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淮安:深入践行为民爱民,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 |||||||
| |||||||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淮安民政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扎实推进“温暖民政、项目民政、品牌民政、活力民政、平安民政”建设,让民政服务保障对象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兜底保障网络更加牢固 社会救助纾民困、惠民生、促和谐,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淮安在全省率先开展“温情救助”改革试点,建立简化申请“一表通”、优化流程“一次批”、信息共享“一网传”、健全机制“一次付”的“四个一”机制,让群众申办救助“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 在涟水县开展的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践工作被评为全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最佳案例。2019年全市城市、农村月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610元,首次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到2024年提高到695元,增长85元;全市集中供养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分别从2019年的2410元、1620元提高到2024年的2747元和1923元,分别增长337元、303元;2019年—2024年,全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困境儿童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临时救助、尊老金等各类民政救助保障资金近75亿元,惠及民政保障对象近60万人次,为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服务民生需求更加有力 聚焦群众关心关切,把重点任务转化为一件件具体的实事项目。围绕提升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品质,累计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12000余户,完成27个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38个标准化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工作;建设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90个、社区助餐点301个,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98个,覆盖率100%。适老化改造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明确产权归属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五统一’”工作被民政部、财政部评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案例”。获批中央财政支持1818万元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 推广“一站多点”“双站融合”镇街未保站建设模式,全市95个镇(街道)已实现未保站全覆盖;“关爱邮路”项目入选民政部全国民政系统儿童福利工作案例汇编,获评全省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创新成果奖。市殡仪馆原址新建项目全面完工交付并投入使用,慎终追远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在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方面真抓实干,连续三次获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 创新创优成果更加出彩 将“打造品牌”作为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创新、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打造“安老淮上”养老服务品牌,探索养老服务机构“县建县管、管办分离、公建民营、医养结合”新模式,创新敬老院大宗食品“集采统配”机制,提高农村敬老院规范化水平,指导各县形成“涟宜康养”“淮因善养”“湖畔夕阳、荷护晚年”等品牌。 打造“淮童安心”儿童关爱品牌,开展“民政干部结对关爱”“关爱邮路成长帮扶”“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关爱困境儿童三大行动,每年惠及儿童1.2万余人次。“关爱邮路”做法入选全国民政系统儿童福利工作案例汇编,获评全省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创新成果奖。 打造“淮尚助困”救助帮扶品牌。发挥社区“网格员”作用,将救助保障有效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对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在洪泽区探索试点的社会救助集中接待日机制获评全省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优秀成果。 打造“上善满淮”社会参与品牌,以“淮安慈善奖”评选为工作平台,广泛动员企业(单位)、个人和项目参与慈善、支持慈善;持续开展“博爱在淮安 慈善一日捐”活动。网络募捐发展迅速,“慈善一日捐”“99公益日”等活动筹款额逐年攀升,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募集慈善款物共5.3亿元,共有41.7万人次受益。“慈善淮安”等精品救助项目投入超1亿元,覆盖救灾、助学、助残、助医等多个领域,受益人数达20万余人。 打造“淮爱有约”婚俗新风品牌。围绕加强“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婚姻登记处婚俗改革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淮安地区婚嫁习俗,打造盱眙县“偶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结婚登记点,盱眙县马坝镇腊塘社区婚俗改革新风“腊八条”、金湖县“加快婚姻电子档案集成 助推‘放管服’改革”在全市宣传推广,构建“1+4”婚俗改革新格局获评全省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优秀成果。 安全发展屏障更加牢固 出台《淮安市公墓管理实施办法》《淮安市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实施办法》,为进一步加强公墓规范管理、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全市102个镇(街道)已有96个镇(街道)实现了“民政服务站”挂牌运行,运行率95%,全省领先,全省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现场交流座谈会在淮召开,通过建好用好基层民政服务站,打通民政惠民“最后一公里”。 全市50—99张床位养老服务机构均完成消防标准化达标建设评定。将全市养老机构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红橙黄绿”四色亮牌管理,连续三年开展养老机构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达900余人次。在全省首届养老机构安全生产综合能力竞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