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元共治新路径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5-02-13浏览次数:

近年来,宜兴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等作用,探索出一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发力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一、坚持党建引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创新“党建+公益”模式,有力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一是在精心培育上做文章。聚力打造“市级创投+镇(街道)级微创投”两级公益平台,不断擦亮“宜社有为 义聚陶都”公益服务品牌,5年累计投入超1000万元、开展150余个公益项目,多次获评省、市级优秀项目案例。聚焦群众需求、充分整合资源,培育出一批优秀社会组织,其中5A级2家、4A级22家,等级社会组织覆盖率达64%。二是在服务发展上作探索。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彰显担当,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省5A级社会组织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助力《江苏省保障和促进宜兴陶瓷高质量发展条例》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五年规划,成为其中唯一一项助力县域发展的立法项目,也是国内陶瓷产区首个省级立法项目。三是在强化监管上下功夫。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重点社会团体集中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不断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治理,完善社会组织退出和整改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建设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二、强化社会协同,浓厚全民慈善氛围。把慈善事业摆在事关大局、惠及民生的重要位置,连续两届获得“慈善七星级城市”荣誉称号,三次在“江苏慈善奖”评选表彰中榜上有名。一是多渠道汇聚慈善力量。创新打造多元捐赠模式,为慈善事业提供坚实保障。一批紫砂艺人用作品奉献爱心,成功打造独具宜兴特色的慈善拍卖品牌,累计拍品超3000件,募集资金超500万元;一批市级骨干企业坚守初心,连续每年认捐金额达千万元,其中,灵谷化工2022年向宜兴市慈善会一次性捐赠5000万元,创历史最高捐赠金额;一批有条件的镇、村专门成立慈善基金,张渚镇五洞村慈善基金超1100万元,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多元化丰富慈善救助。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常年开展“助医、助学、助困、助残、助老、应急救助”六位一体工程,近5年累计救助45.4万余人次,支出近2.5亿元。积极构建“慈善+互联网”“慈善+乡村振兴”“慈善+东西部协作”等融合发展模式,以慈善项目为抓手扩大帮扶覆盖面。三是多层次助力社会治理。不断探索和实践“社区慈善+基层治理”发展路径,推动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开展民生微实事工程,打造基层民生服务项目,精准解决社区治理“小、急、难”问题。

三、促进资源整合,加强基层民生服务。发挥社会力量专业性、灵活性、贴近居民需求的优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一是注重阵地建设。立足民政工作主责主业,聚焦兜底性民生需求,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基层民政服务站,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未成年人保护、基层慈善等服务载体与民政服务站融合,加强功能、场所、资金、人员等多元要素整合,打造综合性、一站式基层民政服务平台。二是提升服务效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专业社会组织,承接开展事务性、辅助性民政服务事项。2024年借助社会组织、社工等力量累计巡访低收入家庭2100余户,服务散居特困供养对象近500人。为困境儿童开展“一对一”个案帮扶,征集11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微心愿”并完成认领兑现。三是探索“睦邻互助”。以自助互助为核心、服务下沉为支撑、资源整合为补充,着力打造“自我管理+专业服务+社会共建”相融合的养老睦邻点运行机制。推广村级老年助餐“善卷模式”,构建集膳食供应、休闲娱乐、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敬老孝老、睦邻互助的文明乡风。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部署要求,更好发挥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等多元社会主体作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宜兴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