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军厅长在《征程》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用“苏适养老”温润银发时光
来源:《征程》杂志      发布日期:2025-10-28浏览次数:

重阳节来临之际,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谢晓军在2025年第5期《征程》上发表署名文章《用“苏适养老”温润银发时光》,全文如下:

每当晨光拂过梧桐叶隙,在南京颐和路落下斑驳的光影,我总爱看老人们提着鸟笼慢悠悠踱步的样子,看社区助餐点升腾起的饭菜香气与老人的笑语轻轻交织——这诗意与烟火气交融的日常,恍如儒家理想中“老有所终”的愿景,正温柔地照进现实。

2023年初,组织安排我到省民政厅工作,自此,养老这件家家牵挂的民生大事,也成为我心头沉甸甸的责任。行走在一个个社区、一座座村镇,我听到养老院里传出淳朴的笑声,看见养老护理员躬身服务的背影,触摸到智慧养老设备跃动的科技温度。这一切,让我愈发读懂这项事业特有的温暖,也更理解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千钧分量。作为一名民政工作者,我深知,在这水韵悠长、人文荟萃的江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只是古语中的情怀,更已成为我们脚下奔赴的路、手中传递的光。我满怀信心与力量,参与到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因为我踏在这方经济发展与文化底蕴共同浇灌的养老沃土上。

这片土地,深植着千年文脉孕育的尊老传统。从吴文化崇文重教的家风传承,到范仲淹“先忧后乐”理念下的义庄实践,尊老敬老早已融入这方水土的文化基因。早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便于京师建康(今南京)设立“孤独园”,收养孤寡老人与孤儿;至明清时期,养济院、普济堂等养老机构已广泛设立于城乡之间。清代养老制度更趋完善,不仅明确规范养老人数与赡养标准,更探索出“带田入院”的社会养老模式。这些跨越千年的制度安排与人文情怀,真切体现了这方土地对长者始终如一的敬重与关爱,也为如今江苏养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这片土地,沐浴着物阜民丰滋养的敬老甘霖。自明清“天下财赋半江南”的鼎盛繁华,至近代民族工业在此发轫、实业报国之风蔚然兴起,江苏始终以富庶文明之姿,在历史长河中挥洒着浓墨重彩。如今,江苏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承载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持续积淀着深厚的发展底蕴。在此基础上,全省将增进民生福祉摆在优先位置,省级设立专项资金,“十四五”以来累计安排47.2亿元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实绩实效彰显了经济大省对银发群体的深切关怀与反哺之责。这片土地,托举着服务经纬编织的安老基业。从寻常巷陌到城市中心,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如春树蔓发、连点成网。目前,全省已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1.8万个、城市街道养老综合体530家、老年助餐点8000余家,基本形成“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全省2200余家养老机构中,等级评定通过率逾八成,护理型床位更达69%;163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落地于此,数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这些不只是数字,更是一方热土以制度之善、服务之优、体系之健,托举万千长者安享晚年的生动实践。

总的来看,江苏养老事业底蕴深厚、优势显著,但我也清醒地看到面临的现实挑战。养老,关乎千家万户的福祉,是国家稳定的根基,亦是社会文明最厚重的底色。江苏,这片丰饶的鱼米之乡,率先迎来银发浪潮的冲击——时间最早、速度最快、程度也最深。时代在这里提出了无法回避的考题,却也激发了我们更迫切、更坚定的回应。这些年,我们走进街巷里弄,倾听老年人最真实的心声与期盼;也奔赴兄弟省市、远渡重洋,在差异与共识之间,探寻解题之策。我们不贪大、不贪全,从“小切口”稳步发力:一餐暖饭、一次陪伴、一处适老化的扶手……一步步提升服务质量,持续锻造“苏适养老”品牌,努力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长者,活得有温度、过得有尊严。

用百膳寄温情,破解舌尖养老民生题。“民以食为天”。一餐热饭,看似寻常,却是众多空巢、独居、高龄、失能老人日复一日的期盼。为此,我们联合相关部门推出“舒心助餐”专项行动,改造提升了一批老年助餐点,将其打造成老年人愿来、想来、常来的温馨驿站。我们精心遴选连锁化、品牌化的优质餐饮企业参与运营,定期对助餐点的经营管理、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开展专项检查,让老人吃得放心、吃得多样。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灵活开展上门送餐服务,在一粥一饭中传递温暖关怀。2024年,我们为140余万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我坚信,对长者最深切的关怀,就藏在这一日三餐、家常滋味之中。

以梧桐引凤栖,构建才聚桑榆生态圈。每每看到养老护理员辛勤忙碌的身影,我都深受触动。如何让大家口中“伺候人”的活儿变成受人尊重、有前途的职业?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开始构建“实习实训+职业培训+学历教育+专业职称”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2023年,我们在全国率先推出养老护理专业职称评定,两年来,已有626人获得专业技术资格,搭建起人才的成长阶梯。我们持续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发放岗位补贴、特殊津贴等,让付出者有回报、有荣光。我们携手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全国首家本科以上层次的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实现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这一切,不只是制度的搭建,更是一场关于尊重与专业的回归。我们期待,有更多“凤凰”,栖于桑榆之间。

为城乡共织锦,托起农村养老幸福梦。养老最大的难点在农村。面对城乡养老服务的差距,我深知责任在肩,也始终步履不停。我们全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成129家专注失能失智特困老人照护的县级供养服务机构、300余家将专业服务延伸至社会老人的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000余个“小而美”的村级互助养老睦邻点,把温暖从县城绵延至乡间村落,守护老年人“不离乡邻、不离乡情”的朴素心愿。我们积极推广乡镇敬老院“县建县管”、敬老院与卫生院“两院”共建模式,携手多部门深化乡镇敬老院改革,改造成更多质优价惠的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机构,激活闲置资源,提升入住率,提高服务品质,努力让农村老人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安守岁月宁静与美好。

融夕阳育朝阳,激活银发经济新蓝海。养老事业不仅承载着民生福祉的温度,更蕴含着深厚的发展机遇。如何将民生需求转化为经济动能,实现社会温暖与市场增长的同频共振,是萦绕于我心头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推动省政府出台专项政策,系统谋划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以政策赋能,撬动产业升级。依托江苏国际养老服务博览会、长三角国际健康养老产业交易会等高端平台,搭建起交流合作与服务对接的桥梁;创新策划“养老服务消费促进月”,以展会带动市场,以集市激活消费,让银发经济焕发出蓬勃活力。我们紧抓超长期国债政策机遇,2024年成功争取3亿元资金,为14万户老年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或添置辅具。2025年更将推进市场化适老化改造,让更多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的居家环境。我们期待在桑榆晚景中孕育朝阳生机,让银发经济既照亮生命的金秋,也激活时代的蓝海。

看桑榆霞满天,搭建老有所为大舞台。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令我深受启发。我们意识到,养老的内涵正悄然转变——不再是生存层面的基本保障,而是精神层面的价值实现;不仅局限于物质满足,更追求心灵的丰盈。长者们的智慧与经验,实为社会的宝贵财富。为此,我们率先成立高规格老龄工作领导机构,携手多部门,积极发掘低龄健康老年人的潜能,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与长效服务机制,共同促进银发生辉。我们开展“苏青银龄行动”,优选23名银龄志愿者赴青海,在当地医疗、养老、教育、康复护理等领域传授先进理念与技术,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由衷赞誉,也让银发志愿者在奉献中熠熠生辉。当银发智慧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老有所为便不再是简单的付出,而是一场温暖的双向赋能、一次珍贵的价值再造。

如今,“苏适养老”在运河声里传承千年礼敬,于现代社区中涌动时代温度,在古韵今辉中书写着“强富美高”新江苏最温暖的注脚。作为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建设者,很荣幸能以初心温暖岁月,为万千长者留下时光印记,也为我即将到来的银发时光,埋下一路芬芳与融融暖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