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4000802/2025-00097 | 分 类 | 政策文件 区划地名 通知 |
发布机构 | 江苏省民政厅 | 发文日期 | 2025-08-11 |
标 题 | 关于协同推动地名文化多业融合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 ||
文 号 | 苏民区〔2025〕3号 | 主 题 词 | 地名文化,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 |
内容概述 | 关于协同推动地名文化多业融合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 ||
时 效 |
索 引 号 | 014000802/2025-00097 |
分 类 | 政策文件 区划地名 通知 |
发布机构 | 江苏省民政厅 |
发文日期 | 2025-08-11 |
标 题 | 关于协同推动地名文化多业融合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
文 号 | 苏民区〔2025〕3号 |
主 题 词 | 地名文化,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 |
内容概述 | 关于协同推动地名文化多业融合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
时 效 |
各设区市、县(市、区)民政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化和旅游局、邮政管理局: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要求,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有效增强地名潜在价值,现就协同推动地名文化多业融合,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创新地名文化多业融合应用场景,让地名从“地理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载体。推动地名与文旅、产业、美食等深度融合,让地名活起来、火起来,打造“地名经济”新亮点,充分发挥地名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消费升级、繁荣文旅产业的功能作用,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地名+产业”,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新引擎
各地要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部署,深入挖掘乡村资源禀赋,不断彰显地名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持续增强地名文化赋能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推动地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助农。围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部署要求,推动乡村地名元素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协同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和乡村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推动地名由“文化字符”转化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力要素”,融入乡村产业品牌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新业态,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和农村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联农带农。强化农村经营主体对地名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利用能力,将地名融入农产品生产、宣传、销售等各个环节,与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地方电商直播等产业结合,宣传推广“乡字号”、“土字号”等带有地名标识的土特产品,带动乡村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
2.推动地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惠农。围绕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部署要求,推动乡村地名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助推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结合乡村发展规划,规范乡村地名命名、更名,清理整治有地无名、多地重名、一地多名等问题,及时为新的乡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命名。加强乡村地名标志设置与维护,在村庄出入口、主要道路、公共服务场所等显著位置规范设置地名标志,结合乡村文化特色打造地名标志景观,创新设置智慧地名标志,关联乡村简介、地名故事、旅游景点、服务指南等内容,增强导向和查询功能。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评定,挖掘乡村地名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说故事,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优秀农耕文化、乡村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推动地名助力邮政快递进村利农。围绕加强地邮协作助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推动乡村地名工作与邮政快递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乡村著名行动”与“快递进村”“村村通邮”叠加效应,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带动邮政快递进村、农产品入市。深化乡村邮路信息采集应用,加大对邮路畅通所需乡村居民点、道路街巷、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公共服务设施名称的命名力度,实施地名数据常态化比对更新,织密乡村邮路地名网。推进乡村标准地址编制,健全乡村邮路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完善乡村寄递末端服务网络,促进邮件快件精准投递。加强乡村邮路地名文化创新,引导市场主体开发地邮文创产品。建立标准地名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打通出村进城物流、电商“大动脉”,实现乡村特色农产品与邮寄快递产销运高效衔接往来。
(二)聚焦“地名+美食”,打造消费持续升级新业态
各地要围绕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协同推动地名文化与美食业深度融合,着力创新“跟着地名品美食”消费场景,持续释放地名文化赋能餐饮服务消费的社会潜力。
1.开展地方美食品鉴推广。加大地方传统美食的宣传推广力度,统筹部署“江苏味道”“跟着地名品美食”等餐饮促消费活动,因地制宜在不同场景设立地方美食体验区,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视频播放等形式,全方位呈现地方美食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搭建地方美食线上推广平台,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适时发布活动信息、美食介绍、烹饪技艺、文化故事等内容,设置趣味地名、美食点评等互动交流环节,吸引更多地名、美食爱好者线上参与。开展线上地名与美食直播活动,邀请美食博主、网红达人等参与支持,带领网友云游美食盛宴、品鉴地方美食,同步以直播带货形式推广地方特色美食产品和食材,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全省美食产业发展。
2.完善地方美食传承体系。加强具有代表性地方美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立足“鱼米之乡”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淮扬菜、金陵菜、苏锡菜、徐海菜等地方菜系的文化内涵,解码地名历史沿革与地方美食之间的关联典故,整理编印地名史话与美食谱系故事,建立完善百城千镇万村地名与美食传承体系。引导符合条件的地方美食技艺申报各级非遗项目,支持“中华老字号”“江苏老字号”以及地方老字号餐饮企业,开展传统特色美食技艺传习,传承发扬传统烹饪技艺和餐饮文化。鼓励企业创新地方美食经营业态,在保留传统风味基础上,结合现代消费需求改良地方美食,推出“扬泰早茶之旅”“苏州船菜体验”“淮扬菜寻根”等主题线路,推广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推动传统美食现代化转型。
3.擦亮地方美食文化品牌。依托全省地名数字系统,构建“地名+美食”数字化推广体系,加强地名品牌美食信息采集上图、标识推送,形成“地名美食地图”,带动公众、游客“跟着地名品美食”。推动更多企业入选美食权威榜单,不断放大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影响力,支持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美食地标。持续丰富“时节·苏味”等时令餐饮、“一县一品”等地标美食供给,加快发展“扬泰早茶”“秦淮小吃”等传统特色餐饮。鼓励各地发布美食指引,不断提升餐饮服务品质,积极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因地制宜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性、文化性的“美食名村”、“美食名镇”、“美食特色街区”,搭建集美食体验、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美食消费场景。
(三)聚焦“地名+文旅”,打造文旅深度发展新动能
各地要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部署要求,协同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着力创新“跟着地名去旅游”消费场景,持续提升旅游消费市场竞争力。
1.串联城市地名文化旅游线。持续开展“读城行动•阅读地名”活动,寻迹“地名密码”,溯源“何方家国”,挖掘江南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地域风情,赓续“十三市”前世与今生,呈现时代变迁的城市文明画卷,充分展现“水韵江苏”之美。推动地名成为“行走的历史”,串联南京古朴沉稳美丽古都、无锡钟灵毓秀太湖明珠、徐州汉风飞扬文化名城、常州文润中吴闲逸龙城、苏州精致优雅江南天堂、南通江风海韵近代首邑、连云港山海相拥西游名郡、淮安融南汇北漕运之都、盐城东方湿地鹤鹿故乡、扬州文兴商贸运河名都、镇江依山临江花园城市、泰州河湖通江幸福水天堂、宿迁醇香浪漫酒都花乡等具有地域特征的“地名旅游线”,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地名文化旅游新业态。
2.挖掘乡村地名文化旅游线。深化“乡村著名行动”和“苏韵乡情”等文旅品牌建设,立足农耕文明、乡土记忆、生态禀赋,挖掘乡村地名文化基因,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利用特色地域文化、运河文化、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培育打造以江南水乡、运河风情、滨海湿地、湖光山色、竹海茶田、醉美花海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串联苏南水乡古村、苏中里下河聚落、苏北田园乡村等地名旅游线路。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加大乡村文化遗产和特色风貌保护力度,依托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等,挖掘承载稻作、漕运、盐垦等不同文明的乡村“活化石”, 创新乡村旅游体验项目,配套开发乡村地名文创产品,全景呈现江苏乡村隽永图景。
3.拓展红色地名文化旅游线。保护利用好反映党史的重大事件遗址、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等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结合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统筹策划开展具有影响力的红色地名文化旅游主题活动,促进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红色地名资源数据库建设,深入挖掘红色地名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重点历史场景,串联苏北抗战线(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淮安周恩来故居、宿迁雪枫公园、连云港抗日山烈士陵园等)、苏南烽火线(常熟沙家浜、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句容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淮海战役线(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邳州禹王山抗日遗址、宿迁宿北大战纪念馆等),征集展览红色地名文创产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革命历史事迹。
三、工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各地民政、农业农村、商务、文化旅游、邮政等部门要将推动地名与文旅、产业、美食等深度融合摆上重要位置,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推进机制,聚焦落实重点任务要求,及时会办解决相关问题和困难,充分发挥地名、旅游、餐饮等社会组织在专业、行业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合力打造“地名经济”新业态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工作统筹和保障支持。各地民政、农业农村、商务、文化旅游、邮政等部门要根据当地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客观实际,科学统筹谋划,加大部门项目、资金、资源、场所等多元要素保障支持力度,针对不同的地名应用场景,制定适宜业态融合的可行性方案,不搞“一刀切”,力戒形式主义,切实提升地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质效。
(三)加强宣传引导和氛围营造。各地民政、农业农村、商务、文化旅游、邮政等部门要及时总结提炼推进地名文化多业融合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政府网站、政务融媒体、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报道新动态、新成果,广泛宣传典型案例和工作成效,不断凝聚社会共识,着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江苏省民政厅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邮政管理局
2025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