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线保基本 优服务惠民生 强力推进淮安民政高质量发展
来源:淮安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9-07-11浏览次数:

民政工作关乎民生、连着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政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民政工作,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政策导向,筑牢民政基层基础,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标准,服务中心工作大局,推动民政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全市7个县区全部创成现代民政建设示范单位,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跃升全国第28位,儿童福利和服务体系建设得到省民政厅肯定。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大组织保障力度

一是强化高位统筹。把民政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专门印发民政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建立市委、市政府研究民政工作的常态机制,市委常委会、市委深改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分别就养老服务、社区治理、殡葬改革等进行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视察民政工作,并对相关工作作出批示,协调解决民政工作中的突出难题。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每月了解民政重点工作推进情况,保障民政事业发展。

二是强化支持保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市财政每年拿出新增财力的75%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民政事业支出保持适度稳定增加。地方留存的福利彩票公益金全部用于民政业务发展。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市民政局保留的职能增加4个编制,总编制数达到29个。在“十二五”建成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新安医院病房楼扩建工程纳入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新安医院条件明显改善。

三是强化工作推进。将民政工作纳入县区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指标和重点工作指标,建立社会救助、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殡葬改革等联席会议,进一步强化工作推进力度。连续14年将城乡低保提标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项目,每年均有5件以上民政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养老服务、行政区划调整等作为市十大重点工程、五件大事,有力地推进了民政工作开展。

二、落实关键举措,提升惠民服务水平

一是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水平。全市城乡月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610元,实现城乡并轨,同城同标。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每年随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步增加,达到上年度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纳入社会救助,做到兜底保障脱贫一批。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建立村(居)“救急难”信息员队伍,利用“12345”热线等联动处置,及时救助群众急难问题,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打造阳光救助品牌,将民政扶贫济困资金纳入“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实现保障对象、保障程序、保障资金全程公开、可追溯。在全省率先将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纳入核对范围,运用“大数据”提升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度,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二是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出台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全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标准化率达到67.7%、39%,各类养老床位总数达到4.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1.8张。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定期巡防、动态管理等关爱服务制度,加大对居家老年人服务供给,建成市、县区互联互通的“虚拟养老院”信息平台,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上门服务,2018年全市有9.7万名困难老人由政府出资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有14.55万名老年人接受了上门服务。

三是不断提高儿童福利保障服务质量。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落实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职责,先后将父母监护缺失儿童、父母无力履行监护职责、重残重病和流浪儿童纳入财政福利保障,保障标准5年来在苏北地区一直领先。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设,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建立乡镇级关爱保护督导员购买服务机制,培育建立了稳定的基层督导员队伍。连续5年由慈善资金为全市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购买阳光关爱保险,帮助其抵御大病风险。开展“童享生日”关爱活动,创新开展“关爱邮路”活动,依托全市400多名邮政投递员将关爱投递到末梢,该项目列入全国民政系统儿童福利工作案例汇编。

三、坚持改革创新,积极融入中心工作

一是以优化乡镇布局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完成清河、清浦两区合并及洪泽撤县设区,并对淮安区、洪泽区、盱眙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2018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实施区划与规划相融合的乡镇布局优化工作,优化后全市乡镇由104个减少到57个,构建了10个重点中心镇、47个特色镇的“1047”乡镇格局,做大做强重点中心镇,积极发展特色镇,乡镇布局更加合理,乡镇发展更有后劲,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以创新社区治理为抓手,推动淮安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实施以“135N”社区治理服务为核心的“社区生活汇”治理新模式,打造党建引领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升社区治理服务能力,有效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建设存在的现实矛盾和发展难题。以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试点开展服务社区、服务居民、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双服务双提升”项目,提升多方参与社区治理的实效。推进移风易俗,召开全市乡风文明建设现场会,开展殡葬改革、惠民殡葬。启动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改革,构建一支规模足、结构优、能力强、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筑牢城市治理和服务的根基。打造困境人群心理关爱品牌,促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将社会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减轻社会治理成本。

三是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为抓手,促进政府职能转移有序开展。扶持社会组织加快发展,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全市建成9个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和36个乡镇(街道)级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中心,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2.6个。累计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295个,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提升其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水平。我市首批政府向社会转移的50个职能事项中,近40个已由社会组织承接到位,较好地推动了政府部分职能向社会有序转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