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爱民践初心 奋发有为担使命 推动江苏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日期:2019-07-11浏览次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民政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及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民政事业发展成绩,表彰一批为全省民政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民政工作。全省民政会议的召开,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江苏民政事业的里程碑、航向标和定盘星,听到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集结号、出征令和催阵鼓。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民生优先,全面加强对民政工作的组织领导,为民政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省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为了架好民心桥,织牢兜底网,全省民政系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聚焦脱贫攻坚、保障特殊群体、回应群众关切,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条“江苏路径”,形成了一个个“江苏模式”。每一张温暖人心的民生成绩单,都有力地服务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添了江苏发展的“温度”。民政人每一滴辛劳的汗水,都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初心,体现了甘为“孺子牛”的服务精神。

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江苏民政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奋力谱写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弱有所扶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地方样本

徐州:精准多元救助,助力脱贫攻坚决战

徐州市坚持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促进社会救助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式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兜底救助作用,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围绕救助救在点上、兜底兜得全面、脱贫脱出实效,加大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重点困难人群兜底。在按标施保基础上,建立完善“救急难”机制,加大对支出型贫困的保障和救助,将全市62.5万建档立卡户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市级临时救助大重病种增加至22类,拓展至持有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居民。

综合运用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手段,提高救助的精准度和兜底的普惠度。福彩公益金和慈善救助年支出4.2亿元;全市7438家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包挂认领贫困户行动;各救助部门实行“错开式救助”,避免重复救助,形成联合联动救助的生动局面。

宿迁泗阳:“急诊救助”兜牢民生底线

泗阳县是我省12个重点扶贫县之一。为解决城乡居民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等基本生活困难,泗阳率先创建“急诊救助”新模式,探索出一条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救助新路径。

健全主动发现机制,通过社区网格员入户走访、采集信息,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并借助“互联网+”优势,让“救急难”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群众遭遇急难后,先看“急诊”,实施临时救助,再根据致困原因和实际需求,经综合评估进行“转诊”,针对性提供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对各类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纳入低保托底,并实行“复诊”补漏,对实施低保及其他救助后,基本生活仍有困难的救助对象,再次实施补充性的临时救助,贯穿形成的有效急诊“救助链”,牢牢兜住了民生底线。

江苏路径

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为配套,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救助资金548.3亿元,实施医疗救助2067万人次、临时救助225万人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55万人次。全面开展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大数据精准核对,深入推进低保专项治理,有效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老有所养

为千万老人谋高质量幸福晚年

地方样本

南京:优养老服务体系,促养老品质提升

南京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市委市政府出台“养老服务十条”,创新养老院加装电梯、养老人才纳入“积分落户”等措施,促进养老服务功能拓展、品质提升。

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与全市城市详规一体衔接。在全国率先提出“两无偿一优先”发展养老设施,目前共有42万多平方米社区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占社区用房总面积40.1%。

聚合社会资源,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转型,全市公办机构40%以上公办民营,社会化养老机构占81%。持续释放社会动能,入驻社区的养老组织从2012年96个,发展到目前1074个。大力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挂牌成立“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出台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推动养老服务质量提升。

扬州:“颐养社区”构筑居家养老幸福家园

扬州市大力推进“颐养社区”建设,以嵌入式养老为重点布局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以精神关爱项目为特色彰显人文关怀品牌,着力构建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让广大老年人生活得更美好。

在科学分析2万多名老年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颐养社区建设指南》,用“公园+”“医疗+”“小区+”的理念编制扬州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布局专项规划,预留养老等社会福利用地32公顷。

全市建成示范性颐养社区41个,新增5.46万平方米为老服务用房。试点加装电梯13部,为32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住宅适老化改造。引入10家品牌养老企业入驻,新增养老护理院(康复医院)14家,增加养老护理员工作岗位300多个,政府扶持资金达20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3.8亿元,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14项专业居家服务。

江苏路径

统筹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鼓励多元参与,提升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目前全省养老床位达67.49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4.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7.4张。6个设区市开展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省共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07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8094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4万家。实施农村敬老院“三有三能六达标”工程。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活力。

多元共治

形成社区治理“新生态圈”

地方样本

苏州太仓:政社互动迎来“能动善治”3.0时代

生活在太仓,居民都有这样的感受,社区环境越来越美,活动越来越丰富,邻里越来越和谐,居民到社区就像回家一样!

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太仓推行十年的“政社互动”创新实践。作为“政社互动”发源地,全国首家试点单位,太仓政社互动不断改革创新,经历了厘清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权责边界的“清单式管理”1.0时期和引入社会治理理念、开展三社联动的“引导式治理”2.0时期,目前正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能动式善治”3.0时期。

从冷冷清清到热热闹闹的社区,从“一站式”服务到全科社工,从主动还权于民,到释放基层自治,太仓“政社互动”的生动实践,有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镇江:社区“减负增效”,社工“全科全能”

镇江紧扣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的新要求,在全省首家推行“1+X”的中心社区治理模式,实现政务服务集中办理、社会组织集中孵化、服务设施集中使用。

通过减轻社区负担,为社区开展自治与服务赢得时间。每年制定下发社区事务准入等“三份清单”,城乡社区协助党政部门工作事项从156项减少到59项,总体减负率达67%。2018年,首次将社区盖章事项列入市级机关部门绩效管理考核内容,社区盖章屡禁不止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完善“双全”(全科+全能)社工选拔评价、动态考核、“三岗十八级”薪酬保障等机制,确保了社区社工“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全市社区工作者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高5.6%,薪酬水平平均增长达13%,社区居民满意率提高15个百分点。

江苏路径

近年来,江苏民政部门不断强化多元共治,有力促进基层社会和谐有序。培育国家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15个、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2个、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3个、优秀社区工作法7个。涌现出“政社互动”、社区“减负增效”、“三社联动”等一批改革成果。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其中90%以上达400平方米的省定标准。所有村都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社区协商民主和“微自治”逐步推进,基层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社会力量

为经济社会发展添动能

地方样本

苏州:深化社会组织改革,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苏州社会组织发展的成绩单引人注目:登记总数达9476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85万家;万人拥有登记的社会组织达14.3家;基金会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5A级社会组织数量居全省前列,连续4届进入全国公益慈善城市十强榜。

这些都得益于苏州近年来加强政策创制、健全制度体系,积极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得益于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为目标,将有效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融入社会治理创新、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等改革发展大局。全市各类社会组织直接提供就业创业岗位超过4.2万个,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以来,苏州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近800名专业社工全天候沉在一线,为基层社会治理打造一张“既不进编、也不占编,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大网。

南通:激发社工活力,盘活慈善资源

近年来,南通积极引入社工专业支撑,让慈善资源发挥更大效能,也因为社工的参与,助推了南通两度蝉联全国慈善最高荣誉——慈善“七星级”城市称号。

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工考前培训,对获证人员给予最高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市区受聘社工专业人才给予最高200元/月的岗位补贴。全市建有各级各类慈善(基金)会48家,102个镇(街道)、1923个村居(社区)全部建成慈善分会(工作站),社工和志愿者人数超150万,有效实现慈善平台与社工力量双融双促。

自2017年起,组织评选“南通慈善奖”,选树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品牌项目,已有1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营造良好慈善氛围。

江苏路径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江苏已拥有注册登记社会组织9.4万家,总量居全国第一。有序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2049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省级设立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实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抽查、负责人任前公示、资金监督等制度,不断规范社会组织行为。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全省持证社工达5.57万人,居全国第二。注册登记志愿者达1578.7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9.6%。

关爱儿童

合力撑起未成年人“保护伞”

地方样本

淮安:社会参与,共筑儿童关爱保护“同心圆”

“织密一张网,护好童心人”。淮安市按照“政府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精准保障”的思路,不断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积极推动市、县(区)救助管理机构转型升级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高标准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建设。全市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队伍实现全覆盖,并按每人每月400标准发放工作补贴。累计投入400万元购买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关爱保护服务。

创新政企合作关爱方式,实施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邮路”项目,由乡镇邮递员和社会组织共同组成关爱队伍,为全市约2.7万名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印制“关爱邮路”项目手册和联系卡,分别对全市近800名需重点关爱儿童进行结对关爱。

盐城:联动响应,助力困境留守儿童

盐城市以建设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和未成年人保护两个国家级试点城市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将困境儿童纳入政府保障范畴,3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已由7.8万人降低到5.7万人,关爱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盐城东台,由民政牵头,会同25个部门共同构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监测预防、发现报告、帮扶干预”联动响应机制,相关部门集中会商、分头分类协调解决发现的问题。

各部门齐心协力,严格落实家庭监护责任、强制报告责任、临时监护责任、控辍保学责任、户口登记责任、评估帮扶责任、预警排查和信息报告制度、打击遗弃行为等“八项工作任务”,健全督促困境儿童父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全面、及时、有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户口登记率达100%。

江苏路径

江苏有1376万儿童,近年来,全省民政部门着力体系建设,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儿童福利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最早建立孤儿养育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标准持续稳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全省34万困境儿童及时得到保障。深入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无人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全部纳入监护范围。3年来,省民政厅投入5000万元福彩公益金,培育孵化一大批专业社会组织,在儿童福利领域开展活动。

社会事务

基本公共服务走向优质均等

地方样本

连云港:让流浪乞讨人员“临时的家”更温暖

连云港以救助管理机构能力建设为根本,积极创新服务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站内照料,规范站外托养,对于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人性化救助,以“五心”服务理念(爱心、真心、热心、耐心、安心)和“五快”工作方法(快收、快查、快治、快核、快送),为受助人员提供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高质量服务。

积极开展“互联网+寻亲服务”,与公安部门通力合作,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流浪乞讨人员身份快速查询、DNA信息比对、人脸识别绿色通道,并于2016年实现全省首例DNA比对成功案例,近年来共帮助90余名长期滞留人员找到家人。

在主城区设立15个社区救助点,依托福彩投注站成立60个救助引导站,聘请400名出租车司机和1800名环卫工人作为志愿者和信息报送员,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救助工作的强大合力。

泰州:惠民殡葬为百姓“身后事”减负

泰州市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突出惠民便民利民导向,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先后出台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和节地生态葬、公益性墓地建设奖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级财政每年列支惠民殡葬资金4200多万元,发放节地生态葬补贴240多万元,减免文明集中守灵费用120多万元。

惠民殡葬政策覆盖全市,涵盖接运、暂存、消毒、火化、骨灰存放等各个环节,并在殡仪馆办丧过程中实行同步结算、直接减免,真正做到惠民、便民、利民,减轻群众的负担。

各地还组织修订《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基层“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作用,积极倡导厚养薄葬,大力推广生态绿色安葬,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殡葬新风。

江苏路径

突出科学高效、便民惠民,江苏切实提升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流浪乞讨人员基本权益得到充分维护保障。在全国率先推行免费婚姻登记制度,全面开展收养评估工作。科学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深化殡葬改革,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惠民殡葬政策实现全面覆盖,各地普遍实施节地生态葬奖励举措,“绿色殡葬”蔚然成风。

强基增效

加强民政综合能力建设

地方样本

无锡:用法治力量护航现代民政发展

率先在全国地级市层面出台《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着力破解养老服务体制机制不活、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主要制约因素,为无锡养老服务业率先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制定发布全国首个地市级村务公开标准《村务公开规范》,着力推动公开内容具体化、公开形式表格化、公开程序规范化,让村务亮相在阳光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共出台规范性文件142个(其中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文件31个),包括养老服务业发展“1+30”文件、社会救助“1+7”文件、创新社区治理11个文件、深化殡葬改革“1+6”文件及困境未成年人保障、退役士兵安置等系列政策文件,基本覆盖民政业务方方面面,实现民政系统法律顾问服务“全覆盖”,为现代民政建设提供高质量法治保障。

常州:标准化助力为民服务提档升级

标准化是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常州市坚持把标准化理念贯穿民政事业发展全过程,构建科学合理、协调配套的民政工作标准体系。

根据改革需要和常州实际,对民政急需、社会急用、有一定实践和研究基础的关键标准优先研制,“常州市天宁民政居家养老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和“12349便民服务平台省级标准化”试点两个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儿童收养家庭评估规范》《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服务规范》等多项江苏省地方标准陆续发布,起草的《殡葬公共平台服务规范》获民政部行业标准立项。在加大标准研制力度的同时,积极引用、使用标准。

一项项民政标准的制定实施,伴随的是为民服务的提档升级,带来的是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的提升。

江苏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级出台、修订民政法规规章12部,省委省政府出台民政政策30多件,各地相应出台一批民政法规政策,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基层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全省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基层民政工作力量,80%以上的乡镇(街道)民政办管理服务人员配备达人口5万人以下不少于3名、人口5万人以上不少于4名的省定标准。各地加强民政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民政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有效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夯实民政事业发展根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