公营社区食堂。针对留守老年人多、居住比较集中的行政村或自然村,由镇(街道)打造具备现场制作餐食能力的社区食堂,支持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参与运营。如,溧阳市结合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建设,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偿用于老年助餐,建成“如意小食堂”80家。这一模式每天服务约5000名老年人。三是中央厨房配送社区。对于居住分散或因场地限制不具备设置社区食堂条件的,依托助餐企业、养老组织或村(社区)老年食堂建设镇(街道)中心厨房,制作餐食后统一配送到村(社区)。全市10个“中央厨房”日均配送餐量达到3000份左右。四是自有食堂辐射周边。全市有3家养老机构、4家企业利用自有食堂向社会开放,满足周边老年人就餐和送餐需求。

三、优服务,提升老年助餐体验。有效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一是开展智慧助餐,在助餐点配备刷脸、扫码等服务终端,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扫码(扫脸)用餐,预防老年人忘带饭卡现金、定向优惠不清的尴尬情况,同时为运营者精准配餐、成本控制提供支撑。二是聚焦“最后一米”,重点解决失能、残疾等行动不便老年人的送餐问题。包括,依托社区为老服务组织、物业公司、志愿团队等,免费或低偿提供送餐服务;将送餐与济困相结合,由助餐机构通过支付送餐补贴的方式,组织困难家庭成员提供送餐服务;有的地区探索对90周岁以上等特殊老年人给予送餐补贴。三是延伸服务触角,利用助餐点嵌入多种养老功能,将老年“餐桌”在非就餐时间打造成“书桌”“茶桌”“棋牌桌”。将送餐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在送餐入户时还根据老人需求提供“代购取送”“帮办代办”等便利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让“常州路径”更加成熟、健全、可持续。一是着力同城共享,明确市、区两级财政予以补贴,建立“人户分离”老年人就餐补贴跨区结算机制,由市财政负责跨区助餐补贴的统一结算。推进建设助餐服务平台,汇聚全市助餐数据,为市、区两级助餐补贴同城同享提供支撑。二是着力均衡扩面,新增老年助餐点(社区食堂)83个,充分发挥送餐志愿者团队、送餐平台和物流公司作用,完善助餐、送餐服务网络。三是着力质量提升,出台《常州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规范》,推进老年助餐点标准化建设。绘制常州助餐服务地图,有序推动刷脸支付功能全覆盖,鼓励餐饮企业推广智能点餐服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