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民政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老年周报 发布日期:2019-07-11浏览次数: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民政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和民生冷暖。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省民政系统牢固树立“民政爱民、民政为民”工作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着力推进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在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绩,连续6年获得民政部综合评估优秀等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兜底保障 服务脱贫攻坚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雪中送炭,解决了我家的燃眉之急。”拿到3000元临时救助金,马玉莲非常感动。

住在张家港市杨舍镇的马玉莲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她的大女儿患有全身型肌无力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因为夫妻俩均为外来务工人员,治疗全靠自费。为了照顾孩子,马玉莲辞职在家,四口之家生活仅依靠丈夫一人打工维持。

去年底,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通过上门了解马玉莲一家实际情况,帮助她申请特困新市民临时救助。通过镇级、市级审核,马玉莲一家符合救助条件,新市民事务中心于2019年初核准对其进行救助,给予3000元救助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市、县全面建立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为配套,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全省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8.4万人、特困供养对象20.88万人,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年增长率分别达到8%、11%,农村低保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月450元,超过脱贫攻坚时序进度要求。

——为121.76万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和护理补贴。

——为62万困难残疾人、47.4万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或护理补贴。

——孤儿集中养育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158元、1470元。

——2013以来,全省累计投入救助资金548.3亿元,实施医疗救助2067万人次、临时救助225万人次。

——近两年核对城乡低保等相关对象资产信息215万人次,有效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慈善事业在社会救助中的补充作用日益明显,我省连续五届领跑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百强榜。全省累计销售福利彩票874.41亿元,筹集公益金246.33亿元。

健全体系 养老服务加速发展

南京市民卢老今年68岁,因病半失能已多年,平日靠老伴照顾,吃力又不专业。卢老居住地养老机构少,床位贵,离家养老也不现实。前不久,听说社区推出“家庭养老床位”,卢老赶紧打电话去申请。

 “接到申请,首先要评估,评估合格后,对老人家里进行改造。”南京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郭朋介绍,按照标准,他们给卢家安装无障碍把手、红外线防跌倒报警器等装置。政府补贴每户2000元改造费,失能老人每月补贴服务费300元,半失能补贴200元。像这样的家庭养老床位,南京已设置3150张,相当于新建30家中型养老机构。如今,卢老足不出户,就有护理员上门护理,扫码、服务、打分,流程清晰,收费也不高。

养老问题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为解决养老服务难题,江苏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在全国率先统一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标准,率先对内资、外资养老服务项目赋予同等政策待遇,促进了全省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各类养老床位达到67.49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7.4张。

——6个设区市开展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07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8094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4万家。

——实施护理型床位补贴等扶持政策,护理型养老床位从2012年的7.31万张增长到目前的24.5万张。

——建成省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各县(市、区)均建成1个以上虚拟养老院。

——实施农村敬老院“三有三能六达标”工程,推动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转型升级。

——开展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专项行动,全省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及专业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实施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累计培训4万余人次。

优质均等 民政服务提档升级

“江苏开通婚姻登记网上预约,点鼠标抢个好日子。”婚姻登记网上预约系统的开通,对准备结婚的新人是个好消息,省去了每年特殊节点结婚登记现场扎堆的“烦恼”。不仅如此,江苏还在全国率先推行免费婚姻登记制度,探索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近年来,全省民政部门着力体系建设,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儿童福利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意见,对困境儿童的生活、医疗、康复、教育、精神关爱和司法保护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将困境儿童拓展并细化为6大类55种人群,全省34万困境儿童及时得到保障。积极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无人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全部纳入监护范围。

我省加快殡葬改革步伐,严控经营性公墓审批,完善殡葬行业市场准入,惠民殡葬政策实现全覆盖,各地普遍出台了节地生态葬奖励政策。

行政区划调整和地名管理方面,2013-2018年共有6个县(市)改区,撤并了13个市辖区和165个乡镇。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主体任务,形成地名普查成果50.3万条。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

设施载体是民政服务的基础依托,近年来,我省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所有市、县均建有政府主办的示范性养老机构、综合性福利中心、儿童福利设施、救助管理机构,民政公共服务条件显著改善。

实施民政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并上线运行“一级开发、五级使用,全业务、全流程”的民政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民政服务”,深入开展“不见面审批”,以过硬信息化成果助力高质量发展。成立了全国首家民政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努力推进基层民政各项工作按照最优的程序运行。

多元共治 社会治理活力增强

900多个微信群,每天上万条聊天记录,栖霞区18万人在线的“掌上云社区”里“闲言碎语”涓流汇海,成为决策参考、精准治理的大数据民情报告。

“掌上云社区”微信群在线上按照居民小区、商业街区等划分的网格建立,将线上、线下网格对应融合。由网格负责人担任群主,扁平化的运行架构使基层党委政府与社会各方线上“共在”,公众需求及时沟通、公共事务在线商议、群众意见充分听取,通过“键对键”真正实现了“面对面”,实现“线上+线下”和“网络+网格”的机制创新。

坚持多元共治、社会协同的原则,着力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江苏共培育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15个、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2个、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3个、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7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涌现出“政社互动”、社区“减负增效”“三社联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改革成果。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其中90%以上达到400平方米的省定标准。

不断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全省所有村都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社区协商民主和“微自治”逐步推进,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切实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全省注册登记社会组织达到9.4万家,总量居全国第一。有序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有2049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

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省级设立了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全面实施了社会组织网上年检,出台了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抽查、负责人任前公示、资金监督等制度,不断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并对违法违规社会组织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在苏陕扶贫协作中帮扶项目54个,资金总量1669.5万元。

全科社工培训上岗,优质服务走到家门口,社区居民办事最多“跑一趟”;全社会携手关心关爱困难弱势群体,专业服务人员进村入户,老年人生活增添更多“家元素”……今年,苏州市相城区打造便民惠民“最美一公里”。

在苏州市相城区姚祥社区,全科社工早已是社区居民的“娘家人”。居民李阿姨曾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综合窗口办理过医疗费用报销受理、医保体检登记、低保边缘审核等多个事项,“原本要找专职全科社工补办医保卡,没想到参与网格巡查的社区干部也能帮办。”更让李阿姨意外的是,社区干部不仅对社保、户籍、纠纷调解等相关政策规定“一口清”,56个社区事项的办理流程“啥都会”。

据介绍,“全员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将全科社工覆盖到村(社区)两委成员和社区工作站人员,并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的形式,由原有全科社工“点对点”帮助补短板,相关职能部门“面对面”培训提素质,进一步扩大全科社工服务对象范围和服务半径,深化“全科社工、全能服务”工作内涵。

——全省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达到5.57万人,居全国第二位。

——全省注册登记志愿者达到1578.7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9.6%。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