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主责主业 聚力改革创新 推进镇江现代民政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来源:镇江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9-07-11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突出问题导向,勇于改革创新,主动破解难题,深入推进现代民政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重视和推动民政工作情况

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将民政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高位推进、强力督办,有力推动了民政工作提档升级。一是坚持高位统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调研民政工作,先后对民政工作作出专题批示,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和要求。市政府分管领导每年出席民政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二是突出政策引领。以市委、市政府及“两办”名义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各类文件64件,基本形成了上下衔接、配套互补、有效管用的民政法规政策体系。三是强化督查指导。市政府连续5年将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建设等列为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强化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满足了民生服务需求。四是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市委大力支持民政干部队伍建设,在全市编制数压减的背景下,有效解决了民政系统科级干部十余年未提拔使用问题,4名同志被提拔为县处级领导干部。

二、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是兜底民生保障持续改善。我市是全省第3家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的设区市,城乡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750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社会救助“云”平台,提高了救助精准度。全面完成城乡低保档案电子化转录工作,实现办理流程“可查可追溯”。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年供养标准较2012年分别增长52.5%、66.8%;机构抚养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月人均养育标准分别增长83.3%、99.2%。全市困难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二。我市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慈善七星级城市”称号,2018年跃居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百强榜第19位。此外,通过建立“三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体系、落实重点空巢独居老人“4+1”关爱服务协议等举措,切实保障了“一老一小”的基本权益。

二是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我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7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总床位比例达55.2%,基本满足全市老人入住需求。全市共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2个、老年人助餐点442个,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全国率先建立“助餐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助餐服务的精准化,累计提供助餐服务近90万人次。此外,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以县为单位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困难老年人“在家”完成申请审批并享受服务。全市养老机构基础类指标整治合格率达96%,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成果受到省民政厅充分肯定。

三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进。2014年,全省首家推行“1+X”的中心社区治理模式,初步实现“行政事务上收、自治服务下沉”的目标。全省首家将社区盖章事项列入市级机关绩效考核内容,“乱盖章”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设试点取得重要突破,“双全”(全科+全能)社工动态考评机制和“三岗十八级”职业薪酬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推进会在镇江召开,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郭文奇予以充分肯定。全市社会组织达3797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1.9家,较2012年增长86.5%,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实现了市、县层面的全覆盖。2017年,全国网络社会组织推进会在我市成功召开,相关做法得到时任省委书记李强的批示肯定。

四是专项社会事务高效有序。全省首家完成门牌整治工作,基本实现“一门一号、一号一牌”。地名普查成果质量得到国务院“二普办”充分肯定。镇江市地名地址信息公共服务系统上线运行,实现“不见面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的全市通办和多级联动。全面实施惠民殡葬政策,11类困难群体享受基本殡葬免费服务。建成2800平方米节地安葬墓区和56个公益性骨灰(安息)堂,显著改善了群众丧葬活动环境。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乡镇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中心覆盖率达50%。我市生态安葬方式“柱墓”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多彩殡葬”创新理念在全国殡葬业界引起高度关注。

三、工作经验和启示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在全省民政工作综合评估中,我市已四次获得综合评估优秀等次。现代民政示范县(市、区)建设在全省首批实现“满堂红”。“社会救助对象失信惩戒机制”等多项创新做法荣获“全省现代民政建设创新成果”。与此同时,更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一是注重以“能力提升”打造干部队伍。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民政干部队伍是推动现代民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证。坚持将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在强化学习教育的同时,引导干部职工加强调查研究,有效推动了干部职工在基层一线、复杂环境磨砺意志、锤炼作风、提高本领。

二是注重以“担当作为”激发干事动力。按照“补短板、求特色”的思路,建立健全科学考核机制,确保省市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在补短板方面,着重在痛点堵点上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了精准救助、养老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求特色方面,坚持改革创新主旋律,突出品牌效应,我市社会救助信息化、中心社区建设、殡葬文化等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有地位。

三是注重以“群众满意”提升自身形象。群众满意是检验民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我市以“惠民便民”为工作出发点,在强化民政政策宣传的同时,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审批“不见面”实现了群众办事“更方便”,真正让民政服务对象感受到贴心关怀。近年来,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在社会评议中均位居前列。

四是注重以“风险防控”筑牢工作底线。坚持把兜底保障和民生安全作为不可触碰的“红线”,全面强化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坚决守好民生保障、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和涉密安全等底线,确保不发生冲击底线的极端事件。同时,按照“管行业就要管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制定民政系统权力节点及监控措施,实现了权力风险的全方位防范和管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