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创新 突出分层分类 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来源:盐城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5-02-13浏览次数:

近年来,盐城市全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打造“盐途有助”“盐年益寿”“盐之有爱”等民政服务品牌矩阵,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充分发挥“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功能。在民政部、财政部开展的2023年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中,我市代表江苏省接受第三方评估,总成绩全国第一。

一、强化责任担当,兜牢民生底线。一是政策保障更加完善。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政策措施》《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逐步健全完善基本生活救助保障制度体系。二是制度执行更加有力。严格落实各项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标准从2019年每人每月620元提高到目前的780元,最低月补差不低于每人每月450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1600元、1300元。去年,市委市政府研究提高低保标准30元,增幅全省领先。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68万户9.24万人,特困供养人员3.04万人。三是兜底保障灵活高效。积极落实物价联动机制,适时为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价格补贴。2019年以来,对低保、特困、困境儿童、低保边缘等困难对象,先后27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9亿元,惠及396万人次,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和疫情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开展临时救助16.6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84亿元。

二、持续扩围增效,确保应保尽保。一是救助对象认定常态化。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2021年底完成全市低收入人口集中认定工作,并常态化开展。依托“金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和市社会救助数据中心,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城乡一体、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智慧救助信息平台,做到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及时干预、精准救助和综合帮扶。二是动态研判精准化。通过“大数据预警+铁脚板摸排”相结合,将巡访关爱工作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清单,最大限度防止“漏保”“错保”。建立低收入人口因病、因灾、因祸、因残致贫返贫预警机制,汇集23个部门33项数据,适时比对研判。近年来,通过预警机制共核查2万余人次,做到主动发现、提前介入、及时纾困。三是容缺审批人性化。建立“个人信用承诺+村级民主评议”的容缺审批机制,推行社会救助“一事一议”,将急难型困难救助确认时限压缩至7个工作日。出台《盐城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容错免责实施办法》,明确9种容错免责情形,提出6条保障措施,形成了社会救助领域积极服务、主动作为的良好氛围。

三、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救助效能。一是成立“助联体”,汇聚救助资源。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由市民政局牵头,横向联动28家市直部门、28家企事业单位、8家社会组织,纵向成立县级助联体和镇街工作站,初步形成汇聚帮扶力量、统筹慈善资源的社会救助格局。通过“我的盐城”APP、惠民政策“明白卡·幸福码”和“盐易助”等一键申请救助模式,实现社会救助“掌上办、网上办、省内通办”,“都·来助”智慧大救助服务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二是政府购买服务,商业保险补充。2017年,我市首家建立民生托底救助三项保险制度,由政府全额出资,为因灾、因祸、因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购买商业保险,再筑风险防范屏障。截至目前,市县财政共投入保费3.65亿元,理赔案件4万余起。三是培育救助项目,开展服务类救助试点。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衔接机制,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提供风险防范、兜底照护和生活服务类救助。创新“爱心驿站”项目,推进“微心愿”与“微慈善”资源匹配,2019年以来,借助爱心企业(组织)力量,帮助实现各类微心愿1400多个,帮扶物资及服务价值累计228.3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让困难群众得周济之助,让服务对象无后顾之忧,为绘就更加美好的“幸福民政”新图景作出盐城新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