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蕴含的科学思维 |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民政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事关民政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民政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近日在全国出版发行,有助于我们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论述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其目的是在把握全局、驾驭全局中追求整体利益。习近平总书记从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指导我们充分认识做好包括民政工作在内的民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他深刻指出,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就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启示我们,民政工作是重要的政治工作,事关百姓福祉、事关民心向背,是为党争取民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工作,要主动从政治高度考量民政事业,自觉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履行职责使命,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发挥职能作用。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科学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历史思维的重要性,以“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强调民生为大、民生为要的极端重要性;用“知屋漏者在宇下”强调要密切关注并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针见血指出,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一些洋气一点的地名,不仅群众看得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而且也割断了地名文脉、不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这启示我们,民政工作历史悠久、民政文化源远流长,要自觉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养分和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扶危济困、尊老爱幼、恤孤助残、厚养礼葬等传统美德。注重守正创新,实施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和创新工程,拓展现代健康的婚姻文化,创新文明生态的殡葬文化,弘扬乐善好施的慈善文化,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组织文化,厚植为民爱民的民政文化,提升民政工作软实力。 统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时指出,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也要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更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提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总书记强调,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这启示我们,民政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民生保障职责,又有服务经济发展职责,要善于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中谋划和推动民政工作,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大力推动保障标准、保障内容、保障对象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同时,引导社会各方面形成合理预期。 整体推进与协同治理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以整体观念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民政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涉及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把系统观念贯穿民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老龄工作为例,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这启示我们,要准确把握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定位,自觉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各方力量,推进民政工作全面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论述摘编》就深化民政工作改革创新单列一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的部署要求更是贯穿全篇。总书记强调,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制度性研究,特别是要针对我国需求结构、社会结构变化给民生领域带来的新问题,在实施好现有政策的同时,找准突出问题及其症结所在,提出有效对策;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这启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改革是民政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破难题、促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社会救助、老龄和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慈善事业、社会组织管理等改革任务,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切实增强内生动力。 规则至上的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为价值追求和以法治规范为基本遵循来思考问题、指导行动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这要求我们要以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来推动民政工作。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立法先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要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加快制定或修订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相关法律。这启示我们,推动民政事业行稳致远,必须更好地运用法治这个武器,以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领域必备、急需的法规制度立改废释为重点,以强化依法行政为关键,自觉将法治思维贯穿政策制度制定全过程,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不断提升民政工作法治化水平。 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指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的思想方法。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触点多、燃点低,极易冲击道德底线、突破安全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多次强调要恪守底线思维。总书记指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做好准备和预案,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底线。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这启示我们,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进一步完善民政领域风险防控制度机制,持续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强化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强化各类特殊群体关爱服务,提升相关社会治理效能,统筹加强民政服务机构、意识形态、保密等安全管理,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