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精神系列述评之二 | 紧扣“三性民生建设”战略方向 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厅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5-02-17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对我省“三性民生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要准确把握江苏发展阶段特征,自觉以普惠性民生建设为发展方向、以基础性民生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兜底性民生建设为基本职责,助力答好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民生答卷”,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一要拓展覆盖更广、持续适度的普惠性民生福利。民生保障水平要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由保基本、兜底线向适度普惠发展,稳步推进养老服务向全体老年人覆盖、社会救助向低收入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惠及、儿童福利向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延伸、流浪乞讨救助向临时遇困人员拓展。同时,要看到民生保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发展实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居民,也要引导形成合理预期,不开“空头支票”、不吊高胃口。二要发展品质更优、均衡可及的基础性民生服务。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盼,我省基础性民生建设仍有短板,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还不完善,区域间、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平衡,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匹配不够精准,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围绕群众在“一老一小”、婚姻、殡葬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更加关注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快推进民政服务机构转型发展,促进民政服务资源向基层深入,推动各类民政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各种民政服务均等享有,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三要提供成色更足、精准高效的兜底性民生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过程中,困难群众、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是党委政府重点关怀的对象,把他们照顾好、保障好是民政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要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融合政府、社会组织、慈善等各方面力量,逐步提高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水平,更加注重满足特殊群体的发展性、精神性需求,积极拓展“物质+服务”救助,推动兜底保障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深刻揭示了民生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了民政事业朝什么方向发展的时代课题。我们要围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三性民生建设”为战略方向,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靶向发力、精准施策,着力扩围提质增效,务求于发展有利、于民生有益、于群众有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共同富裕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